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東省是全國的經濟大省,同時也是消費大省。但消費的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速度并不相應。在社會保障不充裕的情況下,過高的儲蓄率造成消費力偏軟;職工工資增長的過于緩慢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城鄉差距削弱了占廣東常住人口三分之一的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要促進廣東省消費增長,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繼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鼓勵發展新興產業,努力改善居民收入,將幸福廣東省建設落到實處。
關鍵詞:廣東省;消費;探析
中圖分類號:F22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50-03
建設幸福廣東是一個具象的目標,這個目標的落腳點就是居民的幸福,而消費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參數。分析影響廣東消省費增長的主要因素和發展趨勢,有助于幸福廣東省建設順利開展。
一、影響廣東省消費增長的因素
(一)城鄉差距突出,農村居民消費傾向低抑制了消費增長
據廣東省統計局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率已從1980年的1.72:1擴大到2010年的3.03:1。從 “十一五”時期看, 2006—2010年五年間,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沒有繼續拉大,收入比在縮小。但實際上城鄉差距比仍然很大,在2010年,農村居民的收入仍比城市居民少了近2/3。明顯的收入差距,形成了城鄉居民消費傾向的較大差異。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0年廣東省常住人口10 430人,其中,城鎮人口占66.18%,鄉村人口占33.82%。盡管城鄉人口比例在不斷縮小,但廣東省農村的消費傾向依然是影響全省消費趨勢的重要因素。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指標主要有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1990年以來,廣東省農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89.41%下降到2008年的76.14%,下降13.27%。”[1] 由于廣東省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總體不高,導致農村居民消費傾向低和總體消費能力偏低。總體表現集中體現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比上。2010年,廣東省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 561.46億元,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 414.66億元的14.7%。2010年,農村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3.82%,近34%的人口僅消費全社會近14.7%的產品。同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為38.3%,其中,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僅為5.6%,農村居民消費對GDP貢獻比重遠遠低于城市居民。由于農民消費水平較低,而且收入增長速度低于城鎮居民,導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呈持續擴大的趨勢。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稅率偏高和居民高儲蓄率,導致消費能力不足
個稅稅率起征點是近年熱門話題。從全國來看,“2010年,人均收入僅增長11.3%,工資增長也不過17.9%,但個稅收入卻增長高達22.5%,分別高出11.2和4.6個百分點。”[2] 如果從理論上計算,我國的個稅稅率并不高,但由于實際征收的對象主要是工薪階層,結果直接影響這個階層的消費能力。有經濟學家 [3] 認為,是政府的稅收政策推高了CPI,從而導致居民消費能力不足。“政府財政政策推高CPI的基本作用鏈條是:政府工薪稅、增值稅等生產企業種種稅收的增加→企業成本增加→產品批發價格上升→政府各種運輸業和商業的營業稅、消費稅的快速增加→CPI上升。”其理由是,“單從2010年全國7.32萬億稅收收入構成看……全部與消費相關的間接稅收就達到3.77萬億元,已占全年稅收的51.6%了。”[4] 廣東省多年居全國稅收規模首位。由于國家個稅稅率沒有體現區域特點,高稅收、低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東省的居民的消費能力。
廣東省居民儲蓄率偏高,也是導致消費力偏軟的原因之一。2010年末,全省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中資機構)36 21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6%;2005—2010年,全省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逐年增長,由19 051億元增加到36 219億元,凈增加17 16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10年,廣東省為7 91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5%;2005—2010年,由7 916億元增加到17 451億元,凈增加9 535億元 [5] 。從兩者的增幅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大于儲蓄存款額,但從變化的絕對值看儲蓄存款額遠大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而且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對社會集團消費品零售額占有較大比重,實際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是逐年減少的 [6]。所以 盡管廣東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逐年增加,但對居民的消費品零售額并不一定同步增加。
(三)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使消費欲望偏低
居民消費欲望的變化與國家社會保障支出的變化緊密相關。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福利支出增長較快,則該國或該地區居民的消費欲望較高,消費增長較快,反之則較慢。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之間有正向關系。因此,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率,是廣東省提高消費增長的重要基礎條件。
廣東省要實現“幸福廣東”,必須建立全面覆蓋的城鄉一體化公共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保險負擔和待遇差距。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主要依靠家庭保障,居民儲蓄的主體意識是預防性儲蓄。以居民儲蓄彌補社會保障的不足,使居民儲蓄成為了我國相對剛性的保障性行為。家庭儲蓄率不斷提高是家庭預防性保障需求上升的必然結果。盡管廣東省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保障制度,但這種保障制度目前還難以對全社會各階層起到有效保障作用,特別是對需要社會救濟的中下階層,社會保障力度明顯不足。《2010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廣東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 215.2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8.4%;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有5 043.2萬人,增長10.4%;全省有67個縣(市)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實際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有2 726.5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9%。但是,在這一系列增長的數字和百分比背后,也應看到,廣東省參保的惠及面和實際惠及力度存在較大差距,換句話說,現有的保險額度尚不能確實保障受惠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在物價增長較快的通脹時期。因此,由于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廣東省居民的消費欲望。
(四)公共消費品比較匱乏造成消費力偏低
公共消費品是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消費品的需求多寡,與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消費水平相關聯。現階段廣東省公共消費的需求,主要集中體現在城鎮。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公共消品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2009年,廣東城省市化率為63.4%,已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同年,廣東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6 000美元,達到5 966美元;而消費率僅為48.7%,遠低于同等人均收入國家的消費水平。如此低的消費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共消費品的有效供給與城市化發展不相適應。”[7] 公共消費品匱乏成為廣東省消費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公共消費品的匱乏與公共產品的功能被削弱亦相關聯。在市場經濟不完善的狀態下,公共消費品的福利性會被減弱,甚至是損害公眾利益。公共消費品匱乏、職能被削弱、供給落后于需求、價格與服務質量不對等,容易造成社會不公,引發社會不滿情緒。相較于城市的公共消費品需求現狀,廣東省農村的公共消費品則極度匱乏。無論是公共交通還是醫療衛生教育,都無法與城市相提并論。所以,當前廣東省公共消費品的數量缺乏、品質良莠不齊,無法滿足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成為影響居民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五)片面政績觀及其政策限制消費水平的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其根本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現狀,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但是這一重大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戰略轉移,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偏離了方向,變成了一些地方片面強調追求GDP增長的政績工程,形成了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反映在分配上,是經濟總量的高速增長,而人民群眾的生活沒有發生同步的改變。廣東省經濟發展是全國的領頭羊,但職工的工資水平不僅不是處在全國的前列,而且是連續數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廣東省民盟的一份提案稱,廣東經濟總量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首位,然而,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職工工資絕對額水平排在第6位;2000—2009年,廣東省已連續9年工資漲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 改革開放的成果,并沒有使城鄉居民充分享受,片面的政績觀及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增長。消費與居民收入直接相關。發展經濟與人民幸福是一個不能割裂的統一整體。片面政績觀為政績而發展,為數字而發展,結果是造成經濟總量上去了,而人民群眾生活卻得不到實實在在的提高。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決定性因素。人民生活沒有提高,消費水平也不會有長足的增長。
二、廣東省消費增長的趨勢
(一)金融危機對廣東省消費增長影響
廣東省產業發展模式,在珠三角的一些城市里,相當長的時間里并沒有出現根本的變化,大量的出口企業優勢仍停留在利用低工資、低成本上。以低工資構筑的消費模式,盡管客觀上增加了廣東省的消費增長,但這主要得益于流動人口的增長,當出現由于工資的低廉造成企業、人員向外省遷徙的情況下,消費增長會出現回落。在金融危機后期,工資增長困擾著廣東省企業的發展,招工難,每每在春節之后都是企業的痛。產業發展模式如果沒有雁行形態 [9] 變化,就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也不可能有實際意義上的工資增長,更不可能是長久、穩固的消費增長。
2008年金融危機盡管沒有引起廣東省消費增長的劇烈振動,但在投資、出口和消費三者關系上,無疑觸動了神經末梢。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主要靠投資和出口,這是由廣東省所處的經濟地理環境所決定的。大量的出口使廣東的經濟快速地發展。但是這種模式畢竟只是“世界工廠”,短期內賺取的是廉價的地租、人工和政策的優惠,且為將來的經濟危機埋下了大量伏筆。金融危機爆發后,廣東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消費的作用被重視 [10],所以說,金融危機對廣東省消費增長的影響,不僅是量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質的促動。
(二)通貨膨脹對消費增長的影響
通常認為,當CPI大于3%的增幅時是通貨膨脹;而當CPI大于5%的增幅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2011年預期的通貨膨脹已經顯現,廣東省CPI已處于較高的水平。通脹對消費品生產企業的影響在于各種原材料、勞動力等提價,造成生產成本增加。在成本壓力下,缺乏資金鏈條的中小企業無法承重,會出現停產、倒閉。2011年,在珠三角,“在生產成本快速上漲和市場萎縮的雙重擠壓下,中小型加工制造企業的冬天已不期而至,大批服裝和鞋類工廠處于半停狀態,少數企業開始倒閉。由于美國經濟顯示出滯脹跡象,市場萎縮,連累我國外貿出口服裝生產業和鞋業均受到沖擊。”[11] 通貨膨脹已經明顯地給廣東省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加工出口為主的企業帶來沉重的負擔。為使資金盡快回籠,續2008年金融危機廣州上下九步行街出現了“一元服裝”售買之后,2011年再現“一元服裝”[12]。有資料認為,通脹能使企業的利潤往往比通脹前有所增加,但前提必須是這些企業有資金保障鏈條。在通脹下,生產者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使消費者的生活成本增加、單位購買力下降,從而影響消費增長。理論上,通貨膨脹發生到嚴重時期,為防止貨幣貶值,居民和企業會將貨幣迅速拋出,以購買實物和服務,使消費出現增長。就2011年通脹發展狀況看,通脹并沒有發展到非常嚴重時期,廣東省居民的傳統消費習慣以及中小企業面臨的資金短缺,在短期內都不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消費增長。
(三)擴大內需戰略對廣東省消費增長的影響
擴大內需戰略,從消費的角度而言,主要成功之處在于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通過消費刺激政策效果顯著,特別是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等政策實施,有效地推動了消費增長。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對于化解金融危機,促進消費在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負面影響,主要的表現在對房地業急劇膨脹的推波助瀾,另外就是產生了預期的通貨膨脹。當然,房地產的高企,有其特定的內涵,其中與當地政府的發展極其相關,涉及現行的財政政策、稅收制度等等。房價的根源在于政府,4萬億的救市無非是推房地產火了一把。金融危機發生后,按照常規的解釋,“……任何一場經濟危機后西方國家的救市政策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的事實時,其理論邏輯一般是,巨額政府財政赤字,會導致央行貨幣超發,然后傳到消費品物價上,表現為CPI上漲。”[13] CPI上漲,短期內對廣東的消費增長有一定阻滯;但隨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輕微上漲對于廣東省長久的消費增長有著積極的影響。
(四)新興產業對消費增長的影響及發展趨勢
從發展的角度,新興產業總是會引領消費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度邁進。例如,新型高端電子信息產品、節能環保產品的生產促進了消費的高增長已成為共識;高鐵、城際軌道、BRT作為新型交通工具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新興產業推進了消費資料生產中的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互聯網電視、3D電視、高能效空調、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新型、快捷、安全逐漸成為消費者新的追求。
2010年,面對后金融危機,廣東省消費仍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17%以上。除了傳統消費熱點,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興消費增長迅速,其中,手機增長59.6%,郵政業務增長25.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5.1%[14] 。2011年,新興消費資料產業在技術方向上的不斷突破將迎來新一輪產業發展機會。網絡經濟,尤其是3G時代,基于個人移動通信終端的網絡經濟蘊藏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市場潛力巨大,最顯著的發展趨勢是,各類電子設備借助互聯網移動通信的力量,逐漸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高速增長。在未來的兩年內,手機互聯網用戶將會超過PC互聯網用戶。新興產業帶來的新產品的大量涌現,將會是促進居民消費增長的可持續動力。
(五)“幸福廣東”建設對消費增長的影響及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很多實惠。廣東省的經濟總量連續22年在全國第一,但是,相較于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廣東的民生社會事業發展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比較突出,城鄉差距比較大,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衛生、教育等領域問題還比較多,建設幸福廣東的任務還比較艱巨……”[15] 盡管幸福是抽象的概念,其內涵既涵蓋物質資料生活,也涵蓋精神文化生活,但建設幸福廣東省卻是具象的實踐。它是通過民生的改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多樣化,讓人民群眾真實地感受物質文化消費和享受社會政治公平。建設“幸福廣東”的過程是促進居民消費增長的實踐。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是廣東“十二五”時期的核心任務。“建設幸福廣東”的核心動力是“加快轉型升級”,要明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人民群眾得到幸福。偏離了民生這個目標,經濟的增長缺乏長久的支撐。在建設“幸福廣東”的實踐中,2011年,“廣東對省級機關及由省財政撥款事業單位的日常公用經費、一般行政事業性項目經費、省級部門(單位)掌握的工作經費和專項經費等,一律按年度預算壓減2%,用于扶貧開發、促進就業、救災減災等民生實事。經測算,按照2%的壓減幅度,2011年共可壓減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行政經費約2億元。” [16] 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行政經費的減少,短期內會相對抑制政府消費支出,而居民消費支出則不會有明顯增加;但長期而言,縮減政府開支,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將會從根本上促進消費增長。
參考文獻:
[1] 余建斌,江惠生,羅俊波.從廣東農民消費審視農村宏觀政策[J].學術研究,2009,(12).
[2] 張貴峰.個稅畸形增長的雙重不公.大洋網,2011年2月3 日,轉引自廣州日報.
[3] 艾可.CPI上漲的幕后推手是稅收?[N].青年參考,2011-05-26(B04).
[4] 數據來源:《2010年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廣東統計信息網,2011年3月1日.
[5] “根據國家統計局《城鄉居民購買力》課題組2001年11月14日撰寫的研究報告,2000年我國對居民的零售占當年社會消費
品零售總額的68. 9%.而根據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的歷史資料,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這一比例平均為87%.”
國家統計局:《哪些因素影響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新華網,2002年7月15日.
[6] 王強東,曾鳴,劉冬平.2010年廣東居民消費形式分析和預測報告[M]//廣東科學發展報告2010,廣東經濟出版社,2011:290.
[7] 最高的“最低工資標準”還不夠高[N].信息時報,2011-01-21(A27).
[8] 日本經濟學家赤松1960年提出的后進國家產業趕超先進國家產業時的產業結構變化形態.
[9] 在廣東省“十二五”前期研究課題中,廣東省發改委專門設有《“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擴大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研究》.
[10] 浙江廣東等地企業扎堆倒閉 媒體稱環境比08年差[EB/OL].金羊網,2011年5月27日,轉引自中華工商時報.
[11] 方利平.廣東服裝廠大面積“半停工” 街上再現1元衣服[EB/OL].中國新聞網,2011年5月21日.
[12] 艾可.CPI上漲的幕后推手是稅收?[N].青年參考,2011-05-26(B04).
[13] 廣東省統計局綜合處.2010年廣東經濟增長12.2%[EB/OL].廣東統計信息網,2011年1月24日.
[14] 汪洋撰文再論“幸福廣東”:不能搞成片面政績工程[EB/OL].新華網,2011年3月18日.轉引自南方日報.
[15] 王凱蕾.廣東省:壓減省級行政經費支出用于民生實事投入[EB/OL].人民網天津視窗,2011年5月27日.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