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經濟危機導致全球總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即總需求數量萎縮、總需求不平衡加劇、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矛盾突顯,這使中國原來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繼續維持。目前,中國需要適度控制加工貿易發展規模,不遺余力調整產業結構。
關鍵詞:需求結構;經濟危機;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05-02
2007年以美國次貸危機肇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并不是一次短暫的經濟“波動”,而是意味著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過程。2009年世界經濟的所謂“復蘇”只不過是持續衰弱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回頭浪”。目前,紛紛擾擾的歐洲、美國主權債務危機標志著世界經濟危機進入了一個更加嚴重、更加本質化的階段。如同1929年大危機、1971年世界經濟危機緩慢而深刻地對其后的世界經濟進行結構重塑一樣,這次經濟危機也必將啟動一次對未來世界經濟影響深遠的調整。其中,全球需求結構的調整即將展開,這種調整將不可避免地沖擊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一、全球需求結構的變化之一:全球總需求的萎縮是不可避免的
支撐經濟危機前的全球總需求規模的基礎是資產泡沫的膨脹。在世界各國民眾的財富組合中,金融資產占據的比重非常高。由于松弛的貨幣紀律導致的流動性泛濫,金融資產的價格在危機前早已被嚴重高估。金融資產的價格是由邊際上的交易來決定的,只要交易得以延續,資產的高價格就能得以維持。但是這些包括股票、期貨合約、金融衍生品的金融資產并不代表真實財富,它們只是“軟財富”,因為它們在變現時,變現價值嚴重依賴于買方需求,集中變現必然導致價值縮水。人們在進行消費決策時,依據的是資產組合的現值,并不考慮金融資產的變現折價,這使危機前的世界保持了旺盛的消費力,這種消費力一度甚至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但是,隨著金融衍生品資產泡沫的破滅,信用卡透支未來的不可持續性突顯,歐美各國的國內儲蓄率一反持續下降的態勢,僅僅美國國內的儲蓄率從危機前的零水平迅速提高到7%—8%,5 000億美元的世界最終產品需求就消失了[1]。從經濟史的角度考察,1970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經歷了1980年的持續陣痛,一直到1990年互聯網技術等革命性科技進步出現以后,全球經濟才恢復持續增長的動力,相應地,全球的需求結構在生產技術性改進基礎上實現了質量優化。2009年底開始的全球經濟復蘇,只不過是各國政府大規模政策刺激措施作用的結果,缺乏革命性科技進步帶動,無法形成全球性的新的投資、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目前,政府大規模政策刺激所依賴的經濟手段已經窮盡,政策刺激的惡性后果卻在以通貨膨脹的形式顯現。
二、全球需求結構的變化之二:全球總需求要實現再平衡是非常困難的
經濟危機前全球總需求維持著脆弱的平衡,這種脆弱平衡的突出表現為以需求和供給構造的世界分工體系是分裂的、不對稱的。一方面,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制造業大規模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出現嚴重的產業空心化,以借貸促進消費、以消費推動繁榮,超前消費,債臺高筑;另一方面,以亞洲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以廉價勞動力生產要素為基礎發展制造業,但收入分配向非勞動力生產要素傾斜,致使國內消費不振,在市場上嚴重依賴發達國家,背上了貿易盈余帶來的資本包袱,使自己的經濟積累被發達國家的資本債務所累。經濟危機證明了這種脆弱不平衡的不可持續性。因為,2009年的危機“復蘇”并不是經濟系統的自身恢復,全球總需求在短期內實現再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全球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嚴重脫節的現實無法改變。當代制造業中心逐步從發達國家轉向新興市場國家,但貨幣金融中心仍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缺乏產業支撐的金融市場無法獲得持續的、真實的資產回報。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比較脆弱,在對外交易中長期依賴儲備貨幣進行計價、結算、借貸和投資,貨幣錯配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匯率和資產風險。其次,全球債務與債權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布的失衡狀況無法改變。截至2010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總計約9萬億美元,中國獨占3萬億美元。全球前10大儲備經濟體依次是中國、日本、俄羅斯、中國臺灣、印度、韓國、瑞士、巴西、中國香港、新加坡,其中有8個是新興經濟體,只有兩個是發達經濟體。與此相對應,截至2010年底,全球外債余額總值為60萬億美元,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愛爾蘭、日本和瑞士分別列全球外債排行榜的前10位。這一債務排行榜幾乎囊括了所有經濟發達國家,排名前10位的發達國經濟體外債總和,已經超過了全球債務份額的80%,而美國外債余額已占全球外債余額的1/4。發展中國家成了發達國家的債主,這是人類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奇異現象[2]。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巨大財政資金的支持,而這恰恰形成了全球總需求要實現再平衡的“阿喀琉斯之踵”。
三、全球需求結構的變化之三: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
經濟危機就是幾十年來形成的經濟系統自身缺陷的一次被動清算,是經濟系統向合理狀態收斂的內在要求。但是,在大規模政策刺激措施的作用下,全球經濟所謂的“復蘇”,實質上是向危機爆發前狀態的回歸,并沒有進行經濟的系統調整,反而強化了原來的不合理狀態。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劇未來全球需求結構的不穩定性。正常情況下,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是相匹配的,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投資需求實際上反映著未來的消費需求。當前,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干預下,全球范圍內在消費需求沒有大幅度提升,而投資需求卻一路高歌猛進。世界新興經濟體在傳統產業方面的投資規模巨大,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全世界短期內都難以消化吸收的巨大產能。2009年,世界總需求下降了0.6%,中國則實現了內需增長13% [3],中國內需的實現是以投資方式而不是以消費方式拉動的。發達國家也開啟了所謂的“再工業化”歷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方面不遺余力。但是,大多數的所謂的新興產業并沒有類似于互聯網時代的成熟技術作為支撐,也沒有真實的市場基礎,即當前的投資并沒有與未來的私人消費相匹配的條件。誠然,經濟危機似乎沒有影響到高檔消費品的消費,炫耀性消費品的消費甚至仍在暴漲,但這恰恰是松弛的貨幣紀律與不均衡的收入分配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必將導致普通消費品增長的持續乏力。有形的實物形態的普通消費品具有收入彈性低和價格彈性低的特征,這類消費品形式上的降幅不大,卻對無形的服務形態的普通消費品的消費產生了強烈的擠出效應,這必將打斷至少是長期延緩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由工業經濟形態向服務經濟的升級。總之,全球范圍內傳統的經濟增長結構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調整之前,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矛盾不僅不可能消除,反而可能進一步強化對峙的張力。
四、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做出調整
全球需求結構的上述特征,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貿易發展的兩個基本方向。第一,國際貿易總量的相對下降。即相對于全球GDP總量來說,國際貿易與GDP的比重,今后一段時間很難重現過去20多年的飛躍式增長。因為支撐國際貿易突飛猛進的消費動力已經不復存在。第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根據WTO的統計,2009年以來,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趨勢日漸明顯,不僅貿易保護案件的數量不斷攀升,貿易保護的形式和手段也日趨多樣化、復雜化 [4]。
相對地,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需要做出實質性的調整。中國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外向型加劇發展戰略之所以能夠取得極大的成功,得益于當時全球總需求迅猛擴張的國際經濟環境。但這種成功,不是沒有代價的,最大的代價是中國外部經濟失衡日趨嚴重。截至2011年6月,中國已經積累了總額高達31 974.9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5]。對此,需要怎樣來認識呢?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證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出現了巨額的貿易順差的時候,很有可能是這個國家或地區輸出了稀缺的生產要素。中國本來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在正常的貿易條件下,按照比較優勢的一般原理,中國輸出勞動密集型產品輸入資源密集型產品,對外經濟不平衡不會持續存在,因為貨幣幣值的變化會自動平衡貿易收支。大量的貿易順差必然是壓低匯率的結果,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賤賣了什么呢?自然資源,即我們相對稀缺的土地稟賦。其直接表現和必然結果,就是我們的自然環境出現了不可避免的污染和退化。
同時,因為外匯儲備不斷增長,在我們目前的匯率決定制度條件下,中央銀行被迫大量被動發行貨幣。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從2000年12月的134 610.3億元 [3] 迅速增長到2011年6月的780 820.9億元,10年間增長了近6倍 [5]。這成為引發國內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通貨膨脹目前是威脅國內經濟穩定的最大隱患。
因此,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做出實質性調整。首先,要適度減少加工貿易的發展規模。中國的加工貿易是積累貿易順差的主要因素,中國的一般貿易很少產生貿易順差。貿易順差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卻實實在在地打擊一般貿易,而對加工貿易幾乎不產生什么影響。因為,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的,它在中國的生產過程僅僅是勞動力之間的國際套利,對貨幣幣值變化缺乏敏感性;一般貿易則是全流程的國內生產,對貨幣幣值變化極其敏感,本國商品以外幣計價的價格升高影響出口績效。可以這樣講,加工貿易規模越大,貿易順差越大,人民幣升值壓力越大,一般貿易發展空間越窄,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越小。其次,中國要不遺余力地調整產業結構,以科技力量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在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領域確定國際比較優勢。中國一味地從事低端制造業的生產,雖然增加了部分就業,但浪費了自然資源,污染了自然環境,加劇了外部經濟不平衡,還引來了反傾銷訴訟,抑制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機制,弱化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動力,是得不償失的。
參考文獻:
[1] 朱民.一個持續波動的未來[N].南方周末,2009-07-02.
[2] 張茉楠.金融危機產生深遠影響全球經濟格局呈四大趨勢[D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2-15/2843561.shtml.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歷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4] WTO.2009.report to the TPRB from the Director. General on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nd Trade-Related Developments[R].
WTO/TPR/OV/2,July15.
[5] 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D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556/index.html.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