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環境是農村各種經濟活動的基礎,是提升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一環。“低碳經濟”的興起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再加上其巨大的產業帶動作用,勢必會成為我國農村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的新突破口。
關鍵詞: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生態環境;低碳經濟;庭院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07-02
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就是通過對農村所能獲得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重組,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其他方面和諧、平衡、長效發展的一種發展能力。長期以來農村各生產要素的單向流動是造成我國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的根本原因,而生態環境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是以各要素的雙向流動為原則的,這就為我國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一、生態環境建設是農村自我發展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農業生產活動是農村經濟的基礎,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由于其具有天生的弱質性——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性——使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之中。依據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以及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我國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可以被描述成這樣一個循環(如圖1)。
生態環境→農業產出能力→農民的收入→農村各種資本的積累
↑ ↓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 農業生產方式 ← 農業現代化水平
圖1 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示意圖
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其狀況決定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這直接決定著農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決定了農村各種資本的積累能力。而農村各種資本的積累必然會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民需求層次也會發生變化,對生態環境建設提出新的需求。目前,由于人口壓力、經濟法增長方式、國家政策等原因,我國農村并未形成一個上升的自我發展循環鏈條,而是陷入了“貧困惡性循環”中。由于違背了生態環境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雖然農業產出能力在提高、農民收入在增加,但農村的各種資本卻在流失,農村經濟只見增長不見發展,生態環境破壞也日益嚴重。
農村生態環境系統是各種經濟活動的基礎,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因此,要實現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良性循環必須要尊重生態環境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化轉化、產業鏈形成,吸引農村各種資本的回流,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生態環境建設為農村自我發展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對氣候問題關注引發的新一輪以發展“低碳經濟”為核心的國際競爭,凸顯了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也為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契機。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進行“清潔生產”,發展“低碳經濟”的源頭;農村生態系統更是整個生態系統實現物質平衡和能量自給的前提。國家戰略高度的重視,必然帶來資金、技術等支持,為打破農村經濟的惡性循環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同時,伴隨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發展主體意識日漸覺醒,也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和經濟支持。而生態環境建設所具有的產業帶動功能能有效的促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物流、生態服務業的發展,實現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一)生態環境價值日益凸顯
長期以來,關于環境與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層面和哲學范疇的規勸,殊不知我國生態失衡的根源在于利益失衡,只有實現生態環境資本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從生態環境資源以自由物品的“身份”進入社會再生產,到自然生態資源的稀缺性及其再生產費用與日俱增,生態環境價值化、資本化的趨勢日益顯著。
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開展的一項有關綠色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的專題調查結果顯示:71.3%的人認為,發展環保產業、開發綠色產品對改善環境狀況大有裨益;53.8%的人表示愿意消費綠色產品;37.9%的人表示已經購買過綠色產品;15.2%的人認為,目前綠色產品的品種還不夠豐富,尚不能滿足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消費的需求。伴隨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逐漸覺醒、消費習慣的改變,生態環境也開始作為經濟要素進入社會再生產。如“有氧活動”、“生態旅游”、“農家樂”等活動的興起直接體現了生態環境的價值,而生態環境對房地產、食品等價格的影響則間接反映了生態環境的價值。
(二)農村生態環境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
傳統的農業生產系統中,物資能量的流動是單性的。即農業系統從系統外獲得資源能量,并通過系統內的生物作用將其部分轉化為人類需要的農產品,并向系統外部排放廢棄物。這不僅使約50%的光合作用的產物被白白浪費,而且不當的處理方式還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目前,我國農村在生活用能中使用柴草的常住農戶數占60.24%,而柴草直燃的熱效率僅為15%~20%,不僅浪費了農村的生物質資源,而且還造成了生態環境的二次污染和破壞。
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生產農作物秸稈6億多噸,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包括稻殼、玉米芯、花生殼、甘蔗渣等)超過1億,禽畜糞便以及農產品加工工業有機廢水18億余噸,理論上可以產生沼氣700億平方米。同時,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可以作為有機肥綜合利用,沼肥可以改良土壤,沼液可以用來浸種和根外施肥。另外,據遼寧省農科院等科研部門實際測試,連續施用沼肥3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39%,全氮增加0.05%,土壤容重減少0.2克/立方厘米,孔隙度增加6.6%,土壤微生物活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有大幅度提高,比直接使用人畜糞便和化肥效果更好。一個10立方米的沼氣池,每年可提供沼液15噸,沼渣25噸,相當于480公斤碳銨的肥效。這表明農村生態環境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經濟上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巨大的生態環境資源如果能夠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僅可以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這些廢棄物又以能源和有機物質等形式返回到農村生產生活中,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資源閉路循環的形成,從而促進農村良性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三)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關聯度高,產業發展空間大
“循環累積因果原理”認為,社會經濟各有關因素之間存在著循環累積的因果關系。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這后一因素的變化,反過來又加強了前一因素的變化,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那個因素變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累積性的循環發展趨勢。受“鎖定效應”(由于技術、制度和社會的惰性而導致市場和政策對更好的技術和行為的推行形成阻礙的一種現象)的影響,我國農村不知不覺走上了“高碳”發展道路。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就是那個能夠打破“鎖定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形成上升性累積循環效應的因素,它除了具有一般基礎設施建設的產業帶動作用外,還具有提升我國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國際地位等優勢。
從圖2中可以看出,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通過農產品無公害化生產、綠色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增強了農民的環保意識。這種環保意識是無價的,它可以帶動農村走出“貧困的惡性循環”,實現農村的自我發展。從圖2中也可以看出,政府、企業等外界資金的注入是實現循環的前提。因此,我國要抓住發展“低碳經濟”這個機遇,激活農村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就必須下大決心落實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目前,我國農村的“庭院經濟”,由于經濟、生態效應不高,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行政命令色彩嚴重,不僅不利于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而且還弱化了政府的威信。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主體的行為總是在一定約束條件下經過成本收益比較的理性最大化行為,一種制度的施行,只有能夠改變經濟主體的成本收益函數才能起作用。只有建立一個激勵相容的產權安排,把生態環境建設與人們脫貧致富的愿望結合起來,使具有外部性的環保行為成為經濟上有利可圖的行為,才能真正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要首先進行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轉換,通過資源的升值發揮其經濟、社會、生態效應。這就要求我們探索新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模式,如進一步完善“庭院經濟”,突出其經濟效益,帶動農民建設積極性;以縣域為單位,集中使用生態環境建設補貼資金以及縣級財政補助,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示范村,實現村域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化;農民自主創新,政府予以補貼等。
另外,根據消費和生產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買方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說,生態環境問題就是一個消費問題,通過教育、宣傳、經濟手段等引導人們形成科學的生態消費觀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總結
作為公共物品,生態環境破壞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外部性效應,同樣,生態環境建設也會帶來巨大的正外部效應,尤其是對發展“低碳經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農業的基礎地位以及我國農業大國的現實,要求農村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因此,借助“低碳經濟”和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浪潮,發揮生態環境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促進我國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就顯得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 張蕾,蔡志堅,牛利民.低碳經濟與我國農村發展[J].生態經濟,2010,(9):73-76.
[2] 李曉寧,高曉春.突破貧困惡性循環的“怪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5-76.
[3] 綠色消費調查報告,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031683.html, 2010-12-15.
[4] 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396.
[5] 劉成玉.產業化經營的形式推進農村生態保護[J].農村經濟,2003,(3).
[6] 肖毅.農村生態危機的主體救贖——基于農民的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7] 高海清.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社區促動機制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0,(4).
[8] 熊吉峰.西部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產權安排[J].開發研究,2005,(50):127.
[9] 蔡云輝.生態資源的資本轉換[J].經濟問題,2005,(11):12-14.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