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當媽媽這么辛苦!”很多媽媽都會這么說,我的兩個女兒——愛麗絲和南希當媽媽之后,也是因為憂心教育問題,而沒有自由。
愛麗絲是當孩子們需要媽媽時,自己因為工作沒能陪在孩子身邊而產生內疚感,而這更強過對孩子期望的心理。相反的,在家專心照顧孩子的南希,對小孩子的要求倒是很嚴格。
南希絕對不容許孩子偏離生活中所定下的任何小規定,即使是久久才參加一次的家庭聚會,只要快到孩子就寢的鐘點,她依然會急急忙忙地趕回家。
我看著南希的行為,不免會想象,與其說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不如說是為了達到自己所定下的“好母親”的標準。也就是說,南希把自己框在一個“我要做一個好母親”的框架里,然后為了不脫離那個框架而努力。
看著南希和愛麗絲截然不同,我不禁想到,南希所謂的“好母親情結”,好像是來自于對孩子過高的心理期望。為了孩子,她不惜放棄了好工作,又盡了一切的努力。但是如果孩子不乖的話,該怎么辦呢?因為有了這樣的擔憂,南希自己放棄了社會地位和成就而選擇了全職媽媽的角色,但卻產生了強迫和補償的心理。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要把自己當初自身所拋棄的,要從目前所選擇的路上得到成果的期望心態。
我??粗舷5乃魉鶠椋瑩乃欠駮猩鲜鲂膽B。但值得慶幸的是,南希所期望的,并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孩子的基本能力的培養和正確的生活態度的形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得第幾名,參加多少錢的課外補習,考進了哪一所大學等,變成了衡量、評判父母和孩子的一把尺子。
尤其是媽媽們,為了孩子放棄了很多自己的東西。并不是說媽媽做出犧牲不好,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但問題是,媽媽們往往因為付出了太多,所以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值。她們對孩子的要求太多,自己無法達成的夢想,便希望孩子替她完成,其結果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母親。所以,在沒有考慮孩子的立場之前,媽媽們只會固執己見地主張走所謂的“好路”,然后她們會對孩子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果真是為了孩子嗎?還是根本就是把孩子當做是替媽媽完成夢想的替代品呢?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動機,不過是媽媽們想要通過孩子完成自己夢想的一種方式而已。
“沒有家里的幫助,你可以去美國讀書嗎?讀書在韓國也可以完成啊!”這是當我決定單槍匹馬到美國留學時,家父經過慎重的考慮后對我說的話。親友們也都反對我所選擇的這條艱辛之路,其中不乏譏笑我的人,他們把我的決定視為富家女的好奇心在作祟,認為我很快就會回國。
最后,了解我脾氣和心思的父親對我說:“年輕時吃點苦,就算花錢買來也值得,既然是你的選擇,就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要留下后悔才是。”他答應了我的要求。
現在到海外留學已經不是什么困難的事,不分男女皆可以出國學習,也不論時間是幾個月還是幾年,到國外讀書已經是很普遍的事。但就當時來說,女人只要找到好男人,就是最大的成就。一個女孩子單槍匹馬、背井離鄉去留學,是少之又少的。就算思想前衛的父母,也很難輕易地做決定。
如今我常想,那時我的父母如果沒有尊重我的選擇,會有今天的我嗎?如果當時父母自始至終反對,那么我的人生就會與我所想的完全不一樣。也許就會像別人所說的,可以畢業于名牌大學,然后找個好丈夫,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至少社會上會得到比現在更多的肯定。
但是有一點我可以確定,那樣的生活與我的意愿有很大的出入,因為那是依照父母親的意思而過的人生。
我的父母親自教授了“我的人生,我選擇”這一理念后,日子越久,我越對我父母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