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我國2006-2008年間上市民營企業的實證分析,發現我國民營企業控制權和所有權的分離程度對會計事務所選擇會產生影響,兩者之間分離程度越大,企業越會傾向去聘請審計質量更高的事務所。
關鍵詞:上市民營企業;控制權;現金流權;外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163-02
引言
1932年,Berle和Means在《現代公司和私有財產》中提出了現代公司所有權分散以及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問題,認為公司的所有權大多分散在小股東之間,而控制權則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而造成了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現象。基于此,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代理理論。
Bebchuk等(1999)的模型說明,當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分離時,控制性大股東有更強的動機通過關聯交易轉移上市公司利潤從而攫取控制權私利。經驗研究中,Claessens等(2002)對東南亞9國的研究發現,公司價值與大股東的現金流權正相關,與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偏離程度負相關。他們將正相關關系解釋為大股東現金流權的“利益趨同效應”,將這種負相關關系解釋為大股東侵占小股東的證據,即“利益侵占效應”。
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作為一種內部監督機制,對外部監督機制——外部審計應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董事會的有效作用、獨立董事的監督作用,都能有效地控制大股東對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的侵占。上市公司的表現是否體現了理論分析結果,筆者針對2006—2008年我國上市民營企業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以及假說提出
(一)文獻回顧
代理理論認為,審計需求產生于代理關系,而不同的制度安排決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同時也決定了不同的審計需求。與英美等發達國家不同,東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產權保護程度較弱,代理問題與外部獨立審計的作用也不同,這已經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
Chow(1982)首先運用代理成本理論分析了公司代理成本對審計需求的影響,他通過與代理成本相關的公司特征指標,例如管理層持股比例、財務杠桿、公司規模的等研究了代理成本如何影響公司接受外部審計的可能性;Francis(1988)研究了公司代理成本的變化對審計需求的影響,驗證了代理成本與審計質量之間存在關聯。
雖然西方學者對于代理成本與審計師選擇的關系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他們所依據的樣本是較發達的資本市場,股權較為分散。而我國的市場特征則明顯不同。李樹華(2000)通過對我國IPO公司的外部審計選擇的行為研究,發現資產規模大、有外資股的公司傾向于聘請我國的“十大”審計事務所;孫錚和曹宇(2004)考察了我國公司的股權結構對管理者選擇審計師的影響,發現境外法人股和境外個人股促使管理者選擇高質量的審計師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國有股、法人股的這種促進作用就比較小;李明輝(2006)研究發現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審計師選擇之間并不存在顯著關系。關于大股東的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分離對審計師影響的研究則比較少。王鵬與周黎安(2006)從最終控制人的角度,通過分析其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程度研究表明控股股東產生的代理成本越嚴重,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選擇審計質量高的“四大”。
從國內外關于代理成本與外部審計選擇行為關系的研究看,研究的結果并不一致,甚至有相沖突的結論,因此關于這個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本文主要是通過大股東的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度研究代理成本對外部審計的影響。
(二)研究假說
從現代產權理論到Watts與Zimmerman都認為,公司是由一系列合約構成的經濟體,即契約理論。公司的股東同時擁有控制權和現金流權。股東的控制權越大,其侵占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的動機就越強;而現金流權是一種激勵機制,如果現金流權越大,則股東的侵占動機就越小。
如果資本市場是成熟的,公司的股權相對集中于幾個股東手中時,外部投資者會預期到大股東對公司利益的侵占,他們對公司價值的預期會降低,便會采用“用腳投票”的方式,那么大股東對公司利益侵占所帶來的成本最終還是由自己完全承擔。因此,大股東預期會有這種情況,便會采用高質量的外部審計向市場傳遞一種信息,即其自愿約束自己的行為.完善的市場接受這種信息,外部投資者對公司的預期會提高,公司的價值隨即將提高。大股東有自愿選擇高質量審計的動機。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和推理,筆者提出以下假設:
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度與高質量的外部審計選擇存在正相關關系。即,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分離程度越大,民企越會聘請高質量的會計事務所。
二、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擇
1.因變量:審計事務所質量——國內十大(big10)
本文沿用國內外文獻中的做法,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給予會計事務所的綜合排名(分別為2007,2008與2009年的排名),前十大事務所定義為國內十大,其余定義為國內非十大。
2.解釋變量: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程度(agency)
理論上一般按照現金流權(Cashflow Rights)與控制權(Voting Rights)的比率來度量其分離程度, 該比率最大值為1,此時,不存在現金流權與控制權的分離。該比率越小,則現金流權與控制權的分離程度越大。為了便于理解回歸結果,本文取agency=1-CR/VR代表分離程度。這樣,agency越大,分離程度越大。
3.控制變量:參考國外相關研究的實證文獻來選擇控制變量
借鑒Ayers et al(2002),采用公司規模(SIZE)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負債水平(LEV,總負債/總資產)、盈利能力(ROA,總資產收益率)。
(二)樣本選擇
針對2006、2007、2008三個年度,本文選取三個樣本各自回歸,分別以2005年12月31日、2006年12月31日,以及2007年12月31日之前在滬深兩市上市的所有A股民營公司作為樣本選擇范圍。
(三)回歸模型
采用多變量回歸模型:
big10=α+β1*agency+β2SIZE+β3LEV+β4ROA+ε
(四)實證結果
三、結論
從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度與高質量的外部審計選擇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與假說相符。大股東的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分離的程度越高,公司對高質量外部審計的需求就越高。但這種關系并不顯著。
國內外的眾多理論研究證明,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成本越大,公司對高質量外部審計的需求越高。本文通過股東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度度量此代理成本,結果表明:代理成本的高低與外部審計的選擇并不存在顯著關系。這說明,在我國的民營上市公司中,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與外部審計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替代關系,主要是因為我國民營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尚不完善,其監督作用較差,因此不能替代外部監督機制。
由于本篇研究的樣本取自民營上市公司,所以之后的研究可以拓展為研究國企。彼時,對于國家控股企業,我們用該上市企業屬于中央政府控制還是地區政府控制及公司所在地的市場化進程水平進行度量(TJ,Xia,等,2008)。當國有上市公司處于市場化進程比較低,同時又受地方政府控制時,國有企業會因為受地方政府干預進行較多的向大股東企業利益輸出行為。再結合國企的情況,可以進一步加強研究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王鵬,周黎安.中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的選擇及其治理效應[J].中國會計評論,2007,(2).
[2] 唐躍軍,李維安,謝仍明.大股東制衡、信息不對稱與外部審計約束[J].審計研究,2006,(6).
[3] 周中勝,陳漢文.大股東資金占用與外部審計監督[J].審計研究,2006,(11).
[4] 李明輝.代理成本對審計師選擇的影響[J].經濟科學,2006,(7).
[5] 李明輝.代理成本與審計師選擇行為研究綜述[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1).
[6] 劉明輝,胡波.公司治理、代理成本與審計定價[J].會計研究,2006,(2).
[7] 肖作平.公司治理影響審計質量嗎? [J].管理世界,2006,(7).
[8] 曾穎,葉康濤.股權結構代理成本與外部審計需求[J].會計研究,2005,(10).
[9] 蔡吉甫.公司治理、審計風險和審計費用關系研究[J].審計研究,2007,(3).[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