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湖北省為例,闡述了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旨在為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9-1935-04
Consider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Hubei Province
GUO Ying,DING Zi-li,WANG Yan-ming,ZHANG Jun,ZHANG Xing-zhong,LIU Cui-jun,
ZHANG Ping,JIAO Chun-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experiences and the proble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e in Hubei were disscus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introduced for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ubei province
當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科研院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與挑戰。如何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農業科研院所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湖北是農業生產大省,但不是農業經濟強省[1]。農業科技創新是解決湖北省乃至全國農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歷史使命賦予了農業科技創新更高的要求[2]。湖北農業要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發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湖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的主要經驗
2006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在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和成功經驗可供借鑒的前提下,創新中心通過四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些寶貴經驗。
1.1堅持改革創新是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
經過60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的固定模式,現階段不可能從體制上對這種模式進行根本改變。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在現有科研體制基礎上,勇于實踐,大膽改革,進行機制創新,通過設置創新崗位,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機制。這種新型的科研機制,既沒有打破各成員單位原有的隸屬關系和分配體系,又不影響各成員單位的正常運行;既穩定壯大了人才隊伍,又促進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各成員單位的積極擁護和廣泛參與,有效解決了創新中心建設和發展中的障礙因素。
1.2堅持對外開放是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
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具有國際性,現代科技既不是某一個國家所創造,也不為某一個國家所擁有、某一個單位所有,而是合作共同發展的結果。任何一個單位封閉起來搞科研,都無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3]。只有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合作與交流,才能揚長避短,少走彎路,在發展中取得最大效益。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以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平臺,在科研方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和恩施、荊州、襄陽、宜昌等市(州)農業科學院建立起交流與合作關系,組織科技人員開展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的技術合作和經驗交流;在管理方面,采取多種形式,加強與科技部、農業部等國家部委溝通與交流,獲取有關科研項目信息,爭取科技資源;在國際合作方面,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通過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引進并獲得了很多技術、經驗、資源和信息,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多出快出有用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1.3穩定的經費支持是創新體系運行的重要保證
農業既是基礎產業,也是弱勢產業,這些特性決定了必須以政府為主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堅持農業科技的公益性定位[4]。同時,農業科技創新周期長、風險大,只有給予穩定的經費支持,才能持久地堅持下去。正因為如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省發改委、財政廳、科技廳等職能部門極力支持,對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經費實行“兩個穩定增加”,一是穩定增加人頭經費,二是穩定增加科研經費。這既保證了基本的科技創新活動經費,又基本保證了科技人員的個人收入,從而提高了創新中心各成員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保障了創新中心的正常運行。
1.4堅持服務“三農”是創新發展的正確方向
科技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為“三農”提供科技支撐,是科技創新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也是農業科研機構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始終堅持促進“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增收”的正確方向,組織各成員單位圍繞湖北省農業生產需求,按照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利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進行科技攻關。
2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整合了全省的農業科技資源,建立起新型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進一步提升了湖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初步形成了農科教企大聯合的湖北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了農業科學應用研究學科的整合與發展,促進了基層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的穩定與壯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探索了一套高效運行的管理機制,為湖北“三農”提供科技服務的作用顯著增強。但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農業科技資源和布局需進一步整合
隨著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建立和運行,農業科技體系在體制、結構設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諸如農業科技資源分散,機構布局不盡合理,缺乏計劃和協作,投入不穩定等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農業科技資源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以及總體規模效益發揮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仍然影響著整體科研效率和科技競爭力的提高,桎梏著科技優勢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阻礙著湖北由農業科技大省向農業科技強省邁進的步伐。
農業教育、科研、推廣是農業科學技術的三大支柱,現行的農、科、教三大系統分別隸屬于不同的行政部門,各成系統,三者在機制上缺乏有機聯系,結合的還不夠緊密,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發展需要,致使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未能形成技術整體優勢,造成轉化渠道不暢的局面。
2.2農業科研機構分工需進一步明確
省、市(州)、縣等各級都有自己所屬的農業科研機構,還有中央在漢科研單位,導致條塊分割,機構重疊,各自為政,人、財、物按部門管理,科研要素無法合理流動、整合,使農業科研機構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使整體農業科研體系形成幾個獨立的板塊,雖然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運行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作用,但與真正分工協作,發揮科技資源最大化功效還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在研究內容上,重研究輕推廣、轉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發展方向與分工不明確,科技資源配置浪費較大,總體運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2.3農業科研機構之間的協作有待加強
由于我國科技任務由多部門下達,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科技管理部門垂直領導,在項目立項布局上缺乏協調甚至存在競爭與合作;同時研究上低水平重復現象依舊存在,使得農業科研、推廣與生產實際有一定程度的脫節,導致農業科研效率整體還不夠高,限制了科技支撐作用的發揮。
2.4農業科技研究投入仍顯不足
湖北省對農業科技研究投入保障機制不健全,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與農業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據統計,湖北省農業科技三項經費2006年為2.60億元,2007年為2.79億元,占財政支出的0.95%,遠未達到國家要求地方科技撥款占本級財政支出3.00%的規定。另外,與湖南的1.19%、河南的1.09%、遼寧的1.85%、江蘇的1.28%,浙江的2.08%、廣東的1.78%相比,差距也很大,科技投入總量(包括三項經費、事業費、基建費等)在全國排第27位。經費結構不合理,2006年中央屬單位科技經費機構均值為4 539.66萬元/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屬單位機構均值為428.47萬元/個,縣屬單位機構均值為18.20萬元/個,中央屬單位科技經費機構均值是地方屬單位的11倍,是縣屬單位的250倍;創業投資、社會資金和國外科技資金支持自主創新活動更是鳳毛麟角。以引進外資為例,2006年湖北省利用國外科技資金0.40億元,僅占全省科技經費籌集額的0.20%,遠遠低于東部地區的25.34%。雖然在“十一五”期間,湖北省委、省政府以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平臺,以每年3 000萬元經費給予穩定支持,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科技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
2.5農業科技成果在轉化應用上存在薄弱環節
“十五”期間,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近50%,但這一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制不順,機制不協調,傳統的體制制約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調的體制和機制尚未真正建立,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三者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未能形成技術整體優勢,致使轉化渠道不暢[6]。一方面科研單位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各自推廣自己的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單位創辦的實體進行統一經營和科技成果轉化,而科研單位內部運行機制仍是事企不分,況且科研單位職稱、職位的提升、待遇的提高、業績的評價等都與出成果掛鉤,是以成果、論文為指標,很少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掛鉤,影響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加之這些實體存在人才匱乏、資金不足、推廣網絡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難以使成果及時應用于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推廣部門缺乏新的成果來源,推廣部門長期受傳統農業指令性計劃影響和落后的運行機制制約,在推廣工作中的一些生產技術問題不能及時反饋給科研單位,造成科研單位盲目搞科研,致使農業生產中的許多問題得不到解決。
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民是內因、是關鍵,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湖北省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據通山縣楊芳林鄉郭家嶺村的調查,全村總人口1 912人中,大專學歷只有2人,高中(中專)學歷46人,文盲就有191人(不含6歲以下兒童),接受大中專以上教育的人數僅占2.5%,文盲人口占10.0%,有文化的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種田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俗稱“386199”部隊。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文化素質低,科技意識不強,市場競爭意識淡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影響了其對先進科技成果的接納,而且還潛在影響到農業未來的發展。
3對加強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建議
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科研院所現有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仍比較薄弱;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和效率不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管理和運行制度不夠健全等。深化科研院所創新機制勢在必行。
3.1建立決策機構,完善決策機制
完善現有的決策機制,建立科學的適合湖北科技發展的決策機構是實現管理創新的首要任務。科研院所作為事業單位,已不同于計劃經濟意義上的事業單位,但也不同于《公司法》范疇的現代企業。收人來源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科研院所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國家財政撥款一方面給研究所帶來了較為穩定的經濟保障,同時也留下了計劃經濟的痕跡。與此相反,科研院所在通過參與市場競爭,獲取另一部分收入的同時,也開始并越來越多地體驗著市場經濟的洗禮。目前正在進行的創新體制編制的改革,提出的三元工資結構有其合理性,但在具體操作上缺乏財務的政策依據。實行的院所長負責制,并沒有將他們的業績和待遇掛鉤,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決策機制對科學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突飛猛進,2009年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達到63萬篇,數量上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以外。中國被SCI數據庫收錄的論文數量也呈現指數增長,但并沒有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關注。真正高質量的論文,在中國還是鳳毛麟角[7],由此可見一項正確決策的重要性。
3.2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體現人才價值
目前科研院所人才外流的現狀迫使我們必須創新,充分把握機遇,準確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迅速崛起,是科研院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研究所是以高學歷、高智力的知識分子為核心,配以管理和輔助人員構成的特殊單位,研究所管理創新的核心問題是完善以人為本的管理體系,如何落實和實踐科學發展觀。隨著科技改革的不斷深人,青年科技人員的比例逐年增大,青年科研人員已成為研究所的主力。最大程度地激發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是管理創新的本質所在。科研人員從事的工作有別于其他類型的工作,具有知識集成、學科集成的特點,有繼承性更有創新性。科研院所的管理應該根據這種特點,以利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3.3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把握世界農業科技前沿,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目標,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引導湖北省農業生產技術體系變革為主要任務,著力加強農業科學技術原始創新能力、科研協作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的建設,構建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符合農業科技發展規律的體制機制,積極搶占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突出解決農業生產重大科技問題,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努力提高農業科研的針對性、實效性,緊密圍繞高標準穩產基本農田建設、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三百科技支農行動”等工作,進一步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機制,抓實抓好科技服務“三農”工作。
3.4加強農業科研院所與地方經濟接軌
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迫切需要科技人才和科技的支持,而科技成果的轉化也離不開企業的廣泛參與。目前社會上在產學研合作中,雖然有些高校、科研院所主動找到企業,但更多的是企業主動找高校、科研院所,而許多企業往往找不到適合自己生產的成果,使現在市場出現了一種不正常現象,即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不了,而企業又急需成果轉化。這說明有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實用性不強。因此,為了使農業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在科研選題、立項時就要深人生產第一線進行調研,準確地了解地方資源優勢、企業需求、市場需求,然后再投入研究開發,使研究成果真正服務于經濟建設。同時科研人員要更多地到企業兼職,有利于科研人員發現生產中的問題,更有利于科學研究的設計。再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應積極接納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題研究,這有利于農業科研融入企業的發展。總之,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只有瞄準企業、瞄準市場、瞄準產業化,產學研合作才更有活力。
參考文獻:
[1] 熊佑能,丁自立,鮑文杰.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07, 46(6):849-851.
[2] 謝 元.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8-10.
[3] 陳少陽.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運行模式與創新[J].廣東農業科學,2006(8):108-109.
[4] 高布權.論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及其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功效[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9(5):522-526.
[5] 李林杰,王紅濤.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基于我國“十五”時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157-160.
[6] 韓然,張麗玲. 農業科技創新在成果推廣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農業科技管理,2007,26(6):75-77,89.
[7] 雷 宇.讓論文飛一會兒:質量重于數量[N].中國青年報,20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