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草原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精神,對現今社會的啟迪不可小覷。許多學者以草原文化自身建構為切入點,對草原文化的概念、內涵、類型、分期及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發掘草原文化內核,保護草原民族傳統文化并促進其發展,對現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草原文化;建構;綜述
中圖分類號:F59 文章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58-02
進入21世紀的今天,草原民族及其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沖擊,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因此,發掘草原文化的合理內核,保護草原民族傳統文化,對草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已為眾多人士關注。筆者在研讀大量相關資料基礎上,立足于草原文化自身研究現狀,對草原文化的概念、內涵、類型、分期及特征等方面進行綜述,以期總結現有成果,推動進一步的相關研究。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關于草原文化的概念問題,學者們有以下三種代表性觀點。
1.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陳光林等人士認為:“所謂的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創造的一種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草原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1]
2.“草原文化主要是指歐亞草原游牧民族在適宜放牧牲畜的草原區域創造的獨特文化 , 是由草原地理環境 (自然因素) 、游牧經濟生活和馬背民族的歷史傳統等 (人文因素) 多方面作用而出現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復合體。”[2]
3.“草原文化就是以中國北方草原為載體,由生息在這里的先民 ,特別是阿爾泰語系民族和族群共同創造的文化。” [3]
草原文化的承載地區、創造主體以及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概念的主要內容。從上述的三個觀點中,我們可以得出:草原文化的承載地區是草原,創造主體是世代生活在草原的居民,與其他文化一樣,其具有豐富的內容。
從內容上來說,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創造出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就應當是草原文化,該種文化包括游牧文化、狩獵文化以及農耕文化等。
二、草原文化的內涵與特質
草原文化的內涵和特質問題,目前是學術界在草原文化研究領域很難形成共識的焦點。有學者認為:草原文化的內涵“一是順從‘長生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特征的自然生態理念;二是以多樣的貿易需求為特征的經濟貿易理念;三是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開放生態理念。”[4]有學者認為,“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崇尚自然,踐行自由和英雄崇拜”[5];也有學者認為,“草原文化是生命文化、生態文化,基本精神是英雄精神、自由精神、務實精神、開拓精神和頑強精神。”[6] 這些提法,從不同的層面論述了草原文化的內涵和特質。正如吳團英所說,“草原文化作為統一的認知對象……應當具有基本的、穩定的、同一的內在屬性和特質。” [7]基于此,草原文化的內涵可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一是自然生態理念。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文化形態,而游牧生產是最具生態特征的生產方式。不僅將人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將自然當作敬奉的對象,草原文化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作一種重要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
二是誠信倫理觀念。誠信倫理觀念體現在物質生產過程、生活習俗和政治文化之中。草原民族推崇以誠立命的道德標準。
三是自由開放。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這種生活方式為他們提供了相對寬闊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環境,自由深深熔鑄于其民族性格之中。
四是英雄崇拜。在草原民族中,人們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把效法英雄當作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蒙古族是擁有英雄史詩最多的民族之一。
三、草原文化的分期
關于草原文化的分期問題,學界提出眾多觀點,僅就中國草原文化的分期就存在以下觀點。
1.按草原文化的發展演變脈絡,即草原文化產生、形成、發展的歷史實際進行分期。有學者對草原文化作如下分期:“(1)扎賚諾爾文化——朱開溝文化為北方草原文化起源期。(2)朱開溝文化——公元209年為草原文化形成期。(3)以游牧文化為突出特點的草原文化發展期(公元前209至公元906年,約1116年)。(4)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嵌合、交融的草原文化拓展豐富期(907—1911年)。(5)草原文化的現代轉型期(1911—1949年)。”[8]
2.將北方草原文化進行歷史分期,又考慮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基本特征,對草原文化歷史分期進行劃分:“ 以原創游牧文化為主要特點的區域文化形成期(公元前 209 年至公元 906 年); 拓展地域空間和經濟類型的文化跨越發展期(907 —1205 年); 在統一中國的大背景下創新與吸融相互滲透的全面發展時期( 1206—1911 年)。”[9]
草原文化的發展既有逐步的形成過程,也有在重大歷史事件背景下的劇烈變化。所以,對草原文化的合理分期對研究草原文化有重要意義。
四、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對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問題,是目前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積極討論的熱門話題,學界大致有以下觀點:(1)多元化特征。李登樣認為:草原文化系統本身具有多樣性,“草原文化與其他文化類型如長江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工業文化、信息文化也是相互交融的。”[10]因此,草原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另外,有學者認為,草原文化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民族創造的,因而,草原創造主體具有多元特征。(2)生態化特征。烏云巴圖認為,游牧必須具備三要素:人、家畜和環境,而人(牧民)充當調節者的角色,相當于一個生態因子。“牧民的所作所為必須服從于其他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的維持。牧民的這種角色要求使得牧民所擁有的文化必然帶有生態屬性。”[11];馬桂英認為:“……質樸的自然觀,再加上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 , 使他們同大自然融合為一體 , 導致各民族原始文化中形成了具有強烈的歸順自然、順應自然、適度師法自然的價值觀。”[2]。(3)開放性特征。李登樣,馬桂英認為:“ 游牧民族四海為家 , 視野特別寬闊 , 能夠廣泛接納各種文化 , 對任何外來文化都不排斥 ,任何時候都能恰倒好處地融合、吸收異族文明。”[2] (4)歷史傳承的悠久性。舊石器時代的大窯文化、薩拉烏蘇文化、扎賚諾爾文化,新石器時代的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等,都證明了草原文化的歷史可謂悠久。(5)區域分布的廣闊性。在歷史上,廣闊的北方草原一直是以游牧民族為主的地域,所以草原文化一直是這個廣闊區域的重要文化形式。(6)構建形態的復合性。草原文化是一種復合型文化,是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是游牧文化與多種文化的統一,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陳光林.深化草原文化研究[N].光明日報, 2007-09-21(9).
[2] 馬桂英.略論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論,2006,(1).
[3] 論草原文化的建構特征[N].光明日報,2004-12-21.
[4] 王利俊.草原文化傳統價值的當代啟示[J].實踐,2005,(2).
[5] 吳團英. 略論草原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N].光明日報,2006-02-07(11).
[6] 烏云巴圖.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J].實踐,2006,(1).
[7] 吳團英.略論草原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N].光明日報,2006-02-07(1).
[8] 金海.深化草原文化研究 推進文化大區建設[N].實踐,2006,(10).
[9] 何天明. 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對本區域文化歷史分期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7-07-20(9).
[10] 李登祥. 對草原文化變革與重塑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1).
[11] 烏云巴圖.草原傳統文化的流變與特征[J].實踐,2006,(3).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grassland culture
PANG Yu
(Humanity and tour school,Huhehaote vocation college,Huhehaote 010021,China)
Abstract: The grassland culture is a kind of special cultural spirit, to the inspire of the society of present can't be neglect .Many scholars take the steppe cultural oneself construction or purchase as to correspond the point, to the steppe cultural concept, content, type, divide to expect and characteristic etc.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discovering the steppe pit inside the culture,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steppe race to promote it develop also, developping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present society.
Key words: grassland culture;construction; summary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