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景觀意象與旅游體驗的關系,指出具有特定地域自然和文化特征的景觀意象是旅游者獲得愉悅體驗的來源;并結合相關景觀規劃實例對地域性景觀意象構成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景觀意象;地域性;旅游;體驗;行為環境
中圖分類號:F59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81-03
出行旅游是現代人排解生活工作壓力、恢復身心健康的普遍方式,旅游者在特定景觀環境中是否能獲得能讓其身心愉悅的體驗,決定了旅行的成功與否。目的地的景觀意象對于旅游體驗的影響作用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一、景觀意象的概念與內涵
環境通過信息刺激可在使用主體的頭腦中產生一定的意象。環境意象是一種心理圖象(Mental Image),它是人腦對外部環境歸納出的圖象,是直接感覺與過去經驗記憶的共同產物,可以用來掌握信息進而指導行為[1]。從漢語構詞上看,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機合成,意為 “蘊于內而形諸外”,即意象是意蘊化的形象,充盈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容,與象征有密切關聯,既具有形象的客觀性,又蘊涵著不同文化群體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解讀[2]。
景觀意象是觀察主體與所處景觀環境雙向作用的結果。觀察主體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對特定景觀進行解讀并將之與自己的身心需求相關聯,感受其物質環境與精神文化的特征,從中尋求愉悅體驗;觀察者的體驗與感知因個體差異而有一定不同,但最終將形成一個共同的心理意象,即景觀意象。景觀意象來自于特定空間中的感知和體驗,是觀察者接收景觀對象的形態結構(Structure)、個性特征(Identity)和意義(Meaning)等信息后進行主觀理解的綜合結果。
二、景觀意象與旅游體驗
(一)景觀意象的地域性與文化性
特定的景觀環境產生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范圍,受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條件、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其表現出來的區域性共同特性有別于其他地域,景觀意象的地域性特征既代表所處的地域自然環境如地理、氣候、資源等的特殊性,也強調特定地區文化意識形態的特殊性[3]。這種帶有強烈地域性特征的景觀,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是人類活動歷史的紀錄和文化傳承的載體,其顯著特點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質形態歷史景觀和非物質形態傳統習俗,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性景觀意象——旅游者獲得愉悅體驗的來源。
(二)景觀意象與旅游體驗的關系初探
旅游是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4]。即旅游是一種經歷和活動,也就是某種特定的行為——具有異地性和暫時性的特殊體驗行為。
景觀環境的旅游體驗包含兩方面的關系:一是旅游者的體驗需求與景觀環境對之的行為支持關系;二是特定景觀環境信息的提供與旅游者接受信息刺激產生相應體驗反應的關系。兩種關系相互交織而構成旅游環境體驗的整體過程。從觀察主體的體驗角度而言,可理解為旅游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到相應的景觀環境中進行探索,在對其所含的信息認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行為參與及評價的全過程,其中包含著體驗行為與意象認知交互作用(圖1)。為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景觀環境中必須具有體現與周圍事物可區別的個性特征和意義性,即可用以提取的意象信息,才能使旅游者易于由景觀的原生意象產生引致意象(Gunn,1972)并發展為復合意象(Fakeye和Crompton,1991) [5]。環境意象的信息特征決定了旅游體驗的質量并將影響旅游者的最終評價。
異地性和暫時性決定了地域性顯著差異對于旅游體驗的魅力。從旅游景觀規劃與設計角度來看,地域性景觀意象則成為重點工作目標,具體在于運用原有的地域性自然和人文資源塑造原生意象,構建異質性空間,以此引導旅游者在特定景觀環境中的認知、理解與參與,不斷深化旅游體驗層次。
三、基于地域性景觀意象的旅游體驗行為環境的構建
意象的形成依托于特定的物質空間環境。地域性景觀意象必須包括景物對象與旅游者以及景物與景物之間在空間或形態上的關聯,空間感知是景觀意象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結構、實體和空間關系的內在描繪或認識,是對空間和思想的重建和內在反映。空間是景觀意象與旅游體驗之間的物質媒介,這使得景觀意象的構成在空間規劃與設計層面上具有了可操作性,操作的目的是通過空間結構組織和行為組織,將設計意象物化為景觀原生意象,進行旅游體驗行為環境的構建,促成引致意象和復合意象的生成并獲得旅游者的認同與傳播,從而吸引更多體驗行為。下以新疆福海縣阿拉善溫泉度假區景觀規劃與設計進行具體闡述。
(一)地域性景觀意象的定位
意象定位所針對的是地域性景觀的文化屬性,著重于對于地域性景觀中所包含的文化意義的闡釋。意象的定位首先必須首先結合內外部環境,對特定區域的景觀意象要素及現實問題進行解析;其次,發掘特定區域的社會生態特征,厘清其文脈及地脈關系;繼而,針對特定需求和資源,確立標志性的地域文化主題,以此作為構筑景觀意象的核心。
阿拉善溫泉度假區地處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哈薩克族牧民聚居區域,位于阿爾泰山脈卓爾特河谷中部。溫泉被譽為“神泉”, 每年夏季很多哈薩克族牧民都會來到溫泉溝南側山頂的泉邊搭設帳篷,洗浴治病。度假區以溫泉為核心,經過對環境要素的分析和提煉,將地熱資源的利用、哈薩克族牧民對“神泉”的崇拜和洗浴文化傳統的展示和傳承作為意象定位的核心,以此引導異質性的環境體驗、提升景觀旅游的精神層次。
(二)意象感知的空間秩序
地域性景觀的區位、空間的界限、結構、尺度、等級層次規律和區域分異等環境空間屬性是旅游者感知并形成景觀意象的基礎。溫泉度假區從結構上將分區模式與功能服務統籌布局,進行層級分區,逐步深化旅游體驗。
首先,通過總體空間秩序體現哈薩克民族對自然的崇拜風俗。旅游者在換乘中心換乘慢速安靜的區內交通工具,沿經卓爾特河漸離塵囂融入阿爾泰山林,確保溫泉核心區及森林深處的療養中心的原生態風貌。其次,核心區以空間結構的有機組織凸顯溫泉文化與民族交流特征。規劃結構包括主、次軸線各一,由四個景觀分區匯集于入口廣場,為溫泉游賞、民俗文化與洗浴體驗及山林休閑的主要區域。再次,充實溫泉源頭區域的具體內容,深化體驗層次。對原有環境肌理、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充分發掘,組織源頭觀仰、石壁觀禮、哈薩克族牧民氈帳區生活體驗、高原山地溫泉洗浴享受等特色景觀序列(圖2)。
層級分區的空間秩序將景觀意象在空間載體中漸進展開,使旅游者對地域景觀由概覽、領略繼而深入解讀,逐步進入深層次的體驗狀態。
(三)景觀環境的意境升華
景觀意境是空間在精神層次和審美深度方面的升華,其核心是特定區域的文脈關系,即在單純的空間、形體分析方法的基礎上,更注重處理空間和人的需要、文化、歷史、社會和自然等外部條件的聯系,強調設計與現存條件之間的協調,并將社會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環境體驗與視覺藝術、空間關系等等量齊觀。具體可采用如下手法:(1)對特定區域的地域特征進行提煉,強調意象符號的提取和運用,以象征與隱喻的手法來體現地域特征,適時適地進行點題;(2)在空間結構中融入能體現當地特有的風俗文化的活動空間與內容;(3)基于可視空間,合理利用想象,通過對歷史、典故和傳說等的運用來延展時空;(4)融入時代感,探尋傳統與現代的內在關聯性,增加地域性景觀的延續性和成長性。
意境構思的主旨在于空間異質性的創造,即將地域性的文脈整理轉化成可感知的空間元素,使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境”相結合,在空間載體中通過元素和景象表達出地域性景觀應有的情調和境界。
1.景觀符號的提取與應用。地域性景觀是人類文化的物化形式之一,具有自身的特性和文化要義,符號的分析和提取及具體的空間和景物的運用,是“有意味的形式”的代表。環境中的符號包括如下三種[6]:(1)圖像性符號(icon),具有直觀的表現能力,通過模擬對象或與對象相似而構成的,其形式和內容存在著形似的關系。如在溫泉出水口設置標志雕飾石,以跌落形式強化泉水的出水之勢;下方的觀水池周邊為哈薩克民族崇拜的野禽之一天鵝群塑,代表哈薩克民族的自然崇拜。(2)指示性符號(index),是一種與其指示、表征對象有著某種直接關系或內在關系的符號。建(構)物上的民族性飾紋和氈帳所用的紅、白、藍色彩系列,代表薩克民族的色彩及形式表達傳統。(3)象征性符號(symbol),其形式指涉對象以及有關意義的獲得是基于人們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習俗。如題字石壁詩文的整理解讀和漢語題字中與民族語言特點相呼應的局部圖案化等,其作用均是強化景觀的民族文化性特點。
地域性符號是景觀意象的基本載體,既具有標識性,又傳遞著地域性文化和風俗的信息, 是旅游者感受和判斷景觀環境的基礎,符號的提取與運用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意義性,如功能、文化和歷史意義等。只有如此,旅游者才能從中解讀出地域性景觀更深層的地域與民族性內涵。
2.洗浴文化和民族交流——非圖形象征意象。哈薩克牧民夏季洗浴搭建的臨時氈帳區是溫泉景觀中最具沖擊力的場景。為保存和更新這種富有活力的場景,規劃以原有環境肌理和蓬帳氈房形式為雛形,采用非固定式氈帳依山體自然形態呈階梯狀分布,以公共生活設施和交流平臺為核心,形成兩個富有民族生活氛圍的宿營組團。牧民所需氈帳統一制作與管理并優先領用,旅游者則需預約和嚴格控制發放比例,在洗浴活動中也首先尊重哈薩克族原住牧民的習慣,以保證當地牧民的生活習俗與信仰及旅游體驗的原真性和生命力。此外,觀禮環線由觀禮廣場引導旅游者通往留有感恩題字的石壁,通過溫泉歷史與傳說的展示延展時空感,加深對哈薩克族牧民自然山林崇拜和神泉感恩的體會。這些物質要素之外的信息元素——哈薩克族牧民生活的社會文化內涵,使景物由形式表皮的表達上升為非圖形的象征意象,增強了環境意象的意義性。
(四)深度體驗的慢速旅游模式引導
通過景觀意象傳遞地域性信息特征,引導旅游者經歷身心交融的體驗過程,并推動以深度體驗為目標的慢速旅游模式,是溫泉度假區規劃設計的主旨。一方面,通過意象信息的滲透、空間的多層次構建以及體驗內容的多樣化作為引導手段;另一方面,以服務設施規劃系統化作為旅游服務的有效支撐,完善旅游功能、豐富旅游產品,以延長逗留體驗的時間。旅游者由景觀符號和多層次的空間引導,逐步獲得深層次的感受;各種觀禮、洗浴及民族交流活動更強化了行為體驗的異質性;此外,周邊地帶的觀景活動如森林、牧場、淘金溝游覽以及度假療養等內容,將進一步拓寬旅游者對區域特色了解的廣度和加深其對地域性文化體驗的深度,并最終吸引其延長逗留時間或多次來訪。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旅游層次的提高,以深度體驗為目標的慢速旅游模式將成為出行旅游的主要模式,地域性景觀意象的構成及行為空間的構建是影響旅游體驗層次和時間的關鍵。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不僅在于景觀物質要素的組織,更在于民族和傳統文化習俗的注入。正是這些因素體現了地域性景觀意象的豐富性和獨特性,促使旅游者在慢速體驗中不斷加深對地域性景觀的理解,形成景觀意象與愉悅體驗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莊志民.論旅游意象屬性及其構成[J].旅游學刊,2007,(6):19-24.
[3] 陳娟,孫琪.淺談地域性特色景觀的構建[J].廣東園林,2008,(6):21-23.
[4]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42-75.
[5] 周永博,沙潤.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進展與展望[J].旅游科學,2010,(8):84-94.
[6] C.S.皮爾斯.皮爾斯文選[M].涂紀亮,周兆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79-285.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