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政治穩定研究一般只區分穩定與不穩定兩極狀態,缺乏對作為動態平衡過程的中間環節的政治亞穩定的研究。政治亞穩定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根源于政治參與危機,其解決途徑在于保持政治系統在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協調發展中的平穩運行。
關鍵詞:政治亞穩定;政治系統;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
中圖分類號:D41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201-02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穩定是硬任務;沒有穩定,什么事情也辦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币S持穩定的局面,首先要加強對穩定的認識。傳統的政治穩定研究一般將政治系統的運行區分為政治穩定和政治不穩定兩種狀態,因此,對現實政治狀況的描述不是安定就是動亂的兩極概括。顯然,這種二分法的弊端主要在于不能夠對作為動態平衡的政治穩定作一個過程性的描繪。所以,有必要引入政治亞穩定的概念,作為穩定與不穩定之間轉換的中間環節,以利于更好地認識政治系統的運行。
一、政治亞穩定的實質:政治穩定動態平衡的中間環節
所謂的政治穩定,亨廷頓認為,它表示的是政治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呈現的秩序性和持續性[1]。政治穩定是一個動態平衡的概念,所謂的“穩定性不一定意味著政治體系的所有成分都不發生變化。它指的是相對的持續性和政治體系的一些比較基本和主要成分,如基本的政治價值、文化和政治的基本組織(或制憲)結構,不發生變化?!盵1]我們可以從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相互關系中來理解政治穩定的動態平衡。如果說政治制度化提供了穩定的平衡機制,那么不斷擴大的政治參與則會打破這種穩定與平衡。因為,當政治制度足以容納民眾的參與要求和行動,并加以制度化的時候,政治局面就可以保持穩定;否則,當政治制度無力回應民眾的參與要求和行動,或者其變革速度跟不上政治參與的變化,那么,政治亞穩定或不穩定就會出現。政治亞穩定表示的是政治制度雖然不適應政治參與的變化,但尚有容納的空間或變化的可能,這是量變的過程;而政治不穩定則表明政治制度與政治參與的矛盾到了尖銳而不可調和的地步,這已經產生了質變。我們可以用 圖1加以描述。
在二維坐標圖1中,縱坐標表示政治制度化的變化,橫坐標表示政治參與的變化;45度直線A表示政治制度化對政治參與作出及時有效的回應,二者變化速率相當,從而實現了政治穩定;直線A之上的曲線B表示政治制度化的變革快于政治參與的變革,這表明政治發展處于僵化和停滯的狀態;直線A之下的曲線C表示政治參與的變化快于政治制度化的變革,這表明政治系統運行處于亞穩定或不穩定的狀態。其中,直紋區域表示政治亞穩定,網紋區域表示政治不穩定,二者的區別在于:政治亞穩定區域中的任何一點都比同坐標參照系中政治不穩定的一點更接近于實現政治穩定的平衡直線A。
我們也可以從現實政治層面的考察中來探討何謂政治亞穩定。亨廷頓認為,人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判斷政治穩定與否:一是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存在的時間;二是暴力事件如群眾示威、暗殺等爆發的頻率和規模[1]。按照這樣的觀點來考察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會發現,一方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政權穩固,中央政府具有廣泛權威,全國政治局勢大致平穩;但是另一方面,在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游行示威和群體抗爭等事件層出不窮,甚至趨于激烈,形成對抗性局面。顯然,簡單的政治穩定或政治不穩定的判斷都不足以完整地描述這些國家的現實政治圖景。這種既非完全的政治穩定,又不是動蕩不安的態勢,我們可以用“政治亞穩定”加以形容。所謂的政治亞穩定,是政治穩定動態平衡的中間環節,是一種處于政治穩定和不穩定之間的過度狀態;指的是在一定時期,由于政治系統的部分功能缺陷而出現的系統運行處于局部失衡的狀態。政治亞穩定表現為,一是政治體系的部分機制缺失或功能不全,導致政治系統局部運行的失衡;二是政治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下降,無法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或政治危機。
二、政治亞穩定的根源:參與危機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知,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矛盾運動構成了政治系統運行從穩定、亞穩定到不穩定的動態過程。一般而言,政治參與總是主動和超前的,而政治制度的變革相對而言總是被動和滯后的,于是,當不斷擴大的政治參與作用于變革相對緩慢的政治制度之上,二者出現一定的發展差距時,就形成了參與危機。所謂的參與危機,指的是民眾參與速度、范圍和規模的迅速擴張施加于政治體系的壓力巨大以至無法被體系有效吸收,從而導致政治結構與功能的紊亂、政治生活節律的失常,最嚴重的后果甚至引起政治體制的解體[2]。參與危機的實質是民眾對政治的參與要求與國家可用之于滿足要求的制度資源之間的緊張。這是因為,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發展普遍增強了人們對生活的預期,但由于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或者遭遇一定的經濟困難,從而導致人們的期望無法得到滿足,于是民眾紛紛轉向政治領域,希望通過自身的參與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幸的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由于國家政治制度化程度很低,對政府提出的要求很難或不可能通過合法渠道予以表達,也很難在政治體系內部得到減緩與聚合。因此,政治參與的急劇增長會引起政治不安定?!盵3]在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參與危機有兩種表現形態:一是極端方式,如流血沖突、軍事政變、國內戰爭等,這導致了我們所說的政治不穩定;二是常規方式,即罷工、抗議、游行示威,乃至騷亂等,這會引起政治亞穩定。
三、政治亞穩定的解決:適度控制政治參與和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
從實現政治系統平穩運行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解決政治亞穩定,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適度控制政治參與,二是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從而使得政治系統能夠在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的協調發展中保持平穩,實現政治上的穩定。
(一) 適度控制政治參與,必須鞏固和加強執政黨的領導
亨廷頓指出,“為了減少由于政治意識和政治參與擴大而造成的政治不安定的可能性,在現代化過程的初期就需要建立現代政治制度,即政黨?!盵3]因此,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重要的是鞏固而不是放棄、加強而不是削弱執政黨的領導地位。因為“一個強大的政黨體系可以為吸收新的集團進入體系提供制度化的組織和程序”,“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身運作擴大政治參與,控制或轉移動亂以及革命性政治活動;另一方面在于可以緩和并疏導新近被動員的集團參與政治活動,使之不破壞現行政治系統。”[3] 前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20世紀80年代末轉向政治領域,提出民主化、公開化、透明化的口號,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多黨制,不但引起了政治局勢的動蕩,最終還導致了蘇聯的解體,這樣的教訓無疑是深刻的。
(二)適度控制政治參與,必須引導公民有序地參與政治
在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面對公民無序地參與政治所表現出來的破壞性和危害性,發展中國家之間往往會形成兩種截然相反的處理態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防范和控制公民的政治參與,以保持政治秩序的安穩;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疏導和規范公民的政治參與,以保持政治系統運作的動態平衡。顯然,前一種處理是“堵”的方式,視公民的政治參與為洪水猛獸;后一種處理是“疏”的辦法,看到了公民政治參與的必然性。事實上,現代化的發展促進了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這必然導致不同公民主體之間為實現自身的利益而對政府的決策和行動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公民的政治參與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于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是否能夠適度地控制公民的政治參與,這里所說的“度”,就是要使公民的政治參與“有序”。一是參與的制度化,政府應該不斷創新制度形式,引導民眾在既有的政治系統內實現參與,避免制度外行為的出現;二是參與的秩序化,政府應該與民眾共同制定和形成一定的規范與規則,并引導民眾按照一定的程序表達利益訴求,避免破壞性和危害性行為的出現;三是參與的理性化,政府應該加強對公民的法律法規和道德素質的教育與宣傳,引導民眾在和平與合法的范圍內參與政治,避免情緒化與極端化行為的出現。
(三)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必須完善政治系統的決策機制
政府的決策水平直接關系到普通大眾的切身利益,但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決策水平較低,經常是出臺一個政策侵害了一部分群體的利益,得罪了一批人。為此,發展中國家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決策機制,切實提高科學決策水平。一個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首先應具備前瞻性,政府應該根據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制定合乎發展潮流的戰略和政策;其次應具備人民性,政府制定的一切政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和最直接的利益;第三應具備自主性,政府的決策應該是從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是為某些利益集團或國際勢力所影響或挾持;第四應具備適應性,政府的決策應該根據現實狀況的變化發展而不斷作出補充和調整。
(四)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必須強化政治系統的整合機制
西里爾·E·布萊爾指出,“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理解,現代化的正常進程是先有社會的分化,然后通過整合來補償由于分化而造成秩序的脫節和混亂,逐步形成良性的循環,使社會獲得現代化的能力?!盵4]利益分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現象,但是,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又往往容易引致政治上的亞穩定或不穩定。因此,政治系統能否協調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要求,解決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也是政治制度化得以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套公正合理的利益整合機制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子機制:一是合理的利益表達機制,使社會上不同的利益主體能夠通過有效的渠道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二是均衡的利益分配機制,使社會上不同的群體都能夠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健全的利益補償機制,使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得到切實的利益保障。
(五)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必須改革政治系統的管治機制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從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奴役中實現解放和獨立的,因此在建國之后,一方面是沿襲了舊的管治模式;另一方面又根據現實的發展狀況,不斷調整和充實管治系統。在這樣一個新舊體制的轉換過程中,決定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管治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改革政府的管理機制,提升管理的水平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發展中國家改革政府的管理機制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要建設一個有限型政府,政府應該要注重制定規則和加強監管,擺脫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管理模式,樹立政府與社會共治的觀念;二是要建設一個服務型政府,政府應該要保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并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同時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并加強對社會的管理;三是要建設一個法治型政府,政府應該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來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四是要建設一個責任型政府,政府要在管理的過程中承擔法定的職責和義務,其失職行為應該進行法定的懲處。
(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必須健全政治系統的應變機制
按照政治功能主義的解釋,暴亂是對無效政府的回應。因此,政治系統如果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危機事件,則能夠保持政治上的穩定,否則,就會引起政治的亞穩定或不穩定。因此,建設一個健全的危機應急和處理機制對保持政治局勢的穩定十分重要。一個健全的危機應急和處理機制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完整的信息反饋機制,政治系統應該能夠及時有效地掌握社會發展的動態信息,保證信息傳遞渠道的暢通,具備反應靈敏、運轉迅速的信息搜集和傳播的功能;二是完善的預警決策機制,政治系統應該能夠對搜集和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過濾和分析,對危機事件和安全問題作出合理的預警及判斷,并迅速提出可行的預防及應對方案;三是完備的應急管理機制,政治系統應該能夠在突發危機面前做到統一指揮、考慮周全、妥當部署、有效應對,切實維護公共秩序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塞繆爾·亨廷頓,喬治·多明格斯.政治發展[M]//格林斯坦、波爾斯.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 俞可平.政治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4] 西里爾·E·布萊爾.比較現代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