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1歲4個月,愛和別人搶東西、愛破壞東西,拿到紙類的物品就撕,撕不了的,就揉;拿到玩具,就住地上摔或猛咬;衣柜里的衣服、布料什么的都拖出來,扔得滿地都是;桌子上的物品只要他能拿到的,也都住地上摔,還用腳踩。如果什么東西被他摔碎了或弄壞了,就很高興。但是,如果不讓他拿,或者說他、揍他,他就很生氣,又哭又鬧。我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好奇心重,但他這個表現,也太與眾不同了。
——頭疼的鳴鳴媽咪
早教專家說,寶寶們天生都是“破壞王”,只不過有輕有重。輕則看到一堆支離破碎的報紙、一個看不出本來面目的水果,重則看到心愛的電腦成了實驗對象,昂貴的地毯上墨跡斑斑,在寶寶園里還會經常看到,別的小朋友剛搭好的積木,被一些調皮的孩子推得稀里嘩啦,別的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書,另一個小朋友搶過來就跑……對于這種愛破壞的寶寶,父母的忍耐力是有限的。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寶寶愛搞破壞是有原因的,而破壞原因不同,對策也不盡相同。年輕的父母們可要注意了。
寶寶搞破壞的原因1:天生好奇心
他們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摸、看看、聞聞、嘗嘗,弄個明白,喜歡拆卸鐘表、玩具、收音機、筆,亂按電器開關或遙控器,從而損壞了東西。
《母嬰》對策:
對于好奇心特重的孩子,家長可以提供一些廢舊的玩具讓他們敲敲打打,并且告訴他,有些東西壞了就無法修補了。
寶寶搞破壞的原因2:盲目模仿
愛模仿是寶寶典型的心理特征。寶寶把成人當作行動的榜樣,成人怎樣做,他也機械地跟著學,由此產生不良后果。例如見父親刮胡子,便將小貓胡子剪了,看見爸爸抽煙點火,就去玩火等,有時,這種盲目模仿甚至會給家庭、社會帶來不幸。
《母嬰》對策:
對于盲目模仿的破壞行為,要明確的告訴孩子。有些行為是不可以模仿的,比如,電源插頭,點火等,會帶來致命的威脅。假如孩子還不理解,可以帶孩子去看一些小動物的受到致命打擊的景象,以便加深他的印象。有時候,可以故意把他心愛的玩具給破壞掉,讓他也知道,他破壞了別人東西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感受。
寶寶搞破壞的原因3:闖禍破壞
3~5歲的寶寶,手眼的配合還不是很協調。他在四處碰觸探索的過程中,會由于手眼配合的不協調而產生許多“危險動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或是把玻璃瓶打破了。其實,他不是故意的,你應該更耐心些,你可以責怪他,但目的是讓他懂得什么是危險。
《母嬰》對策:
對寶寶無心造成的過失,你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杯子打翻了,就讓寶寶用抹布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讓他幫你拿來掃帚和畚箕,讓寶寶妥善處理自己闖下的禍,會比嚴厲責備他好很多,畢竟他不是故意的。
寶寶搞破壞的原因4: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
寶寶的破壞有時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力量,比如他想通過砸碎一個物體,拆開某個玩具等等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母嬰》對策:
對于那些想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到處搞破壞的孩子,告訴他們,這種方法不好,我們不喜歡,你可以用其他的辦法,并且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可以干些什么。不要總是限制他,而是要告訴他可以干什么。當你把一條路堵住的時候,要為他開辟另一條路。
寶寶搞破壞的原因5:寶寶無法控制他的“蠻力”
寶寶對力量的使用也有一個嘗試的過程,因為他還不了解應該用多大的氣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家里會出現抽屜被拉到地上,東西被摔壞等現象。這也是他的正常行為,是寶寶在學習與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
《母嬰》對策:
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不是懲罰,而是讓寶寶領會哪些事他做了會得到贊揚,哪些則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如果寶寶不懂得控制“蠻力”,家長可以和寶寶一起輕輕地拉幾次抽屜,體會對力量的控制。
寶寶搞破壞的原因6:用“破壞”來“抗議”
如果你發現寶寶有破壞性行為,就應該多留心他最近的動向。說不定他的“破壞”情緒起因是你對他過于嚴厲。有時候,寶寶外在的破壞行為也是他內心困擾的表現。也許寶寶只是覺得孤單,也許他只想引起媽媽的注意。比如,寶寶在玩玩具火車,興奮地叫:“媽媽,快過來看我的火車啊!”可媽媽卻無動于衷,看也不看一眼。他為了得到滿足,隨手拿起玩具就扔,以此來引起媽媽的重視。
《母嬰》對策:
寶寶不僅需要吃飽、穿暖等物質上的關懷,還需要家長精神上的呵護。因此,家長要像關心他的吃喝一樣在乎他,讓他多和鄰居家的同伴玩耍,節假日多去參加集體的游戲活動。另外,爸爸媽媽不妨和寶寶談一談,了解他最近有些什么煩惱,或是他有什么需要,以便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
寶寶搞破壞的原因7:滿足個人需求
有的寶寶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絕,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讓家長買新的。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東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
《母嬰》對策:
家長要滿足寶寶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滿足寶寶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訴寶寶,取得寶寶的理解。一旦發現寶寶有“破壞”這種不良行為,要嚴肅批評,且絕不能簡單滿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說就加以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