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治國理政的主要任務與基本要求是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先治吏。群眾觀、穩定觀、四有論、三觀論和落實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創新,也是一種新的科學執政觀。
關鍵詞:治國理政;理論創新;基本內容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64-02
治國理政既是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治國理政工作,近年來多次闡述了如何治國理政、為誰治國理政等重大問題,強調要在與時俱進地不斷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的過程中進一步推進治國理政工作。
一、理論創新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法寶
治國理政乃國之大事,治國之道,理政之策,不可不察也。治國理政,簡言之,即治黨、治國、治軍,主要任務與基本要求就是“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先治吏”。“治國必先治吏”是一條重要的歷史經驗,而“治國必先治黨”則是黨的性質、地位與使命的時代要求。毛澤東同志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1]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黨的性質、黨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黨肩負的歷史使命,要求我們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2]各級領導干部要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把握治國理政的內容和任務,積極推動治國理政工作,不斷提高治國理政水平,努力成為治國理政的行家里手。
治國理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斷提高治國理政水平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與時俱進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新中國執政6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理論創新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法寶,是黨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的不竭動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治國理政的實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指導治國理政實踐的理論也應與時俱進。勇于和善于根據國情變化、歷史與實踐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鮮明風格與政治優勢。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這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經驗和根本原則。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涌現,迫切需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新的實踐。胡錦濤同志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關鍵是要及時回答實踐提出的新課題,為實踐提供科學指導。”[3]習近平同志的干部科學工作“群眾觀”[4]、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觀”[5]、干部選拔任用“四有論”[6]、干部德行評價“三觀論”[7]和黨的領導工作“落實論”[8]就是當前其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二、“兩觀三論”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
習近平同志“兩觀三論”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又穩發展的治國之道、理政良策,也是一種新的科學執政觀。
習近平“兩觀三論”是關于“群眾觀”、“穩定觀”、“四有論”、“三觀論”和“落實論”的概括統稱。(1)習近平干部科學工作“群眾觀”就是指關于認識群眾、相信群眾、對待群眾與依靠群眾的正確的、完整的看法與根本觀點[9]。 “群眾觀”的內容包括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群眾路線、群眾工作以及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等幾個方面。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障。(2)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觀”是關于維護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穩定,化解社會矛盾與沖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做好群眾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等諸多方面的總的觀點、態度和看法[10]。 “穩定觀”的基本問題就是“實現什么樣的社會穩定,怎樣實現社會穩定”。“穩定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又穩發展,根本目的在于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最終目標是建設平安、幸福、和諧的小康社會。習近平“穩定觀”是一種積極的、動態的、全面的穩定觀,是一種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又穩發展的新型穩定觀,是一種實現經濟社會有機體良性發展的穩定觀。(3)干部選用“四有論”是指選拔任用有韌勁、有思路、有激情與有貢獻的優秀干部的一種概括統稱[11]。“四有論”內容要求包括堅持科學發展有韌勁、謀劃科學發展有思路、推動科學發展有激情、實現科學發展有貢獻;核心是科學發展;關鍵是選出來、用起來;目標方向是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4)干部德行評價“三觀論”是指在干部德行評價中要求領導干部必須正確樹立與嚴格遵循“世界觀、權力觀與事業觀”的一種概括統稱[12]。“三觀論”為領導干部如何“做人、做官、做事”明確了方向;“三觀論”強調“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要求“工作上要大膽,用權上要謹慎”;“三觀論”的核心與主線就是樹立與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觀。(5)習近平黨的領導工作“落實論”是在領導工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關于落實問題的系統化與理論化[13]。 “落實論”的基本問題就是“怎樣抓落實、靠誰抓落實、拿什么抓落實”。“落實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敢于抓落實、勇于抓落實、樂于抓落實、善于抓落實、精于抓落實,要常懷落實之心、常思落實之責、常謀落實之策、常抓落實之事、常驗落實之效。
習近平同志“群眾觀”、“穩定觀”、“落實論”、“四有論”和“三觀論”五者之間密切聯系、有機統一,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更好地治國理政,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體來說:(1)“群眾觀”是穩定觀、落實論、四有論、三觀論的宗旨、目的與歸宿,而穩定觀、落實論、四有論、三觀論則是“群眾觀”的條件、方法與途徑。(2)“穩定觀”是群眾觀、落實論、四有論、三觀論的目標和基礎,而群眾觀、落實論、四有論、三觀論則是保持、維護與促進“穩定觀”的保障條件和重要支撐。(3)“四有論”是群眾觀、穩定觀、三觀論、落實論的主體保障和力量來源,而群眾觀、穩定觀、三觀論、落實論則是“四有論”的實踐基礎和內在要求。(4)“三觀論”是群眾觀、穩定觀、落實論、四有論的檢驗標準和評價依據,而群眾觀、穩定觀、落實論、四有論則是“三觀論”的實現條件和具體運用。(5)“落實論”是群眾觀、穩定觀、四有論、三觀論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和理論指南,而群眾觀、穩定觀、四有論、三觀論則是“落實論”的客體內容和實踐對象。
習近平同志“兩觀三論”進一步回答了中國共產黨“治什么國、怎樣治國、靠誰治國、為誰治國”等重大問題,是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創新和豐富、發展。其本質內容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又穩發展。核心要點是:為群眾、促發展、選好人、用好權、抓落實。檢驗標準是: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擁護不擁護。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最新成果,是一種新的科學執政觀。
三、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發展表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定不移地進行理論創新,堅持不懈地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黨員干部,不斷提高全黨的思想政治水平。這是一條基本經驗,也是一個最為根本的方法。
習近平同志“兩觀三論”是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最新理論成果,同時也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的、發展著的理論體系。我們要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習近平同志“兩觀三論”的科學內涵,著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認識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獲、工作上有新成效。
參考文獻:
[1] 參見《黨建經緯》1998年第1期。
[2] 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6.
[3]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人民網,2011-07-01.
[4] 姜愛林.習近平干部科學工作“群眾觀”研究[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1,(1):32-47.
[5] 姜愛林.習近平經濟社會發展“穩定觀”研究[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1,(6):4-32.
[6] 姜愛林.習近平干部選拔任用“四有論”研究[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0,(4):4-15.
[7] 姜愛林.習近平干部德行評價“三觀論”研究[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0,(5):4-14.
[8] 姜愛林.習近平黨的領導工作“落實論”研究[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1,(5):4-28.
[9]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水平[N].人民日報,2011-01-06.
[10] 習近平.共產黨員要敢于面對矛盾和問題[EB/OL].新華網,2011-07-02.
[11] 習近平海南調研首提干部選用“四有論” [EB/OL].新華網,2010-04-13.
[12]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EB/OL].新華網,2010-09-01.
[13]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強調領導干部要狠抓落實善抓落實[N].人民日報,2011-03-02.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