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性侵犯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是許多父母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寶寶的自我保護,除了日常安全防范外,也包括尤為重要的性保護。
越來越多的家長都認可寶寶早期性教育的必要性,但幫助寶寶建立明確的性邊界時,卻總是羞于啟齒或不得要領。其實,建立寶寶的性保護意識,讓他們從認識自己開始就可以。
必要的幼兒性保護教育
在對寶寶各階段成長的觀察中,你會發現當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向你表達有關性知識方面的困惑。比如一些令你頓時語塞的直接問題,或者在他們并不自知的情況下,做出的一些滑稽但令你擔憂的行為。
但大多數媽媽都對此持“童言無忌”的態度,即便規范行為,也無非是簡單地用“不準”來加以制止,卻并未從根源上對寶寶進行基礎的性知識普及。而寶寶應有的性保護意識,除了不受他人干擾的自覺性,還要有不干擾他人的自覺性,以免在未來的成長路上留下不好的影響。
事實上,當寶寶對外界產生認識的那刻起,性意識就隨之萌芽,進而形成懵懂的性概念,家長要做的則是根據他們的理解能力,在各個階段講述一些性知識,消除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性有正確的認知。反之,他們就會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解決”他們的困惑。
1 首先樹立性別意識,讓寶寶能分清“男女有別”的概念,并清楚自己的性別應該穿什么衣服,上公共廁所該進哪個門;
2 給寶寶洗澡或換衣服時,教寶寶認識并說出身體隱私部位的名稱,告訴寶寶基本的安全規則,讓他們明白,隱私部位是不能隨意裸露的;
3 簡單但清楚地告訴寶寶生命的由來,他們是從媽媽的肚子里來的,而非大鳥送來甚至從垃圾堆揀來的;
4 告訴寶寶,對身體好奇沒關系,但隱私部位并非玩具,特別是不要用剛玩過玩具的臟手去觸碰。
讓寶寶了解潛伏的危險,更好地保護自己
并非危言聳聽,國內外多宗案件證實,大部分受到侵犯的寶寶,遭遇的犯罪對象都是身邊看起來無害的熟人——經常給寶寶買糖果和小禮物的長輩、關心寶寶學業的溫和老師,甚至和寶寶關系良好的玩伴,很熟絡的叔叔,鄰居大哥、老大爺,家里的堂哥表哥……而這些侵犯者,很早以前就從主觀上博取了父母的信任。
只有當寶寶知道了潛伏的危險,并懂得應付困難的辦法,知道去哪里求助,才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
1 告訴寶寶,只有父母等主要看護者在換尿布或洗澡時,才可以清洗他的私密處,體檢時醫生可以對他的性器官進行檢查;
2 選擇寶寶已經休息好了并能聽進你說的話的時候來談論如何預防性侵犯,盡量使用與寶寶年齡相符、能讓其明白的語言。遇到疑難詞匯,要盡量向寶寶解釋清楚;
3 幫助寶寶鑒別各種觸摸。如父母的擁抱和親吻、與朋友的手拉手是好的觸摸,而讓他們感到迷惑及不舒服的,就是壞的觸摸,比如拍打或觸摸隱私部位;
4 告訴寶寶個人身體的權力,讓寶寶知道自己有權選擇誰可以碰自己,誰不可以碰自己。遇到不舒服的情況,要堅決大聲地說“不”,并找準機會逃跑及向其他成年人求救;
5 一旦意外發生,要馬上帶寶寶求醫并訴諸法律,將傷害降至最小。
可能產生問題的兒童性侵犯信號
專家指出,預防兒童性侵犯是父母需要認真承擔起的責任,除了了解怎樣預防兒童遭到性侵犯,父母熟悉性侵犯跡象也是很有幫助的。雖然每個小孩對外傷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作出反應,但經歷過性侵犯的兒童會表現出一些常見的舉止。也就是說,父母應當始終牢記下面這些預示著可能產生問題的兒童性侵犯信號。
1 突然出現帶有性特征的行為
當出現這種行為的寶寶年紀越小,越有可能表示其遭受了兒童性侵犯。這些帶有性特征的行為包括突然出現想要觸摸自己的或其他寶寶甚至成年人的身體,或想要父母觸摸自己身體的欲望。寶寶出現這種行為常常是為了試圖使他們曾經經歷的受虐行為正常化。有時候也可能是寶寶曾接觸過色情資料的信號。
2 突然出現恐懼感
這一信號表現為害怕來訪的某個人或者害怕參加他們通常期望參加的一項定期活動。或是有一種強烈的不愿被人打擾、不愿與人交朋友,也不愿被某個人關注的傾向,因為這樣的關注可能會讓人察覺到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幸。
3 在行為上,明顯表現出對他人的憤怒和侵犯
年紀較小的寶寶可能會在玩玩具或與同伴玩耍時,突然變成操場上的欺凌弱小者。年紀大點的孩子會將這種憤怒表現為對某種物質的濫用,尤其是酒。
4 留意任何性侵犯造成的生理上的變化
例如不正常的陰莖或陰道分泌物。生殖器區域的疼痛、瘀傷,無法解釋的傷口或擦傷,身體上不尋常的痕跡,尿頻或排尿困難。如果父母確實看見了這些體征,要立即帶寶寶去找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