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健從幼兒園回家之后一直悶悶不樂,媽媽問他是不是在幼兒園和小朋友鬧別扭了,他又說不是。媽媽有點擔心,于是就讓爸爸跟小健好好溝通。
在爸爸的耐心詢問下,小健終于說出了實情。下個月幼兒園有個匯報演出,老師讓他在童話劇《聰明的小小阿凡提》里面扮演阿凡提。“你平時不是很喜歡看阿凡提的故事,喜歡阿凡提嗎?現在要扮演阿凡提,為什么你反而不開心了呢?”爸爸細心地問。“我是喜歡阿凡提。但是……我會演不好的。”“為什么你覺得自己會演不好呢?”爸爸又問道。“嗯,這個……總之,我會演不好的。阿凡提那么聰明,我怎么能演好呢?”
孩子為什么會覺得自己做不到?
“能做”與“不能做”——自我效能感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來解釋孩子拿什么來判斷自己“能做”還是“不能做”某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功的主觀判斷,在上述例子中,小健就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效能感,當老師把表演任務交給他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會演不好”。這極可能是小健把自己判斷為“能力不足”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針對自己的能力而作出的判斷,這個判斷會使孩子們在遇到困難的極端情況下表現截然不同。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通常更愿意接受有挑戰性的任務,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他們面對困難與挑戰時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加倍地努力。他們心中常有“一定會成功”的信念,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調整策略,及時放棄無效的做法,而去嘗試可能引向成功的方法,最終取得更好的成績。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面對挑戰時,更傾向于逃避,能避免則避免。面對困難時會更多地強調問題的難度,付出的努力較少,并以難度為借口,說服自己放棄。遇到阻礙時。經常抱怨自己能力低下,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并表現出僵化,不愿意放棄無效的方法,不敢于嘗試新方法的特征,最后很可能得到較差的成績。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直接經驗
孩子親身體驗的成功或失敗,對于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影響最大。
一般而言,持續成功。或成功的次數遠多于失敗,都能使孩子建立起比較穩定的自我效能感。而持續的失敗,或失敗遠多于成功,則會讓孩子陷入習慣性無助的困擾之中,最終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在孩子把失敗歸因于外界不利因素,而非自我穩定的能力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則不會受到什么傷害。同樣,要是孩子總是把成功歸于運氣,而決非自己能力所致,那么多次的成功也未必就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讓孩子更多地體驗成功以及恰當地對成敗進行歸因,都是建立較高自我效能感的關鍵。
二、替代經驗
替代經驗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榜樣的作用。“他能成功,我也能成功”當孩子這樣相信的時候,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有所提高。榜樣的反復成功,則能起到鞏固效能感的作用。
不過,真正能起到促進自我效能感作用的榜樣,通常是與孩子水平相當的人。如果榜樣的水平明顯高于孩子,孩子可能會在心里面嘀咕“他那么厲害才能做好”,因而產生能力不如,難以完成任務的焦慮。要是榜樣的水平明顯低于孩子,孩子可能會得到激勵,但也極有可能因為認為自己比榜樣厲害,必須成功而產生過大壓力,最后影響表現。
三、言語說服
這是一種他人給予的力量感與信心。他人的反復勸說、引導,會使孩子得到暗示,暫時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在孩子真正承認他人所說的,并內化為自我的體驗與信念之前,這樣的勸說只能起到一時的效果。
把他人的勸說內化為自身的信念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特別是對于孩子而言。他們可能在成人引導勸說的時候真的相信了,但一旦遭遇困難和阻礙,卻有可能一下子打回原形。因此,言語說服的效果往往是脆弱的,難以持久。
四、情緒狀態
情緒會影響人的表現,也會影響人對自己的認識。比如人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常常會低估自己的水平;在煩燥、疲勞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力感,即使面對非常容易的任務,都有可能感覺困難,無力勝任。當人處于亢奮中時,則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眼中一切都是小事,很容易擺平。
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成功,成功,再成功
正如前所述,成功的經驗是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基礎。讓孩子成功,我們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是這個成功的經驗不能“孤軍作戰”,它必須要是規模化的。每一次成功都只是一個小水滴,而自我效能感是能下雨的云,只有成功的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對形成穩定的自我效能感作出貢獻。
二是關注成敗比。成與敗對于孩子都是有意義的,但對于幫助孩子形成穩定的自我效能感而言,成功的體驗通常需要多于失敗的體驗。至于這個成敗的比例是沒有標準的。孩子的情況不同,需要的比例也就不同。
一個已經顯得非常沒有自信的孩子,那么成敗比最好能達到9:1的水平,而一個有一定自信心的孩子,6:4可能已經夠了,如果能達到7:3,很可能就已經產生非常好的效果了。
成功是怎樣得到的
成功的體驗重要,歸因也同樣重要。
有時候成功并不能增加自我效能感,失敗也不會傷害自我效能感,這是因為歸因起了影響的作用。引導孩子作出有利其成長的歸因,并教導孩子掌握全面歸因的方法,自然能正面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小鏈接:關于歸因的培養,本刊在2011年10期雜志里已有論述)
選擇恰當的榜樣
我們習慣于用比孩子差的人的成功來鞭策孩子進步,并一個勁地強調:他比你差,他都行!對于部分孩子而言,鞭策的作用是存在的,但對于另一部分孩子來說,這相當于一種批評:你看別人比你差,都做到了……因為“我們的人都能成功,我們也一定能成功,這樣的邏輯并不是唯一的解釋,特別是對于有外歸因傾向的孩子,他們會解釋為“他運氣好”,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更多地是去聯想大家之間的不同,找不同來解釋,榜樣也就起不到榜樣的作用。
切記,和孩子水平相當的人的成功,最具榜樣的作用。最好的榜樣引導,當然是孩子看到,自己能體會到別人成功,自己也能成功。但孩子有時候并沒有這種意識,特別是孩子很小的時候,那么父母的引導就非常的重要。父母在引導的時候,強調榜樣與孩子的同質性非常有效。“他們跑步只比你快一點”,或者“他成績只比你差”。這樣的話大可不必說了,很小的差距都可以忽略,沒有必要提醒孩子去關注這些。因為孩子最需要關注的是他們之間能夠一致的東西——成功。那就讓孩子集中精力去關注與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