摘要:為給小麥新品系的抗性遺傳基礎鑒定及持久抗性新品種選育提供技術支撐,以22個小麥條銹病抗性品種、2個感病品種及12個野生近緣物種為材料,采用PCR方法探討了小麥條銹病的抗性基因分子標記Yr5-156在這些材料中的分布。結果表明,在多數(shù)抗病材料中能擴增出抗病基因Yr5分子標記特異性條帶;但在2個感病材料中也擴增出來了同樣的特異性條帶。表明抗條銹病基因Yr5的分子標記Yr5-156不能作為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手段直接應用,需對其做進一步的驗證。
關鍵詞: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5;分子標記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9-1901-03
Detec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Linking to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ce Gene Yr5
ZHANG Sheng-li,ZHOU Yan,ZHAO Jun-jie,RU Zhen-gang
(Key Discipline Open Laboratory on Crop Molecular Breeding of Henan Institute of Higher Learning/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453003,Henan,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offer technical support for identification of hereditary basis of resistance in new wheat strains and breeding new persistent resistance varieties, 22 resistance, 2 susceptible and 12 closely related wild species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molecular marker (Yr5-156) linking to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ce gene Yr5 in these species was amplified by PC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ecific bands of Yr5-156 were amplified from most resistance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two susceptible materials, which indicated that Yr5-156 could not be directly applied fo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and need to be further verificated.
Key words: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t gene Yr5; molecular marker
小麥條銹病是由小麥條銹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一種世界范圍的嚴重病害,也是我國發(fā)生范圍最廣、危害程度最重的小麥病害之一。選育抗病品種是防治小麥條銹病最經(jīng)濟、有效和環(huán)保的舉措[1,2]。由于新的條銹菌生理小種的產(chǎn)生,特別是強毒性小種條中32(CYR32)、33(CYR33)出現(xiàn)以后,絕大部分抗條銹病基因在我國已經(jīng)喪失了抗性,從而導致2002年條銹病大流行。現(xiàn)有的條銹病抗源中只有Yr5、Yr10、Yr15、Yr24、Yr26等少數(shù)基因還保持著對CYR32、CYR33的抗性[3,4]。因此,發(fā)掘新的抗病基因及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培育抗病基因聚合品種和多系品種,對條銹病的持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5-7]。
本研究以22個抗性、2個感病小麥品種(表1)及12個小麥野生近緣物種(表2)為實驗材料,通過PCR擴增來檢測Yr5基因分子標記Yr5-156[8]在這些材料中的分布,可為不同抗源材料的抗性遺傳基礎鑒定及新抗源材料的篩選提供理論支持,對加快小麥新抗病品種培育及提高抗病品種的抗性持久性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所用的植物材料見表1和表2。
1.2方法
DNA提取主要采用CTAB法[9,10]。
用已經(jīng)報道的抗條銹病基因Yr5的分子標記Yr5-156[8]對上述22個抗性品種、2個感病品種和12個野生近緣物種進行PCR擴增,引物序列為Yr5-156S:5′-CAATAGTTAGGCAAATTACATCG-3′;Yr5-156A:5′-TGCAAAGTACCTCATTTTGAGAA
-3′。
采用20 μL反應體系:上下游引物各1.0 μL、10 μmol/L dNTPs 2.0 μL、10×Buffer 2.0 μL、2.5 U/μL Taq DNA聚合酶 0.5 μL、ddH2O 11.5 μL、10 ng/μL 模板DNA 2.0 μL。PCR循環(huán)反應程序:94 ℃、3 min;94 ℃、1 min,60 ℃、1 min,72 ℃、1 min,35個循環(huán);72 ℃、5 min。采用2%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然后用凝膠成像系統(tǒng)進行觀察照相。
2結果分析
Yr5基因的特異引物Yr5-156擴增的目標帶大小是156 bp左右[8],圖1、2表明,多數(shù)材料中都能夠擴增出特異片段,同時從擴增結果中不難看出各泳道均有引物二聚體出現(xiàn)。9號(CP02-9-2-2-1)、14號(內2836)是2個抗性較好的材料,但沒有擴增出Yr5-156的特異性條帶,說明這2個材料里面可能不含有Yr5基因或與其連鎖的分子標記,而含有其他的抗病基因,也可能這2個材料中含有Yr5基因但由于這個標記與抗病基因Yr5遺傳距離較大發(fā)生交換所致。而23號(山農(nóng)015189)和24號(連0366)2個感病材料卻擴增出了目標條帶,這2個材料中可能含有Yr5基因或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但Yr5基因是抗性較好的小麥抗條銹病主效基因,目前,在我國還未發(fā)現(xiàn)能克服它的生理小種[11]。感病材料中檢測到了Yr5-156,可能與這個標記與抗病基因Yr5遺傳距離較大發(fā)生交換而導致標記存在但抗病基因實際上不存在;也可能是這2個材料雖然含有Yr5基因的特異引物Yr5-156序列相似區(qū),但該DNA區(qū)段所含有的Yr5基因已經(jīng)突變?yōu)椴豢共』蛘卟牧戏敝尺^程中由于混雜發(fā)生交換而丟失。
圖3表明,在12個野生近緣材料中有J9(斯卑爾托小麥)、J10(提莫菲維小麥)、J11(節(jié)節(jié)麥)、J12(波斯小麥PSS)4個材料擴增出目標大小的條帶,同時在這12個材料擴增結果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引物二聚體。這4個材料擴增出了目標條帶,說明這4個材料中可能含有Yr5或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但除J12(波斯小麥PSS)外,擴增條帶都比較弱,其中J9(斯卑爾托小麥)是該基因來源物種,這可能是因為篩選分子標記Yr5-156時所用的遺傳群體在來自斯卑爾托小麥的含Yr5基因的DNA片段上與分子標記Yr5-156的引物結合區(qū)序列發(fā)生了一定變異,導致擴增效果不理想。
3討論
多年來廣大農(nóng)業(yè)科研工作者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許多條銹病抗病基因的分子標記,但這些標記能不能直接被用于抗病材料的遺傳鑒定進而進行標記輔助育種還有待研究。本研究證明分子標記Yr5-156在抗病、感病材料中均出現(xiàn),所以還不能直接應用于抗病基因Yr5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陳曉紅[8]開發(fā)的這個標記與抗病基因Yr5的交換率為0的數(shù)據(jù)來自于對F2代分離群體121個單株的檢測結果,這個群體量太小,連鎖值可能有較大的偏差。由于遺傳距離與小麥材料的遺傳背景有一定關系,文獻中的結論可能只適于其所研究的群體。對于分子輔助育種來說,如果想繼續(xù)利用這個分子標記,還需要繼續(xù)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房體麟,程穎,李根橋,等. 小麥條銹病抗源S2199抗病基因分子標記及其與Yr5的關系[J]. 作物學報,2008,34(3):355-360.
[2] 張金霞,鈕力亞,于亮,等. 小麥條銹病的研究進展[J]. 植物保護,2008,14(4):49-52.
[3] 萬安民,牛永春,吳立人,等. 1991-1996年我國小麥條銹菌生理生化研究[J]. 植物病理學報,1999,29(1):16-20.
[4] 陳萬權,晏思白,胡長程,等. 1990-1993年我國小麥葉銹菌生理小種及其致病性特點研究[J]. 植物保護學報,1994,21(4):291-292.
[5] 馬漸新,周榮華,董玉琛,等. 小麥抗條銹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標記研究進展[J]. 生物技術通報,1999(1):1-5.
[6] 董淑靜,許為鋼. 小麥條銹病抗性基因研究進展及分子標記輔助聚合育種[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9,25(13):190-196.
[7] 秦靜,陳靜,吳瑜. 小麥抗條銹病遺傳研究進展[J]. 種子,2004,23(10):40-41.
[8] 陳曉紅. 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5分子標記的鑒定[D]. 哈爾濱: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3.1-6.
[9] 王景雪,孫毅,高武軍. 一種簡便實用的植物總DNA提取方法[J]. 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3(3):271-272.
[10] 黃萱,高麗美,張永彥, 等. 一種優(yōu)化的植物總DNA提取方法[J]. 西北植物學報,2004,24(6):1103-1106.
[11] 伍玲,譚君,朱華忠,等. 四川近年小麥區(qū)試品系中Yr5、Yr10和Yr15的分子標記檢測[J]. 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 2007, 20(2):3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