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農村建設是縮短中西部農村和城市經濟差距的主要途徑。在剖析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演化,論述新農村建設和中西部二元經濟結構的聯系,認為只有抓住新農村建設,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統籌中西部地區城鄉經濟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中西部地區;二元結構;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29-02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二元結構轉換,最終目的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本文在剖析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演化來探討新農村的發展和中西部二元經濟結構的聯系。
一、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探源
(一)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概述
二元經濟結構是西方發展經濟學家研究發展中國家發展結構的理論概括。二元經濟結構說最早來源于荷蘭社會學家J·博克提出的社會學里面的“二元”結構概念。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家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情況的時候,常借用“二元結構”概念,后來經演變和完善之后,發展成了現代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的奠基石。
發展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發表于1954年《曼徹斯特學報》上的一篇劉易斯所著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是“二元結構”標志性的研究成果[1]。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尼·布哈林以當時針對蘇聯經濟發展為主體研究對象引出落后國家發展的二元結構現象所提出的完整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更加有代表性[2]。通過比較這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和他們所提出的二元經濟結構的改造模式,學術界得出,劉易斯模式操作性太差,前提要求限制較為苛刻,所以實現起來比較困難;而布哈林模式比較適合發展中國家進行二元結構的改造,也適合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規律,所以更具有借鑒意義。
這兩個模式在對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改造過程中都具有標志性的意義。一般在二元經濟結構的經濟環境下存在兩個不同的經濟部門,可稱為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它們的增長反差很大,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部門擴張是迅速的,而傳統部門的觀念、管理、設備等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其增長是緩慢的,它們的差距越來越大后便成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二)二元經濟結構改造模式比較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二元經濟結構是密切相關的,所以,采用什么樣的模式對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進行改造最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規律,最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利用自己和周邊國家的資源發展自己,是當前經濟學家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條件下,只有通過現代的工業得到發展和擴張,才能解放發展中國家保留在傳統的部門之中的大量剩余的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這就是經典的劉易斯模式所提出的解決二元經濟問題的理論。
而布哈林模式認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得到快速的發展,必須走工業化之路,那么,怎么快速高效且穩定地實現工業化的擴張就是哈林模式的精髓所在。他認為,工業化的發展不能從農業的發展中剝離資金去發展工業,因為削弱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寄生性掠奪的過程,是一種非均衡的增長模式,對農業和工業來說都是不利的。可見,在經濟發展中不能一味追求工業的發展,而是要求工業和農業的平衡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這才是健康的發展,只有城市和鄉村的經濟共同增長和平衡增長,才能提高農村的生產和再生產的能力,擴大農村經濟發展需求,擴大國民經濟發展內需、收入總量,最終實現國家工業化。
這樣的工業化道路發展的特點在開始的時候是會有很多阻力的,會發展慢些,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穩固后會趕上和超過那種一元工業增長的模式的積累速度,最終將其拋在后面。可見,布哈林模式是一種漸進的均衡的增長模式,他的重點是圍繞提高農業生產與再生產的能力,擴大農業發展的需求,最終實現國家工業化。
二、中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演化
(一)中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階段
建國初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是工業均衡布局結合地區平衡發展。為了使中西部經濟迅速發展,在中央集權的強大經濟體制的推動下,集中了中西部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優勢,建設了一批針對工礦資源的優勢工業,如冶金、能源、化工、原材料采掘等重工企業[3]。很多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坐落在廣大的農村和山區,這些工業的存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也造成經濟的斷層,無法對當地農業帶來“引致投資效應”、“反哺效應”和“后向聯系效應”,地方經濟無法被充分激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農業發展的權利,對農業的生產以及環境的保護都是不利的。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實行“由點到面”非均衡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并且結合以農促工的經濟政策。在大力加強、加快國家經濟建設的形勢下,各級政府不得不加強城市建設而放緩農村建設的步伐,很多優勢資源諸如制度、信貸、教育及基礎設施等都涌入了城市。實施城鄉分治的政策強行把城市和農村經濟截開,在各方面都出現了不平等的情況,造成城市和農村脫節,無法共同進步。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比較滯后,農村支援城市的壓力非常的大,造成農村資金缺乏,農業發展十分緩慢。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產品商業附加值太低,這樣更加導致農村發展嚴重滯后。在我國中西部,二元結構特點最為明顯。
(二)中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初步治理階段
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越來越明顯,造成的經濟阻礙也越來越大,需要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后,中央采取了“推動小城鎮建設”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以東部地區的成功開發為經驗,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中國中西部地區由于其特殊性,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第一,以粗放型工業為主體,對農村的發展沒有親和性,較東部而言鄉鎮企業發展水平較低。中西部的小城鎮建設往往流于形式,通常的方法是通過征地和搞開發區來增加城鎮人口比重,擴大城鎮的規模。鄉鎮的開發環境不理想,缺乏基礎設施建設,來投資開發的工商企業少之又少,而大量新建房的空置又是巨大的資源浪費。隨著開發區的擴展和城鎮建設,農民的耕地嚴重縮水,而且獲得的補償也非常少,鄉鎮無法滿足大量失地農民的就業,又加劇了農村勞動力的過剩。這些勞動力中優秀的可以外出打工,剩下的只能在縮水的耕地上繼續傳統的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滯后,使得城鄉之間的差異明顯增大。
第二,中西部地區山嶺、溝壑多,主要以山區為主,農民手中的土地貧乏、分散,為了耕作方便,他們以在耕地附近居住為主,遠離城市,甚至遠離他們常交易的城鎮。在社會大量資金流入城市的過程中,大家對城市的關注遠遠超過了農村,這不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中西部地區農民居住分散、封建意識強,這增加了農村城鎮化的難度,現代的產業思維無法被農民接受,形成農村和城鎮的經濟自然隔絕的局面。
(三)新農村建設與中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調整的新階段
新世紀以來,中央把新農村建設放到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上。要解決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就必須堅持農村城市統籌發展,讓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非農業生產中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是提高城市化水平,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實現農民離開土地后可以進入城鎮企業就業,通過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那些位置、交通都有優勢的城鎮規模迅速擴張,發展成小城市,進一步可以提升為中等城市。只有堅持統籌城市和農村共同建設,才能促進中西部地區新農村發展。
農村的城鎮化必須統一協調物質、精神、政治三方面的發展,這樣才能使得農村像城市一樣在法律、制度和人口素質方不斷提升,才能把城鎮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帶動農村的發展,做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就是所謂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綜合概念,其內涵是農村物質、精神、政治“三位一體”協調發展[4]。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新農村建設可以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強鄉鎮企業的競爭力,帶動城鎮的發展,所以說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具有前瞻性。
從微觀層面上看,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表現在新設施、新環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務、新社會保障和新精神風貌等六方面[5]。從這六個方面的建設是小城鎮建設的初步規劃,是農村向城鎮過渡的中間形式。從民生的角度來說,這六方面給農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氣象,也給農民兄弟帶來了新的希望。
對于過去的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思路而言,新農村建設看似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增加了一個環節,但是這個環節是貼近中西部大部分地區實際情況的,會很好地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提升城鎮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中西部二元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結論
協調發展農村和城市經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經濟發展。如果只一味追求城市的發展,勢必造成二元結構經濟差距拉大。所以,社會主義新農建設是必由之路。中西部城鄉二元結構的轉換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者是統一的,也是非常適合中西部地區發展環境的。一方面,只有在城鄉差距慢慢縮小之后,部分優秀的勞動力才會從城市回流到農村,從而進一步加快新農村的建設;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符合中西部地區統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發展的客觀要求,搞好新農村建設是統籌中西部地區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萬曉光.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60.
[2] 胡健.試探布哈林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J].人文雜志,1991,(4):83.
[3] 鄭亞平.西部邊遠地區二元結構形成機理探析[J].特區經濟,2005,(10):227.
[4] 郁大海.新農村建設的時代內涵[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6,(9):20.
[5] 賀興文.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認識[N].營口日報,2006-05-22.[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