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過去十幾年間,印度的對外戰(zhàn)略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這既是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變化的結果,也反映印度對國家目標、發(fā)展重心和思維模式的重新設定。目前來看,印度的對外新戰(zhàn)略取得的效果較好。但是,隨著印度作為發(fā)展中大國的崛起,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印度的對外新戰(zhàn)略需要接受的挑戰(zhàn)也是不可避免的。
關鍵詞:印度;對外戰(zhàn)略;核外交政策
中圖分類號:D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51-03
引言
在過去十幾年間,印度的對外戰(zhàn)略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自獨立后,印度以國大黨為首的資產階級政府強調堅持奉行不結盟政策和反帝反殖政策,在世界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發(fā)揮斡旋和力量平衡作用,力圖成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為印度制定了一項獨特的對外政策——獨立自主、不結盟和第三世界團結。盡管批評之聲不絕于耳,但在印度國內尼赫魯的外交見解還是得到了廣泛共識。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蘇聯(lián)解體、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印度領導人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他們必須對印度的外交進行重新布局,重塑印度的對外政策,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一、印度對外戰(zhàn)略的新變化
印度當前的外交戰(zhàn)略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轉變。雖然印度領導層并沒有有意識地或明確地將這些轉變表達出來,但以下幾項轉變已然顯露無疑。
印度在核外交戰(zhàn)略上的轉變最為引人關注。多年以來,印度一直鼓吹普遍裁軍這類理想主義的號角。但是,時至20世紀90年代末,印度認識到成為一個公開的有核國家的重要性。盡管幾十年來,印度一直沒有間斷過進行核試驗,但印度對本國的核武器項目一直含糊其辭。而到90年代末,印度發(fā)現(xiàn)有必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確的有核國家。印度在90年代實現(xiàn)的經濟增長也使其自信心大增,自信自己能夠駕馭國際社會必然會對它做出的反應,認為像印度這樣規(guī)模和經濟潛力的大國是不可能受到長期制裁和封鎖的。更為重要的是,印度認為,即使不能使其核項目合法化,也會獲得其他大國的承認,并免除對它實施的高科技貿易制裁,這種外交機會是存在的。于是,印度于1998年進行了第二輪核試驗。而7年之后的2005年,印度終于與布什政府簽訂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有關核設施的協(xié)議。根據這份協(xié)議,美國同意改變其國內的防止核擴散法,并修訂了核合作國際準則,修訂后的準則對印度十分有利。
體現(xiàn)印度外交戰(zhàn)略轉變的另一領域是印度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冷戰(zhàn)結束,蘇聯(lián)解體,使印度擺脫了過去的政治束縛,得以同時與所有主要大國擴展外交關系。長期以來,印度與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外交關系一直比較虛弱,因此,發(fā)展與美國的外交關系成為印度最主要的戰(zhàn)略目標。與此同時,印度也不愿意任其與蘇聯(lián)(現(xiàn)在的俄羅斯)的舊交枯萎下去,因為冷戰(zhàn)結束以后,俄羅斯成為印度武器的重要輸出國和戰(zhàn)略伙伴。同時,重建印度與歐洲、中國和日本外交聯(lián)系的任務也提上議事日程。印度與中國關系的改善,現(xiàn)已成為印度新對外政策的最大成就之一。兩國由曾經的相互設防發(fā)展成為促進和平與發(fā)展的戰(zhàn)略伙伴,而且,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與日本曾經因為冷戰(zhàn)而各自發(fā)展,近年來也逐步擴展了政治合作的基礎,并于2005年宣布成為戰(zhàn)略伙伴關系。
印度的新對外政策也絕非將目光只盯著“大國外交”,它也努力尋求與巴基斯坦和中國這兩個鄰邦的政治和解。冷戰(zhàn)結束后,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印度謀求處理與巴基斯坦的關系是在一種全新的背景下開展的:核武器被引入印巴的雙邊制衡中來,巴基斯坦通過實施跨境恐怖主義來干預查謨和克什米爾的能力有所增強。20世紀90年代,印巴外交關系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轉變,從局部常規(guī)戰(zhàn)爭,到全面軍事對抗,再到舉行領導人峰會重新制定兩國的和平框架協(xié)定。2004年以來,新的和平進程使印巴關系正?;_始啟動,兩國已就克什米爾爭端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判。與此同時,印度與中國也開展談判商討解決長期以來兩國在領土問題上的爭端。這是印度自從獨立以來首次著手處理的兩大重要不安全因素。印度領導層堅信,關于上述問題,哪怕只處理好一個都會從根本上改變印度的安全環(huán)境。
20世紀90年代,一貫以南亞首要大國身份自居的印度發(fā)現(xiàn)其與周邊小國的關系惡化。印度認識到有必要改變自己的南亞政策,于是開展了一系列政策改革,一方面向周邊小國提供更多的援助,一方面在解決眾多歷史遺留問題上邁出更大的步伐。與此同時,印度也意識到在南亞次大陸促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性,而南亞次大陸在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一直就是一個單一的大市場。盡管印度在這一地區(qū)的勢力不斷增強,它仍然必須改變以往企圖單方面干預其鄰邦內政的做法。過去,印度力求將其他大國的勢力范圍控制在次大陸以外,而現(xiàn)在,印度開始與其他大國密切合作,共同解決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的政治危機。印度在這一區(qū)域奉行的單邊主義日益被多邊主義所取代。印度也支持中國、日本和美國作為觀察員加入其中。
與南亞次大陸比鄰的印度洋及其鄰近海域也在吸引著印度。20世紀90年代,印度決心與東南亞的遠方鄰邦阿富汗和中亞、中東重新建立聯(lián)系,重新主張它在這些地區(qū)的發(fā)言權。在此過程中,印度所依據的已不再是傳統(tǒng)上那種通過不結盟運動來實現(xiàn)第三世界團結的觀念,而是強調經濟關系和活力外交這個嶄新的框架。冷戰(zhàn)及印度在獨立后40年間執(zhí)行的經濟政策,不僅削弱了印度在其東西方鄰邦中的地位,也阻礙了印度確保其自詡的在印度洋區(qū)域的重要性。印度的新經濟和對外政策試圖將印度的領導權從亞丁灣延伸到馬六甲海峽。于是,在忽略了經濟和政治區(qū)域主義幾十年之后,印度開始積極參與到各種區(qū)域性組織之中,從東亞峰會到非洲聯(lián)盟都可以見到印度的身影。
20世紀90年代,為應對伊斯蘭世界,印度外交必須制定一項新的戰(zhàn)略。印度與伊斯蘭世界的隔閡已持續(xù)了數十年,因此,印度希望恢復與伊斯蘭世界的交往,并重新制定其對某些伊斯蘭國家的政策。伊斯蘭世界巨大的人口規(guī)模一直是印度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過去,與伊斯蘭世界的交往只意味著對伊斯蘭提供支持,現(xiàn)如今,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正在經濟與商業(yè)合作、對抗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等領域不斷深化,這使得印度與伊斯蘭世界的聯(lián)系在冷戰(zhàn)結束后得到了空前的深化和拓展。
二、印度對外戰(zhàn)略變化的原因
印度對外戰(zhàn)略的變化,除了受國內外經濟和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因素之外,也反映了印度國家目標、發(fā)展重心和思維模式的轉變。
印度國內普遍達成共識,要從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轉變?yōu)榻⒁粋€“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尼赫魯時代,印度提出政治民主化方面學習西方,經濟領域的現(xiàn)代化則要兼西方和蘇聯(lián)之長,期望在西方與蘇聯(lián)現(xiàn)代化的兩種道路中走出一條中間道路。1946年的制憲會議明確指出,要給印度“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55年,印度國大黨通過決議,確認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
第一,1947—1964 年,尼赫魯在當政的17 年中,就貫徹實施了這種建設“社會主義類型的社會”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直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社會主義理想及其在國民運動中的根基一直統(tǒng)治著印度的政策方針,以至于印度于1976年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明確表示要將印度建成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1991年,隨著蘇聯(lián)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印度建設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決心也開始動搖。目前,適應全球化這一新挑戰(zhàn)已經成為印度努力要實現(xiàn)的主要國家目標。1991年國家經濟戰(zhàn)略的轉變必然對其對外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第二,在對外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已從過去的以政治為重心轉變?yōu)橐越洕鸀橹匦摹?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意識到自己在經濟發(fā)展方面已經遠遠落后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其他經濟體。隨著對社會主義觀念束縛的逐漸擺脫,隨著與其他新興市場進行較量的壓力的加大,印度外交戰(zhàn)略也步入了一些以前未曾涉足的新領域。過去,印度外交戰(zhàn)略的核心就是尋求外援,外交的目標就是尋求滿足政府獲得外部融資的要求和發(fā)展的需要;現(xiàn)在,印度外交戰(zhàn)略的核心則是尋求外國的直接投資和進入發(fā)達國家的市場。印度緩慢卻卓有成效的經濟改革釋放了國家的潛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增長,為改善與主要大國、區(qū)域競爭對手巴基斯坦、中國以及各鄰邦的關系提供了經濟基礎。
第三,從以“第三世界”領導者的身份自居轉變?yōu)橹\求成為一個“潛力大國”。印度獨立后,盡管一直不乏大國意識,但這種大國意識并沒有成為現(xiàn)實,直到20世紀90年代印度在經濟上實現(xiàn)了快速增長,情況才有所改觀。在獨立之初的幾十年間,印度通過第三世界和“反帝國主義”親歷了不少國際和區(qū)域性安全事件。到20世紀90年代,印度終于認識到,其自認為自己領導的第三世界聯(lián)盟根本就不存在。第三世界中的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的激進變革之后,開始采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尋求與國際市場接軌。它們在經濟上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而將南亞遠遠地甩在了身后。印度對外政策導向已經開始轉向重視印度自身的利益。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也使印度認識到,印度如果也能夠維持高增長率便也可以在國際舞臺上取得一席之地。
第四,摒棄“反西方”的思維模式。1991年以前,“反西方”是主導印度外交戰(zhàn)略的基本思維模式。拋棄“反西方”的思維模式構成了印度對外政策的第四個重要轉變。作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是西歐以外對西方政治價值觀最堅定的踐行者。強烈的“反西方”觀念不僅得到印度左翼和右翼勢力的支持,還得到安全部門的認可,因此,這種思維模式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印度的對外政策。蘇聯(lián)解體和中國崛起迫使印度與“反西方”這一執(zhí)行了幾十年的對外政策指導思想分道揚鑣。
第五,從理想主義轉變?yōu)楝F(xiàn)實主義。印度精英階層是基于第一啟蒙原則來反抗殖民主義、擺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贏得印度獨立的,因此,對于他們而言,理想主義是自然而然的。印度獨立后的領導人對“權力政治”都抱有輕蔑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權力政治”是19世紀歐洲留給印度的一種消極而難以擺脫的思想桎梏,它與20世紀中葉這個新時代格格不入。印度逐漸認識到其作為新型和平共處和多邊主義原則的首創(chuàng)者在國際政治中發(fā)揮的作用,新型和平共處和多邊主義原則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改變世界的面貌。尼赫魯在許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理想主義,尤其在處理與印度的近鄰關系方面,而且,印度公開宣揚的對外政策也都打著理想主義的烙印。然而,自從20世紀90年代,印度不再支持曾經大力倡導的理想主義,而不得不對殘酷的現(xiàn)實妥協(xié),因為在冷戰(zhàn)期間印度的世界地位已經大大降低。印度領導人開始通過更加務實的途徑,使印度實現(xiàn)強盛與繁榮。
三、印度要面對的挑戰(zhàn)
印度的對外政策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改革之后,已經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印度自發(fā)拓展了與所有大國的關系、增加了本國在亞洲和印度洋地區(qū)的份量、有望與重要的鄰邦改善關系。鑒于印度在國際體系中即將崛起這一事實,印度也必將面臨以下一系列挑戰(zhàn)。
首先,將著眼點重新放在權力的重要性上。盡管近年來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被邊緣化了,但對二者的追求并沒有從印度的對外政策中完全消失。自從1991年以來,印度已經從其歷來重視的“爭論的權力”,轉移到強調對“權力的爭論”上來。鑒于印度過分喧鬧的民主,它無法單純依靠權力論獲取國內對對外政策舉措的政治支持,仍然需要借助于一套價值和標準來證明本國的所作所為在世界舞臺上的合理性。因此,在印度對外政策戰(zhàn)略中,“權力與原則”之間的緊張將繼續(xù)成為持久的沖突之所。
第二,權力潛力的增加意味著印度將不得不在重大國際事務和地區(qū)沖突中闡明立場。近年來,印度政府對此不是進行了回避,就是代之以泛泛的口號。正如中國被迫成為國際體系的“利害共擔者”,印度也將迫于更大的壓力,無法繼續(xù)充當“搭便車者”了。換言之,為了為國際體系的“集體利益”做出貢獻,印度將不得不限制其對“國家利益”的追求。
第三,隨著印度崛起為未來世界一個重要的權力制衡因素,至少在某些特定問題上,它將做出有利于其他大國的決策。冷戰(zhàn)期間,印度無須面對大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可以無所顧忌地將“不結盟”的口號轉變成“獨立的”對外政策。但是,在美國、中國、歐洲、俄羅斯、日本以及新的潛在競爭對手之間,印度需要經常做出痛苦的政治決擇。盡管不能排除印度在未來與一個或幾個大國結盟的可能性,但印度依舊不愿意通過正式聯(lián)盟來限制自己行動的自由。
第四,要求印度在未來幾十年間為其周邊地區(qū)的秩序和穩(wěn)定貢獻力量的呼聲與日俱增。印度將因此被牽連到各個地區(qū)的大國競爭和小國之間的內部沖突之中,因此,在單邊或在多邊機制下動用軍事力量有可能成為頻發(fā)事件。與此同時,印度也同中國一樣,更傾向于向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尋求穩(wěn)定的能源和礦產供應源,并因此向它們提供更多的經濟援助、武器彈藥和軍事訓練。對于大國政治的悲劇,正在崛起的印度將不再具有免疫力。最后,同其他大國一樣,印度也有可能成為過度民族主義和過度國家利益主義的犧牲品,因此,調和民族主義、平衡目的與手段已經成為印度需要面對的兩大挑戰(zhàn),這兩大挑戰(zhàn)與新崛起大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潛力如影隨形、無法分割。
參考文獻:
[1] C. Raja Mohan. India’s New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Draft Paper at a Seminar in Beijing by China Reform Forum and 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6.
[2] 林承節(jié).印度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道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5.
[3] 孫士海. 印度的對外戰(zhàn)略思想及核政策[J]. 當代亞太, 1999,(10):13-19.
[4] 余建華. 印度的大國化進程論析[J]. 社會科學,2007,(5):102-113.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strategy changing and its reason of India
MA Yue,WANG Qing-qiang
(North-east finan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 Between past more than ten years, India was outward strategic to take place the change of the root.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variety, also reflect India to the national target, development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thinking modes reset.Seeing currently, the result that outward new strategy in India obtain is better.But, be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India in the big country of rising, it at in the world of influence is gradual to strengthen, India is outward new the challenge that the strategy need to accept is also an ineluctability.
Key words: India; foreign strategy; nucleus diplomacy policy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