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對具有經濟法背景或掌握經濟法知識的專業人才產生了大量需求,對其素質也有較高的要求。從經濟法教學過程中看,法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但傳統教學模式常常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所以,經濟法的教學模式需要創新,真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要使經濟法教學創新模式對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有著良性促進作用,就必須重視創新模式選擇,并建立一個良性的教學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經濟法;教學創新模式;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86-02
一、經濟法、經濟法學及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
經濟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與民商法等法律部門共同作用于市場經濟。而經濟法學是我國法學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法學學科。盡管關于經濟法的性質及法律地位有著不同的觀點,但學術爭議并不妨礙我們的教學研究以及向學生們傳授經濟法的相關知識。一般而言,在高等學校的法學院(系)中,經濟法是獨立于民商法、行政法的法律部門,作為法學教學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加以安排;而在高校的經濟管理等院系中,經濟法的教學是一種大而全的設置方式,為了讓經濟類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在課程設置及教材安排上,均采取大經濟法的概念,不僅包括了傳統經濟法的內容,如市場管理法、宏觀調控法等,還涵蓋了諸如傳統民法、商法的大部分相關內容,如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等,我國注冊會計師考試中對經濟法的內容要求也是采取后者。但無論怎么說,經濟法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高等教育要側重從實踐需求出發,以市場需求為真正導向,大量培養具有經濟法背景知識的法學應用型人才,使得這些人才在社會中運用經濟法的知識服務于市場經濟。
法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法學院系設立的數量大增,而法科學生就業成了現實的一個難題。學術型人才培養自然是法學教育的任務,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去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繼續深造從事學術研究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學生最終還是要進入社會從事具體的實務工作,而大量法學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甚至完全拋棄了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另入其他行業。由此給法學教育也帶來了一定沖擊,也引起了人們的反思。由此,法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該是法學教育的一個側重點。從經濟法學及經濟法教學過程中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經濟法部門、經濟法學科所涵蓋的內容和所涉及的問題,與國家政策、政府的市場管理及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其實踐性非常明顯,以市場所需為導向,大量培養掌握經濟法知識的法學應用型人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所以,經濟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經濟法教學培養法學應用型人才的機制要求與重要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對具有經濟法背景或掌握經濟法知識的專業人才產生了大量需求,對其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針對于法學院系本身掌握經濟法知識的法科學生,還涉及經濟管理等院系的非法科學生,這充分說明了經濟法學科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實踐中對掌握經濟法知識的人才的大量需求。當今社會,既能掌握相關經濟知識、又擅長法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無疑是搶手的,倍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同時從學以致用的角度出發,這也是我們高等教育中對這類專業人才的一個重要的培養目標。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經濟法教學所培養的法律人才,應該以應用型為導向,樹立能在市場經濟中真正能學以致用的,既懂得經濟規律,又掌握相關法律知識,能解決市場經濟糾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不過,高等教育的現實因諸多原因還很難達到這一目標。要達到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需要我們高等教育觀念的轉變,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實事求是,不斷嘗試和轉換教學模式,建立良性的教學機制,找到一條既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又符合經濟法學教學規律的路徑。
經濟法體系龐雜,涉及法律法規眾多,分散于市場經濟各個領域,對于法學應用型人才而言,掌握好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法律規定,熟練運用各種經濟法律知識和法律技能解決實際糾紛十分重要。
經濟法知識學習與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相輔相成的。盡管法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具有多元化,但對于經濟法的學習而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在掌握好法學基礎理論的前提下,更多地關注社會實踐,使理論成為實踐之先導,社會現實成為研究之結果。在教學過程中,經濟法知識的傳播與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要本著學以致用的理念;同時在社會實踐中,需要將社會所需、社會急需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到理論研究中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在市場經濟中培養出應用型的法律人才,為社會服務。
三、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經濟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要求
傳統的經濟法教學模式固有可取之處,但弊端也非常明顯,應試教育模式僵化、偏重于理論說教使得學生們掌握經濟法律知識缺乏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從而難以真正理解制度本身的價值和法律規定的合理性,當學生步入社會時又難以真正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解決現實糾紛,感到無所適從。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傳統教學模式導致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結果。“法是對行為的規整。基于理論和實踐的古典區分,這意味著:法律規范并不服務于對世界的認識,而是服務于對行為的調整。也就是說,法的最終目標是提供實踐性的準則,即行為規范。”[1]正如有的學者所言:“中國法學理論習慣認為,雖然可不斷講述‘理論來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又將返回實踐進而指導實踐’的故事,可不斷宣稱,‘理論可轉化為時間的力量推動實踐’,甚至直言‘知識就是力量’,但理論終歸是理論,實踐終歸是實踐。在理論和實踐之間,一條界線非常明顯;而且,在理論生產者和實踐參與者的角色之間,另外一條界線同樣明確。”[2]所以,經濟法的教學模式需要創新,實踐性、應用型是目標,真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效果。
首先,在經濟法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無論是在課堂,還是最后走向社會,都必須始終堅持自主學習,學習新思想、新知識。作為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培養創新能力。這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學生空間,授之以漁,真正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運用所學的經濟法知識去解決社會問題。如面對“地溝油”所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和法律糾紛,積極引導學生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思維方法上的創新。筆者認為,這是通過教學改革達到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
其次,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模式,爭取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點在諸多學者的論述中均有提到。如案例式教學、法律診所式教學、辯論式教學、模擬式教學以及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教學手段運用的關鍵在于是否能真正落實、是否能真正產生實效。有許多高校搞了各種形式的教學改革,但只是徒有其名,或者說只是個空架子,并沒有什么真正意義。學生們又真正學到什么了?也可能這種所謂的模擬式教學、診所式教學過后,學生仍然不知所以然。我們改革的目的是要落到實效,故這些新的教學模式須有針對性進行、有選擇性進行。
最后,從課堂走出去,在教學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培養,應該是法學應用型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顯著特點之一。法學作為典型的人文社會科學,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但傳統的教學均為課堂教授,臨近畢業搞實習,而往往因學生忙于考研、考公務員、司法考試及找工作等原因,導致這種實習流于形式。從學生自身角度收回來的實踐經驗值微乎其微,所以高等學校教育有必要在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而非教學后加大實踐教學比例,比如學習到銀行法律制度時,有必要帶領學生去參觀,了解相關銀行法律規定;談到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讓學們實地參與、了解工商局的執法活動,準確理解相關法規等等。
總之,經濟法教學效果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實際運用法學知識能力的大小,間接影響法學教育的質量優劣。當然,我們也要防止單純從實踐出發,絕對功利性的法學教育,防止極端的重實踐輕理論。因為,“并不是每一個參加正規法律課程的人都打算進入法律實踐領域,或者最終將確定無疑地成為律師,而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人們認識到,法律教育應該像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一樣,提供普遍教育本質的東西,”[3]由此分析,法學教育的研究對象未必都是某種學科在法律中的應用,經濟法教學亦是如此。所以,要想使經濟法教學創新模式對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有著良性促進作用,必須重視一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模式選擇,并建立一個良性的教學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
參考文獻:
[1] [德] 齊佩利烏斯.法學方法論[M].金振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
[2] 劉星.法學知識如何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
[3] [英] 布萊恩·辛普森.法學的邀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1.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