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凡論及唐、宋、元、明、清的繪畫成就時,人們往往對吳道子、米芾等人津津樂道。然而縱觀各個時期,繪畫形式各有特點,風格奇肆,銳意創新,在畫科中皆有建樹,符合時代新貌,有極大的創造力,開辟了繪畫重自我表現、強調主觀感受的新方向,為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中國美術繪畫教育的發展增添了綺麗壯闊的波瀾。
關鍵詞:古代美術;繪畫教育;教育特征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49-02
“書畫同源”、“書畫同體”,是關于中國書法、繪畫藝術原始的考察結論,也是關于中國書法、繪畫藝術語言共同特點的概括。繪畫教育的發生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生產力在歷史的長河中推動了繪畫教育的發展。
一、戰國、秦漢時期的繪畫教育
戰國開始了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鐵器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私學的產生,美術作品內容以人物畫為主,重在為維護封建禮教服務。秦王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在全國興辦官學,形成了以官學為主,以私學為輔的局面,強化了教育服務政權的職能。并在建筑、雕塑、繪畫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現存的秦兵馬俑就足以說明秦王朝時期的美術教育在受教育規模、美術水平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隨著漢字文字符號作用的迅速強化,促成了書、畫的分立。“繪畫”的概念在這一時期有圖、繪的分別,圖、畫則依附于圖形狀物和裝點修飾的基本功能,尋找到駐足之所,以彌補觀念表達意義和禮儀道德規范乍失所造成的失衡。這一書畫分立的形勢,直接影響了漢晉時期美術教育重心的轉移以及性質的變化。
隨著秦代的發展,秦始皇頒令“書同文”,使文字功能獨立,使用普及,作用加強。 “書同文”的頒布促使了繪畫與圖讖、圖符、圖籍、圖志的分離,繪畫存形狀物的功能凸顯出來,寫真、狀物、法貌、摹形的繪畫性質更單一,相應的技藝技能要求也更明確,并受到重視,得到強調。 “善畫者”的身份,由先秦的臣、相、史、客,轉變為技匠之“工”,繪畫變為畫工之匠作。與此相應,寫真、狀物、法貌、摹形的技藝學習,成為漢代繪畫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內容,并伴隨大一統帝國大興宮室的規模化美術活動,以宮廷中專職的“黃門畫工”、“尚方畫工”為首,在畫工階層中得到了廣泛的推行。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教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繼承和發揚了漢代繪畫藝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面貌。此時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批有明確記載的畫家,如: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但當時的繪畫傳授,還是沿襲了師徒、父子式的傳授形式,有明顯的師承關系,如:衛協師曹不興,顧愷之師衛協,陸探微師顧愷之。此時繪畫教育的功能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可喜的是這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繪畫的欣賞功能,認為山水畫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快,是其他文學藝術作品無法比擬的。
佛教繪畫在南北朝的繁榮,促成了大規模、多門類的工匠美術集群活動。建筑、繪畫、雕塑這三種重要的美術門類,在諸如云岡石窟寺、龍門石窟寺這種用工浩大、延續幾十年的美術營造工程中,既發展和擴充了師法及傳承形式,培養了大批能工巧匠,也使各門類美術工匠在規模化的合作過程中,有了新的組織要求,為隋唐以后美術工匠行會制度,以及相應教育形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三、隋唐時期的繪畫教育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繪畫教育也有了重大發展。宮廷繪畫日益興盛,唐明皇創置了我國最早的翰林院,并廣招藝術人才奉于宮廷,授予官職,同時也集中了一些畫家,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宮廷繪畫力量,雖無畫院之名已具畫院之實,奠定了畫院的基礎。此時的繪畫技能技巧的傳授仍是靠師承關系,但因繪畫分科的細化,出現了大量專長一科的畫家,并提出了繪畫應向自然學習,積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的觀點。這一主張的提出為師徒、父子師承的美術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隋唐是繼魏晉南北朝之后的又一重要時期。當時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非常重視同其他國家的交流,文化藝術獲得高度發展。名家輩出的隋唐畫壇,先后涌現出如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韓幹、張萱、周昉等令后人仰慕的巨匠。總體而言,此時期的人物畫繼承了漢魏傳統,重視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隨著佛教的繼續盛行,大規模的圖壁造寺活動促進了民間畫工美術教育的發展,形成了一分本為主要媒介,以合作畫壁為主要手段的師徒傳帶教育形式。同時,行業競爭促使行會出現,從而形成民間畫工塑工初步的行會教育機制。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關注到了美術欣賞的意義,打破了單純追求美術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開辟了美術的欣賞功能;在繪畫教育中提出了“師法自然”的藝術主張,使師承學習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為這種繪畫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自然”成為了“師”外之“師”,為關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機。
隋唐繪畫中,人物畫仍然是最主要的門類,同時,山水畫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其余如鞍馬、臺榭、舟車、禽鳥、花木等,分科而治,窮盡專精,擴大了繪畫的門類分別,古高雋逸的六朝風流,一變而為精妙工麗的華富唐妝。姚最《續畫品》評湘東殿下云:“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非復景行所能希涉。”這一“心師造化”的概念,在唐代分科而治的繪畫進程中,被歸納為“外師造化”的繪畫教育觀念。
在民間畫工階層里,由于文化素質和繪畫活動性質的不同,形成了以粉本為媒介的畫工美術教育形式,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吳道子是重要人物。
四、五代至兩宋時期的繪畫教育
五代時期,繪畫繼續向前發展,蜀地繪畫空前興盛,后主孟昶創立了翰林圖畫院,我國歷史上的畫院正式誕生了。畫院除為皇帝繪制各種圖畫外,還承擔皇家藏畫的鑒定和整理及繪畫生徒培養的任務。美術教育的形式主要采用臨摹的方法,選擇優秀的臨本進行臨摹,教師教學也是選擇好的臨本或自行繪制臨本供學生學習。具說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就是專為其子習畫所繪。
自北宋開始,宮廷畫院承擔了美術創作與人才培養的兩種功能。宋微宗崇寧三年設立畫學,這是中國歷史第一個皇家美術學院。其錄用考試的標準發展了“師法自然”的藝術主張,既要求狀物繪形的嚴格寫實技巧,又強調立意構思,多摘取詩句為題目。畫學的學科分為專業課和共同課,專業課有:道釋、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六門;共同課有:“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可見,此時期不僅關注繪畫的技能技巧,也關注繪畫理論,更關注畫家自身的文化修養。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畫家,恢復翰林圖畫院,又一次掀起了宮廷繪畫的高潮。
五、元代至清末的繪畫教育
元代的繪畫教育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但程朱理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的思想。繪畫創作與繪畫教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元代的政治與文化的高壓統治,繪畫創作的內容多從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轉向了描寫自然美的山水畫、花鳥畫。取消了宮廷翰林圖畫院的制度,在工部、將作、大都的官署中設置了梵像提舉司、織佛像提舉司、畫油具、畫局等機構,這些機構本身除了進行繪畫創作外,仍有教育的功能。元代失意的文人畫家成為繪畫創作與繪畫教育的強大力量,涌現出大量的知名畫家。他們拋棄了統治者所追求的“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而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和“寫胸中逸氣”,強調了美術的欣賞功能、娛樂功能、宣泄功能,繪畫朝著強調自我表現、寫主觀感受的方向發展。
明朝恢復了漢族傳統的文化典章制度,在錦衣衛中隸設各種宮廷美術創作機構,發揮畫院為滿足統治者進行美術創作的功能,但其美術教育功能被大大削減。明萬歷年間,歐洲宗教組織帶來了大量的西洋圣像,這些繪畫品對中國人物畫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人物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期。
清沿用明代體制,但設立了專門機構——畫院,并對宮廷繪畫設有專門的場所。繪畫為統治者服務的思想教育與道德教育功能成為宮廷繪畫創作的出發點,涌現了大量描繪帝王、后妃、宮廷生活等的為帝王歌功頌德的繪畫作品。外國傳教士加入宮廷畫家的隊伍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變化,他們擅長以西洋油畫或中西結合的形式表現宮廷生活,彼得統治者賞識。這些西洋傳教士在宮中授徒,開創了西洋美術教育的先河。這也深深影響著中國畫家的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
明清時期還有一支龐大的畫工隊伍,以繪畫為終身職業的繪畫工人,也稱丹青師傅。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沒有文化。但他們在工場或作坊中做學徒,在實踐中學習,成為宮廷畫工或民間畫工。他們也為美術發展和美術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總之,元、明、清時期,雖沒有畫院,但都有宮廷畫家。繪畫服務政治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依舊。元失意文人成為宮廷之外的重要美術創作力量,開辟了繪畫重自我表現、強調主觀感受的新方向。西洋畫家的出現為繪畫創作和繪畫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明清版畫畫譜的出現為師徒、父子的師承繪畫教育形式、“師法自然”的繪畫教育形式外的自學形式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陳綬祥.中國繪畫斷代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 李永林.中國美術教育史綱[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4.
[3] 唐建.中國古代美術史[M].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