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戰略提出已經兩年的時間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瓶頸,主要困境體現在資源不合理配置、政策支持不足和互信程度不高這幾個方面。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三方面的建議:通過整合口岸的功能資源和整合沿邊開放帶的手段實現口岸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填補沿邊開放帶發展的政策缺陷,通過對俄投資提高雙方互信程度。
關鍵詞: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困境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42-02
一、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的歷史進程與發展現狀
2008年黑龍江省政府印發了《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規劃的通知》,規劃范圍包括18個邊境縣(市),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樺川、富錦等6個內陸口岸市、縣和大慶、鶴崗、雞西、雙鴨山、伊春、加格達奇等6個開放區域中心城市。規劃期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作出了關于“使黑龍江成為我國對俄及東北亞地區沿邊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的重要指示,從而確定了黑龍江省作為對俄貿易主要地區的重要作用,也肯定了黑龍江省關于沿邊開放帶建設的戰略思想。2010年9月,中俄兩國領導人簽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聲明強調,雙方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兩國經貿合作實現回升。兩國將根據各自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戰略需要,完善雙邊貿易結構,規范和轉變雙邊貿易增長方式,擴大機電產品和高科技產品貿易,建設現代化物流和貿易平臺,加強在建立經濟特區、保護知識產權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加快實施雙邊大型合作項目,為中俄經貿合作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創造條件。這一聲明再一次為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在新的歷史機遇期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背景下,黑龍江省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都需要重新調整貿易結構,提升沿邊開放的水平。因此,黑龍江省的沿邊開放帶建設戰略在這一時期就顯得尤為重要。
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戰略的提出是在2008年,但是,黑龍江省的沿邊開放發展由來已久。經過多年的建設,黑龍江省已經在對俄貿易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0—2010年,黑龍江省共計完成對俄進出口額達到6 458 744.37萬美元,其中,進口總額2 636 054.84萬美元,出口總額382 268 9.56萬美元。其中2008年達到歷史的高峰,進出口總計完成1 616 089.50萬美元,進口完成804 208.58萬美元,進口增幅達到214.46%,出口完成811 880.92萬美元!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黑龍江省對俄貿易出現比較嚴重的下滑。但是在2010年出現了強勁的反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4%,進口增長38.12%,出口增長31.09%,進口額已經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從貿易商品結構來看,2010年黑龍江省對俄出口工業制成品399 048.77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93.13%,初級產品出口僅占6.87%,出口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從進口商品機構來看,初級產品占進口額的63.76%,工業制成品占36.24%,彌補了國內建設中巨大的原材料缺口。從對俄貿易地區完成情況來看,具有口岸的城市,對俄貿易發展速度較快,所占份額也比較大,2010年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慶市、黑河市、雞西市位列全省對俄貿易的前五位,占據黑龍江省對俄貿易90%以上。總之,沿邊開放為黑龍江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的困境
從黑龍江省對俄貿易的現狀來看,黑龍江省對俄貿易已經在多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適時推出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發展戰略,可以進一步地推動黑龍江省對俄貿易的發展和進步;可以有效地化解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因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是,在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戰略推出近兩年的時間里,其具體發展則遇到了一定的困境。具體而言,主要是三大困境: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境、政策支持不足的困境、互信程度不高的困境。
首先,沿邊開放帶資源整合力度不夠。以往黑龍江省沿邊開放主要是口岸為點,點對點的開放模式,這就導致各地區僅站在本地區的利益基礎上考慮問題,重復建設、省內口岸之間的因競爭而導致內耗比較嚴重。從長遠發展來看,這種點對點的開放模式也會導致各口岸之間貿易結構相似,缺乏發展特點的弊病。
其次,沿邊開放帶戰略缺乏政策支持。國家針對沿邊開放的政策主要就是2008年的《國務院關于促進邊境地區經濟貿易發展問題的批復》,也被簡稱為“國函92號文件”。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關于對邊境小額貿易企業“轉移支付”的政策支持。利用轉移支付政策替代了原有的邊境小額貿易進口稅收按法定稅率減半征收的政策。但是由于轉移支付是在一定的存量貿易額之上支付的,這就導致無法及時得到有效地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資金的流動性,并且缺乏靈活性。企業發展邊境小額貿易的積極性降低。除此之外,針對邊境貿易的國家和省級優惠政策也是乏善可陳。
最后,雙方互信程度低阻礙沿邊開放帶建設。雖然在2010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訪華期間,中俄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全面深化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但是中俄雙方的互信程度明顯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中俄具有近3000公里邊境線的遠東地區,俄羅斯對中國的信任程度相當低,俄羅斯一直擔心其遠東地區“去俄羅斯化”的問題。這一點集中體現在中俄雙方一些大的邊貿項目上,例如:建設多年的黑龍江大橋仍然處在停建狀態,東寧邊境口岸的俄羅斯段的建設也已經停止多年。總而言之,現在雙方互信程度低主要體現在俄方對中國的不信任,所以,很多項目在簽訂協議之后都被擱置。同時,由于互信程度較低,俄羅斯國內形成了這樣的觀點,即中國對俄遠東進口主要產品是原材料及能源,這是在掠奪俄羅斯的國內資源。因此,目前俄羅斯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禁止對中國出口例如原木這樣的原材料產品,貿易壁壘逐步增加。
三、加快推進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的對策
(一)加快推進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資源整合
推進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資源整合已經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只用通過資源的合理整合,才能實現黑龍江省對俄貿易的進一步升級,才能有效利用對外開放資源,實現對外開放合力,避免各地區的競爭內耗。針對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現有的資源情況,筆者認為主要要整合以下兩個方面的資源。
一是整合口岸功能。黑龍江省對俄口岸達到25個,但是25個口岸的功能和主要貿易產品相似度極高,重復性大,這就導致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的功能并沒有得以最大化合理利用和發展。為此,黑龍江省應該整合口岸功能資源,例如,可以大力發掘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黑河邊境互市貿易區、具有特色的綏芬河綜合功能保稅區等這些口岸資源,同時對于一些重復建設或者不合理建設的口岸功能區要堅決地進行“關、停、并、轉”,實現口岸資源的優化。
二是建立口岸的區域整體發展理念。黑龍江省沿邊口岸建設始于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當時對于口岸的設立是“點對點”的口岸設立模式。隨著沿邊開放帶概念的提出,應該整合黑龍江省口岸的區域整體發展理念,由“點對點”發展理念,變為“以一點為中心,帶狀整體發展”模式。比如,在黑龍江省北部地區,形成以黑河為中心,呼瑪、孫吳、遜克圍繞形成的發展帶;在黑龍江省的東南部地區,形成以綏芬河為中心,東寧、密山圍繞形成的陸路口岸帶;在黑龍江省的東部形成以同江為中心,饒河、撫遠、蘿北、嘉蔭的東部口岸發展帶。各口岸發展帶內設立統一的發展指揮中心,統籌安排各口岸的發展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口岸發展帶內的資源對俄進行貿易。
(二) 加大對口岸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
與沿海特區政策支持力度相比,沿邊口岸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明顯存在不足。其主要弊病體現為:財政支持力度不夠、金融政策缺位、稅收優惠不足!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必須要有新的政策支持,并且讓這種政策具有長期性、靈活性和協調性。這可以充分調動沿邊開放城市的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其地緣優勢和商品優勢,全面優化資源配置。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首先是要爭取中央財政對沿邊開放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沿邊開放帶的基礎設施建設。繼續保持現行的轉移支付政策,但是轉移支付額度增速要高于對俄邊境小額貿易額的增長速度,這將有利于調動邊境小額貿易的發展動力。其次,要逐步地形成“以邊養邊”的關稅提留模式,即提留一部分口岸對俄關稅,用于沿邊開放帶建設。這將加速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的建設,并在黑龍江省沿邊城市形成良性自我發展循環。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沿邊開放帶的貿易企業多數是從事邊境小額貿易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在獲得銀行貸款時難度極大。但是這些企業卻具有資金流轉快,信貸時間短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政府應該鼓勵銀行給予口岸城市貿易企業特殊的短期貿易融資政策,這有利于這些企業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沿邊開放帶貿易額度的進一步擴大。同時,應鼓勵民間資本在沿邊開放帶建設中發揮作用,為民間資本提供合法的地位和合理的政策。
三是恢復稅收支持政策。要引導和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周邊國家進口關稅減讓和原產地規則及邊境地區的地緣優勢,積極擴大出口,拉動沿邊開放帶的經濟增長。同時,應恢復已經被“國函92號文件”取代的國家對邊貿企業進口關稅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進口關稅減半受到的沖銷,可考慮從進口環節的增值稅中等量補償,以繼續支持企業的發展。要采用低稅或免稅的辦法鼓勵企業從境外進口國家急需的能源和資源。要鼓勵企業與鄰國企業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在此項下,鄰國企業以物資抵付工程款和勞務費,應與貨物貿易項下的進口同稅。要切實推行邊貿企業出口的退稅政策,實現邊貿企業與“大貿”同等待遇。
(三) 利用投資提升兩國互信程度
中俄雙方互信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俄羅斯方面。由于俄羅斯的發展重點都是在其歐洲部分,遠東地區一直被其忽視。同時,由于中國近30年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已經大幅提高,在俄羅斯國內部分學者提出了“中國威脅論”,很多其國內政界人士也擔心中國對其遠東地區的經濟威脅和同化。另外,由于中國長期從俄羅斯遠東地區進口能源和資源類的商品,也導致俄羅斯對中國的信任程度降低。
提高兩國互信程度的不能僅僅依靠兩國政府首腦的會晤,也要通過市場的手段。中國對俄投資就是提高兩國互信程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俄羅斯于2009年正式提出了《遠東和貝加爾地區2025年前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開發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過程中,俄羅斯最為缺乏的就是資金。為此,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城市不應僅僅著眼于貨物貿易,應該將對俄投資視為沿邊開放帶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用資金打開俄羅斯的市場,利用投資建廠,在俄方完成對原材料的粗加工,然后以半成品或者是成品模式將遠東能源出口到黑龍江的沿邊口岸。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兩國的貿易額度,同時也打消俄羅斯對于中國“掠奪”俄羅斯資源的顧慮,俄羅斯也將從這種模式中獲取就業機會、資金支持和貿易利益多方面的好處。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