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多元化經濟快速發展,也迎來了文化多元發展的時代。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文化理念都是經過長期實踐提煉出來的,都是一個社會、一個團隊、一個集體員工思想觀念的升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同的是,由于社會位置、發展角度和思想觀念不同,它們又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因此,只有有效發揮這些文化的優勢,抓住文化融合這個關鍵,求同存異,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多元文化優勢;延安精神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25-02
隨著世界多元化經濟快速發展,也迎來了文化多元發展的時代。其實,從大的方面說,文化多元并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現象。早在古代埃及和羅馬,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就和睦地相處于一個社會;在前現代時期,一些社會甚至在法律上承認不同宗教的存在,并想方設法調和宗教派別之間的沖突。 從小的方面而論,幾年來,企業多元化文化融合也逐漸顯現。從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文化理念的宣貫,到川油精神文化實質的提煉推廣,都是多元文化的相互促進和融合,從而更好地發揮了文化教人育人、文化凝心聚力、文化引領發展的時代作用,提升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一、做好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融合促進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文化理念都是經過長期實踐提煉出來的,相同的是它都是一個社會、一個團隊、一個集體員工思想觀念的升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同的是,由于處于的社會位置、發展角度和思想觀念不同,它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特點。要想有效發揮這些文化的優勢,只要抓住文化融合這個關鍵,“博眾家之長、補己家之短”,求同存異,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以延安精神和川慶油建精神來說。延安精神被美譽為“中華魂”、“民族魂”、“黨的瑰寶”,它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培育起來的一種高尚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思想體系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風范相結合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解放戰爭時期先鋒模范作用的凝集和升華,是我們黨在這個時期革命斗爭實踐活動的產物,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思想風范、優良作風、奮斗精神、崇高品德、偉大情懷的集中體現。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顯著特色。而川油精神,是一代代四川石油人在“榔頭羅盤找構造”、“背起背篼去送料”、“人踩泥漿”、“蒸汽動力頓鉆打井”、“白天油污一身,夜晚地鋪一張;三塊石頭支口鍋,風餐露宿在井場”的創業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艱苦奮斗、求實創新”這是川油精神的精髓。
在學習中,我們體會到延安精神是一種大思想、大文化、大方向。從文字上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求實創新是兩種精神文化的融合點。從實質分析,不難看出忠誠是貫穿兩種精神的主線。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恰恰是對川油精神的完善和補充,也是作為一名合格石油人所具備的素質。
川油精神與延安精神雖不能夠同日而語,但是面對一個企業國際化、多元化發展,企業文化工作會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形勢任務。所以,面對多元文化的交流,就要求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工作需要在歷史的總結中、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完善提煉,要學會“取其精華而用之,去其糟粕而舍之”,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培養員工的正確人生價值觀,助力企業持續發展。
二、做好多元文化的教育和引導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遠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國石油、海爾等一些國有大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企業文化,同樣,一些西方企業和私有企業同樣有著自己的文化特點。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有些是有利于企業發展和員工需求的,相反有些文化也能夠制約兩者的發展和進步。
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所服務的某四川地區客戶(下稱A公司)被其母公司(下稱B公司)收購的案例非常典型地代表了目前國內企業并購對企業文化整合重視不夠的現象。A公司從事汽車發動機關鍵核心零配件的生產制造,被收購以前在所處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是該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被現在的母公司所收購。B公司是湖南省某大型酒店集團,在湖南省內所經營的酒店業績獨樹一幟,遙遙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出于增長和分散風險的戰略考慮,B公司對A公司進行了收購。但是A、B公司所處的地區文化和行業特點相差甚大。然而在并購之前B公司根據其以往在同行業內的收購經驗,僅僅針對A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了調研和分析,并沒有考慮到地域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給二者之間的整合將帶來的問題,更沒有考慮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因此,在并購后一直到現在因為種種文化、理念上的沖突使得當時的行業龍頭企業人員流失嚴重,目前正處于被競爭對手遠遠拋在身后的尷尬境地,甚至在2010年還一度瀕臨破產。
反之,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我們也能夠深刻體會到多元文化融合交流所發揮出的積極作用。以延安精神為例,2004年4月,胡錦濤同志在陜西考察工作時指出:“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過去是、今天仍然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歷史和現實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充分說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時代價值。盡管時代不同了,條件變化了,黨的歷史任務也不一樣了,但延安精神并沒有過時,而且永遠都不會過時。這是因為,就延安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精神實質來說,它既不是一個只局限于某一地域性的概念,也不是受時間限制的一句詞匯,而是一種在革命和建設的社會實踐中具有永放光芒性質的超越地域和時限的強大精神力量。
面對企業文化復雜發展形勢,多元文化的融合固然亟待實現,但是加強員工對多元文化的教育和引導也同樣至關重要。川建人在發揮自身企業文化優勢的同時,不斷汲取多元文化營養,促進企業文化工作的提檔升級,為企業發展注入不竭活力。
三、抓好企業文化的提煉提升
企業精神文化是企業中最具有穩定性的部分,她被賦予獨特的企業屬性,是企業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企業生命力的源泉。企業文化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延安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同樣也需要在實踐中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2004年7月6日,李長春同志在參觀“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時,具體深刻闡明了延安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我們今天講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求真務實的政績觀,以人為本的群眾觀,廣納群賢的人才觀,不斷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就是要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著力解決改革發展當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扎扎實實推進各項工作。”
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尚且如此,一個企業更要身體力行。
幾年來,中國石油國際化發展不斷加快,精細管理、科技創新、拓展國際等重點工作賦予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川油人邁著時代的步伐,也為川油精神填充了新的內涵。他們把創新作為川油精神的內核,精神不滅,創新不止;把改革創新作為發揮文化支撐作用、推動企業科學發展的持續動力。在四川油氣田建設發展的進程中,每一次可喜可貴的進步,都凝結著創新的光輝。只有秉持改革創新精神,才能在四川盆地這樣獨特的地質條件以及石油天然氣開采這樣獨特的行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發展的基業,不斷獲取進步的動力和持續創新的能量,實現堅實的跨越。
文化的提煉提升讓四川石油人步子越邁越大,道路越走越寬。2004年實現了“川氣出川”,建成了我國首個天然氣年產量100億立方米的大氣區;2006年生產天然氣超過130億立方米,成為了全國首個以生產天然氣為主的千萬噸級大油氣田,供氣區域擴大到川渝云貴湘鄂等西南、華中六省市。目前,天然氣在川渝兩地市場占有率達86%,有機地形成了從資源到市場的一體化產供銷體系,形成集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產品銷售、工程技術服務、油氣田地面建設、裝備制造、科研、礦區服務于一體的、上下游綜合協調發展的格局。
法國前文化部長朗哥有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經濟。” 中外大量成功企業的發展雄辯證明:優秀的企業文化一旦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結合起來,就必將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如果企業文化不與時俱進,缺少創新,企業文化不但起不到預期作用,相反會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