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蘇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識”這一命題至今,近兩千年來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他開創(chuàng)了西方理性倫理學的先河,同時又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的疑問。我們將追溯這一命題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分析其具體內涵,并針對這一命題的缺陷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蘇格拉底;德性;知識;善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27-02
雖然蘇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識”這一命題曾經(jīng)留下了許多疑點,后來的亞里士多德針對這一命題提出了相當尖銳的批評,但這些批評又引起了犬儒派和斯多亞派的強烈的反批評,推動了后來長達數(shù)百年的探討。
一、“德性即知識”提出的歷史背景
在蘇格拉底以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大多把探索的目光放在人以外的自然界。從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開始,到巴門尼德提出“存在”這一完全抽象的概念,再到智者學派的普羅泰戈拉把“人看做是萬物的尺度”,人們關注的是對世界本原的本體論探討。而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的主題變?yōu)榱苏J識人本身,而不再是天上的和人之外的自然事物。他以一種嶄新的方式理解哲學,開創(chuàng)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受其影響,在他之后相繼產(chǎn)生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犬儒學派等許多新學派,并通過他們一直影響到了希臘化羅馬時代。
雖然說研究主題向人自身的轉變從智者學派就開始了,不過在智者心中的人還只是感性的人,但其價值觀也是相對主義的。他們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對于存在的東西就是存在的,不存在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①一切以人的感覺為判斷存在與否的準則,進而否定真理的客觀標準。智者們把人置于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極大地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作用,這在傳統(tǒng)宗教盛行的古希臘無疑起到了巨大的啟蒙作用。蘇格拉底正處于這一過渡時期,他完全認同智者們把人作為哲學的研究中心的主張,在他看來,那些“完全忽略了人類事務而研究天上的事情的人是愚妄的”。
但蘇格拉底同時又指出,智者們其實并沒有認識人自己,他們對人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人的感官的欲望和知覺的水平上,然而人之為人,并不在于他具有特殊的感性欲望和知覺,而在于他有思想并追求普遍的善。對于智者來說,人的感覺是萬物的尺度,“事實對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現(xiàn)的樣子,對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現(xiàn)的樣子。”②并不存在永恒不變的真理和評判標準,道德規(guī)范存在與否,應當根據(jù)“人這個尺度”。
蘇格拉底對于這種相對主義的價值觀特別不滿,他認為,價值標準必須從人的價值肆意性中脫離出來,追求客觀的、普遍的道德理性。蘇格拉底通過關于人的本質的重新界定以及價值觀客觀性的追求,使得智者學派在那里喪失的道德標準和善惡尺度重新得到關注。由此,蘇格拉底提出,人應當做一個理性的人,要追求正確的知識以達到真正的善。“德性即知識”是蘇格拉底對于“什么是善的生活”和“如何過善的生活”的長期思考的答案。
二、“德性即知識”的具體內涵
蘇格拉底之所以提出“德性即知識”,是因為他認定人首先要做一個理性的人,要認識到自己是無知的;知道自己是無知的以后,便要不斷地發(fā)問、不斷地求知,這一過程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在認識自己、尋求真知的過程中,對德性的執(zhí)著、完善和實踐,就是獲得、積累知識的過程;而所有的這一切行為都源于人自身對于善的向往和追求,善是最終的目的。
(一)善是目的
蘇格拉底把“善”,也就是追求好,作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根本原因。這也是他的“德性即知識”所追求的目標。因為人所做的任何事情沒有不是為了自己好的。愿意自己好并得到益處,永遠是所有人的本性。由此,蘇格拉底推出了“無人故意為惡”這一結論。也就是說,即使一個做了壞事的罪人,我們也不可以認為那是因為他愿意做對他是壞的事情,而只能認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沒有關于善的真知。因此,蘇格拉底認為,問題不在于人要不要善,那是人的本性,任何人不可能違反,就像幾何學的公理一樣;問題的關鍵在于人是否對“善”有著科學的認識。
如果一個人、一個城邦沒有搞清楚什么是對他的好壞善惡,而是以惡為善,那么他必然走向錯誤、罪惡、災難和毀滅。所以,“善”總是目的,而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最要緊的是要對什么是善有真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
在倫理學上,希臘人爭論的比較多的問題就是人的本性是追求善還是追求快樂?智者學派認為是快樂,是感官欲望的滿足。蘇格拉底則認為這是錯誤的,他強調:正是為了善我們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樂,而不是為了快樂而行善。①
也就是說,在他看來“善”和“快樂”是不可混淆、不可等同的。盡管他并沒有在善的含義里排斥快樂,但是他強調二者順序不能顛倒,“善”才是最終的目的。蘇格拉底同智者的這一爭論,一直延續(xù)到整個希臘化羅馬時代。正是通過這些討論和不斷研究,提高了人自身的尊嚴和意義。
(二)德性即知識
蘇格拉底認為,美德的本性是知識,“正義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為正義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美好的;凡認識這些的人決不會愿意選擇別的事情;凡不認識這些的人也決不可能將它們付諸實踐。所以,智慧的人總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就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們試著去做也是要失敗的。既然正義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顯然正義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②蘇格拉底把當時希臘人注重的除了智慧以外的正義、自制(節(jié)制)、勇敢、友愛、虔誠等五種美德都歸結為知識。
根據(jù)蘇格拉底的理解,對德性知識的追求過程,也是對德性普遍定義的追求。人的德性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很多,而對于其內在、本質的把握,就是對德性知識的把握。追求德性的知識首先在于“認識你自己”,關于“自我”的知識既是真理又是道德。他說:“那些認識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對自己合適,能夠分辨自己能夠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③ 相反,那些不認識自己的人,就會由于“缺乏正確的認識而招致惡行的錯誤”。④ 因此,“德性即知識”這一命題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人獲得了“善”的真正知識,那么他也就擁有了美好的德性;如果他懂得了在任何情況下怎樣做才是“善”的,那么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擁有美德的人。
從根本上說,蘇格拉底論證的主要依據(jù)首先在于認定人是由理性做主宰的存在物。情感雖對人的行為有作用,但情感不僅是可對可錯的,而且它本身并不具有關于對錯真假的判斷能力,因而就無法正確支配情感自身,不能保證行為的善和有美德。情感的這種不足,只有靠理性才能解決。唯有追求善和真的理性具有判斷和選擇對錯真假的能力,它才能分析和檢查人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為,用確切的知識來糾正其種種錯誤和偏差,使人得到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從而支配人的行為,使之正確合乎美德。
與此同時,這一命題的成立還需要靠“知行合一”來實現(xiàn)。他說:“正義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總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則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即使他們試著去做,也是要失敗的。”⑤需要指出的是,蘇格拉底的知行合一是以“知”為中心的。因為既然德性就是知識,那么實現(xiàn)德性、成就德性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求知”的問題。
三、對“德性即知識”的批判
蘇格拉底將道德哲學的主題規(guī)定為人的靈魂和行為的善,認為人是受理性支配追求真正關于善的知識的。然而人們會質疑:德性究竟是不是知識?通常,中外古人大都傾向把道德視為一種智慧,認為它同一般所謂的知識是不同的。道德是關于善惡的,而知識是關于真假的,兩者雖有關聯(lián),卻不是一回事。最明顯的就是許多有知識的人未必善良,甚至有人會專門用知識來作惡,而許多知識不多的人卻可能有高尚的品德。關于這一點,其再傳弟子亞里士多德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美德只是一種認識的話,那么認識便不一定會導致行為。理論上對德性的認識不一定會導致實際生活中對德性的踐行。他認為,蘇格拉底之所以提出這一命題,是因為他忽視了靈魂中的非理性部分。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道德行為的做出不應只遵從人的理性,而應是理智和情感即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結果。蘇格拉底忽視了其中非理性的一個方面,因而其觀點只能說是片面的。
在《大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直言:“蘇格拉底把德性當成知識,這是不正確的”,“在知識方面,一旦一個人知道了知識的本性,就會推出他是有知識的……但是,在德性方面卻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如果其人知曉了公正的本性,并不立即就是公正的,在其他德性方面也是這樣。”在《歐德謨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又一次強調:“以美德而論,重要的并不在于認識它是什么,認識它從何而來才是最可貴的。因為我們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勇敢是什么,而在于做勇敢的人,也不在于知道公正是什么,而在于做正派的人,正如我們希望健康、并不希望知道健康是什么,以及希望身體安泰、并不希望知道安泰是什么。”
對于蘇格拉底的這種批評是不無道理的。他過于強調作為類概念上的人,強調人的價值、理性,人與物的區(qū)別,卻忽視了人也是受感性影響的。他將人的情感和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點因為其在人身上的種種不同表現(xiàn)而將其剔除出去,但卻忘記了,這些不同之中隱藏的大同,即情感、意志和個性都是人所普遍具有的。同樣的,蘇格拉底在“德性即知識”的命題中把知和行完全等同起來,把由知到行的關系看做是一種必然的決定性關系,也是片面的。因為有許多知識的人未必會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良好的德性。
我國古代的荀子也曾經(jīng)說過,“聞之也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⑥ 這就是說,認知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踐行。認知必須得到受教育者的理解、認同和接受,這是道德的內化的基礎性條件。因此,我們的道德認知不僅僅指認識層面或知識層面的認知,個體還應當在內心認同某一合理的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真心誠意地在生活中按此道德規(guī)范踐行。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4.
[2] 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3.
[3] 李軍,周平會.論蘇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識”[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1):61-63.[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