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飛機,爸爸媽媽帶我坐過。飛機像一只大鳥,我們鉆進它的肚子里,它就把我們帶去很遠很遠的地方。
飛機肚子里能坐好多人,可是人太多了,我覺得有點悶,有點煩。煩起來的時候我就想哭一哭,叫一叫。
媽媽總會在飛機上讓我喝奶,喝著喝著,我就睡著了,這倒是個不錯的辦法,睡著了就舒服多了。等我美美地睡上一大覺,外婆家就到啦,我又能見到親愛的外公外婆了。
一看這題目就牛吧,N次,特別標注N≥6!在豆子目前1年零2個月的人生旅途中,他已經坐了6次飛機了,我們建議他認字后寫一本自傳——《空中小飛人是怎樣煉成的》。
其實我們這也是強加意志給豆子,人家不見得樂意飛來飛去呢。畢竟,洋葷開久了也就那么回事,坐飛機其實并不好玩。只是豆子的外公外婆家、爺爺奶奶家都不在廣州,迫不得已才如此頻繁乘坐大鐵鳥。
坐過飛機的人都明白,飛行途中挺單調的,大家關在一個鐵匣子里,伴隨著嗡嗡的發動機噪音,就那么干坐著,等待到達目的地。窗外的風景算是漂亮,但不如火車汽車窗外的豐富有變化,舷窗之外,除了白云朵朵,還是白云朵朵。
所以,作為大人的豆爸豆媽都不愛坐飛機,不知小小人豆子感覺如何。
豆子不會說話,我們只好根據外部行為揣測他的內心,豆媽得出初步結論,對于飛行環境的改變,寶寶有他自己的適應方式,不同情況,不同反應,最終呈現逐步適應。
第一次:豆子的“處女坐”發生在4個月時,豆媽要帶他去成都。因為是人生的首飛,我們很重視,從物理上到心理上都提前半個月做了準備。
物理準備包括列清單(飛機上寶寶可能用到的東西)、備齊證件物品、收拾媽咪包等。
心理準備包括談心、渲染氣氛,我們提前一周就跟豆子說:“寶貝要去坐飛機啦,飛機帶我們飛到外婆家,豆豆去找外婆咯!”“豆豆肯定是全飛機最小的乘客,4個月就坐飛機,你真棒!”
也不知道他聽懂沒有,反正真要飛的那天,豆子一起床就特別興奮,精神大好!從家里去機場的路上,表現得很乖,坐在豆爸腿上憨笑不已。
上了飛機,形勢轉變,豆子不笑了,趴在豆媽肩頭,開始癟嘴、皺眉,繼而嚶嚶哭泣,越哭越傷心。飛機要昂首起飛了,為避免壓力升高給寶寶耳膜造成不適,豆媽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奶瓶,塞進豆子嘴里,情況稍微緩解一些。看到小胖子老哭,鄰座的伯伯和阿姨熱心伸出援手,說他們帶寶寶有經驗,把豆子接過去又是唱又是哄的,結果豆子奶也喝了,歌也聽了,還是閉著眼睛哼哼唧唧一路,半夢半醒間到了成都。
下了飛機,被久候在門口的外公一接過,豆子笑了。
第二次:6個月,豆子避暑完畢,返家。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豆媽準備硬著頭皮聽他哭一路。運氣好的話,希望豆子睡一大覺,安靜度過旅程。
孰知,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意料不到。等我們辦妥各項登機手續,坐在機艙里面了,美麗的空姐通知大家:“受機場上空雷暴天氣影響,航班延誤,請大家耐心等候。”這真是要了豆媽的老命,一個人等多久都沒問題,問題是現在懷里有個小豆子,他有耐心嗎?
豆媽開始使出渾身解數與豆子耗時間,說說話,唱唱歌,喝喝水。出人意料的是,這一次,小豆子一點都沒有哭,而是高高興興和媽媽交流,時而四處打望,和周邊的某個漂亮阿姨打打招呼。每當一段時間過去,我發現豆子情緒尚好,就由衷地贊揚他:“寶寶真乖,不哭也不鬧,你是乖寶寶?!?/p>
更出人意料的是,飛機延誤在跑道上,竟然整整3個小時過去,豆子沒鬧,機上的大人鬧了,長時間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人們的情緒躁動起來,一些旅客與空乘人員發生了口角上的沖突,我真擔心半歲的豆子頂不住這個氣場,要吵鬧起來。于是站起身來,抱著他在走廊上走走。而親愛的豆子像明白媽媽的心思,異常的乖,趴在媽媽身上東瞧瞧西看看。他的行為贏得了眾位叔叔阿姨的贊嘆:“這個寶寶真棒啊,等了這么久都不哭?!痹诒頁P聲中,豆子更來勁了,他高高興興地跟空姐阿姨玩,跟自己玩。
4個小時,超乎尋常的一段時間,在超乎尋常的空間里,豆子安穩地度過了,等飛機起飛,他疲倦地睡著了,一直到落地。這真是一次不尋常的經歷。
下了飛機,媽媽狠狠地親了豆子一大口,以示感謝。
第三次、第四次……N次:小小乘客逐漸適應飛行流程,明白上了飛機可以先玩一會兒,等飛機“轟隆隆”地叫著飛起來時要多喝奶(通過吮吸運動舒緩耳部壓力),喝完了奶就要乖乖睡覺,睡醒了就可以下飛機了。
如此說起來,寶寶坐飛機還是滿輕松的??墒?,通過豆子的經歷,我還是建議2歲以內的寶寶最好少坐飛機。我們明顯發現,無論是到外婆家,還是奶奶家,還是回自己家,每換一個地方,豆子都會變“傻”幾天,幾天之后才能恢復一個活潑機靈的豆子。
飛行時間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小時,但一段飛行往往把寶寶帶去了一個新地方。對于新生活環境、新人際關系的適應會耗費寶寶大量精力。鑒于此,我們決定,1年之內,不帶豆子坐飛機了。
豆爸有話說:
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體驗總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
豆子的人生剛開始,就要經歷飛行,他第一次體驗到什么,就會深深影響著他將來。豆媽的準備還是很充分的,這樣非常好。
我們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其實說的就是第一次經歷會成為經驗,連帶情緒等被儲存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而這些經驗和情緒在下一次遇見同樣物體或者情景的時候,被提取出來。這是人的認知過程。
豆子第一次飛行,給他留下了什么呢?很多人說寶寶太小,就盡量不要坐飛機什么的。其實這不是很客觀的,是大人們的主觀想法而已。寶寶在出生的時候,身體的構造已經可以承受很多外界刺激,適應許多自然的情景了。許多大人因為害怕坐飛機,所以會把這樣的害怕投射到寶寶身上,認為他們也會害怕。還有一些人有狹窄空間焦慮,這和他們經歷有關系。因為自己有這樣的類似于“幽閉恐懼”的體會,他們會自然認為寶寶也會有類似體驗。這是人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不了解所造成的,但這樣的不了解,恰恰會給我們的行為帶來很多的阻礙。
怎樣讓自己的寶寶在飛行過程中感受到良好的體驗呢?那就要做比較多的準備了,這些準備可以參照豆媽的準備。當第一次飛行和媽媽在一起感覺不錯,那下次也會是這樣的。
我一個同為心理醫生的朋友有一個35歲的男性求助者,他有一個心病,讓他的生活產生了很多麻煩。他暈車。人家暈車是坐在開動的汽車上,而他只要上車就暈。他理智地思考后認為,這不是個生理問題,是心理問題。于是求助我的朋友。
在醫生與他交流的過程中,一切都比較正常。但發現一個問題,他的人際關系有點問題。似乎不能和人很親近,對于親近,他有回避的現象。是什么造成的呢?
再討論下去,他談到幼年經歷,發現了一些線索。他的父母都是軍人,父親是軍官,母親和父親在一個部隊工作。在他出生后8個月,他父母參加軍事行動,所以把他送去了外婆家。而就是在把他送回家的過程中,汽車翻了,媽媽受傷,一條腿被截肢。后來雖然裝了假肢,生活還是很不方便。由于媽媽身體問題,在醫院住了有一年,這一年他在外婆家,沒有見過媽媽。等他再見媽媽的時候,已經是他差不多2歲了。
從這個事情上來看,似乎可以分析出他暈車的原因了。他是用暈車來保護自己!這類似于遇到危險,人的本能反應——假死狀態。那次坐車的經歷讓他非??謶?,并且使他與媽媽的依戀關系出現了斷裂;還因為自己的原因,媽媽失去了腿,這是孩子無意識中的內疚感。當然,這是在他稍微大點后,被媽媽告之的。媽媽經常對5歲左右的他說:要不是送你回外婆家,我的腿就不會沒有。媽媽說的時候,或許是無意的,但孩子卻有意識的聽到了,并且他記錄在了心里。
這次糟糕的乘車經歷,給他帶去的是創傷經驗,這樣的經驗已經在他身體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刺激源,遇見類似情景的時候就會被激發出來。坐車,是一個“扳機”,把他內心的強烈的恐懼感釋放出來,他沒意識到的情形下,已經擊倒了他,所以他暈了。
人的精神世界里有太多的信息,有些信息被我們意識到了,而有些信息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我們意識到,但卻會影響我們。
第一次的經歷非常重要,好在豆子第一次體驗到的是媽媽悉心的照料,還有與媽媽在一起的安全。這樣的安全和照料,形成了他比較正性的經驗,以后再坐飛機,這些正性的經驗可以保護他,甚至可以應對一些稍微讓人不舒適的感覺。
這就好像我們內心有個錢包,正性的經歷體驗是錢。假如錢包里的錢比較多,人就不會慌張。相反,錢包里沒錢,卻很多的欠條,當我們要用錢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人就會非常害怕和無力。
將來的世界是一個類似村落的空間,坐飛機旅行可能是經常的事情,讓寶寶擁有比較愉快的第一次飛行經歷,將是他未來的財富。
環境變化,對于寶寶來說是需要適應的,而很小就有這樣的適應經歷也不錯。關鍵是在新的環境中,寶寶是否一樣能獲得好的照顧。最重要的,媽媽是否會一直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