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分析區域經濟差異含義的基礎上,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對主要的區域經濟差異理論進行綜述并簡要評析,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平衡增長理論;不平衡增長理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117-03
區域經濟差異普遍存在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之中,適度的差異可以促進局部地區經濟先發展起來,進而通過“擴散效應”實現整體經濟均衡發展;過大的經濟差異則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因此,區域經濟差異一直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對主要的區域經濟差異理論做一研究并進行簡要述評,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一、區域經濟差異的含義
關于區域經濟差異的概念,眾多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進行了界定,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側重于從經濟發展的總體去考察相關區域之間經濟上的差異,認為區域經濟差異是各區域之間經濟增長總量和(或)增長速度方面的差異;另一類側重于考察區域之間各方面存在的差異,認為區域經濟差異應包括各區域之間的在經濟增長總量、增長速度、經濟結構乃至經濟發展條件方面所存在的差異。由于不同的區域在面積、人口等方面相差很大,因此,在分析不同區域的經濟差異時,從人均的角度考察更為客觀,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1],區域經濟差異是指一定時期特定區域之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非均等現象。
二、主要的區域經濟差異理論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共同的區域經濟特征,即國民經濟增長在空間上的兩極分化,少數地區持續的經濟高速發展,同時多數地區持續的經濟停滯、落后。這種空間上的兩極分化直接表現為人口、社會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過度集中以及地區間收入水平差異的擴大化,對此,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理論與假說,本文主要對研究區域經濟差異問題相關的區域平衡和非平衡增長理論進行歸納與綜合性評論。
(一)區域平衡增長理論
平衡增長是指在各產業方面、區域間或區域內保持基本同步與平衡發展,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對“薩伊定律”的重新解釋。穆勒的理論觀點是生產的每次增加都會創造出自己的需求。同理,為了使增加生產能力的結構適應增加需求的結構,首先必須在各種經濟部門中按同一比例進行投資,使各部門同時平衡地增長,以達到供給與需求的一致。平衡增長理論主要有如下三種代表性理論:
1.新古典區域平衡發展理論。新古典區域均衡發展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嚴格的古典經濟學假設條件下,其核心思想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勞動力與技術的自由流動將導致區域發展趨于均衡。在新古典區域均衡增長模型中,理論假設要素的自由無成本流動忽略了地理空間的影響。而現實表明,在存在市場空間二元經濟結構的情況下,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傾向于擴大區域差異。對正在進行經濟轉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一切交由市場的“自發調節”將導致社會動蕩。因此,新古典區域均衡發展理論雖然邏輯十分嚴密,然而其前提假設條件與現實相距甚遠,使得它在現實中的運用十分有限。
2.大推進理論。大推進理論最早由羅森斯坦·羅丹在1943年提出。該理論認為 [2],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工業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窮落后問題,為了克服工業化過程中資本形成不足的障礙,必須實行大推進戰略,即在各個工業部門同時進行全面的大量投資,使各種工業部門都發展起來,同時,為了避免一些工業發展過快、出現產品過剩,必須按同一投資率對各個工業部門進行投資。這樣,才能保證各工業部門之間發展協調,比例均衡,按同一增長速度向前發展,使產品生產與需求達到平衡,實現工業的大發展。大推進理論提出的發展模式雖然缺乏現實性,但在很多方面啟發了人們,并引發一場意義深遠的關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爭論。
3.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貧困惡性循環論是納克斯于1953年提出,他認為發展中國家貧窮是因為收入太低,導致資本供給來源的儲蓄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場容量小,投資引誘不足,從而造成惡性循環。要打破這一困境,必須全面大規模地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進行投資,使經濟增長率迅速達到一定程度,人均收入突破一定限度,從而才能徹底沖出低收入造成的貧困惡性循環陷阱[3]。與羅丹的觀點相比,納克斯主張根據各部門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來確定不同的投資比率,并不主張各部門都按同一比率發展。另外,比較重要的平衡增長理論還有納爾遜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和萊賓斯坦提出的“臨界最小努力理論”,這兩種理論的思想與納克斯的理論基本一致,在此不再闡述。
上述理論應用在區域經濟中就形成了區域均衡發展理論,主張在區域內均衡布局生產力,空間上均衡投資,各產業齊頭并進,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些理論使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平衡增長理論過分強調國內市場的形成和各部門的平衡增長,突出中央控制和政府干預,強調物質資本的重要性,輕視農業開發,執著于內向發展,這些經濟政策也會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如農業停滯、工業資本配置效率低下、政府管理體制僵化、腐敗現象從生等問題,使得平衡增長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區域非平衡增長理論
由于平衡增長理論不能有效地解釋現實中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平衡增長理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平衡增長理論主要是從現有資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長的不可操作性,強調應優先發展重點地區和重點部門以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包括以下七種理論:
1.循環累積因果理論。1944年,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美國的兩難處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后經卡爾多、迪克遜和瑟爾沃爾等人發展并具體化為模型。該理論指出,區域循環累積因果模型中的發展是通過“回流效應” 和“擴散效應”實現的,這兩種效應有可能相互抵消,抵消后達到的平衡并不是一種穩態均衡,力量作用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系統上向或下向的累積運動[4]。發達國家(區域)中地區擴散效應較強,而不發達國家(區域)二元結構突出,回流效應較強。因此,貧窮國家(區域)市場力量的作用會加劇區域經濟差異的擴大。這一理論對新古典主義市場調節實現經濟平衡發展的假說提出了挑戰。
2.增長極理論。增長極理論是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非均衡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 [5],經濟的增長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增長極是一種推進型單位,可能是工廠,或是同一部門內的一組工廠,或是有共同合約關系的工業綜合體,它自身的增長與創新將促使其他單位的增長。增長極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吸引力,不少國家依據這一理論來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安排投資布局和工業分布,建立區域經濟特區等。
3.不平衡發展理論。不平衡發展理論是以赫希曼為代表提出來的。該理論運用“引致投資最大化”原理和“聯系效應”理論,論述了如何實行不平衡增長。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該理論強調經濟部門或產業的不平衡發展,并強調關聯效應和資源優化配置效應。赫希曼認為 [6],發展中國家應集中有限的資源和資本,優先發展少數 “直接生產性活動”部門和關聯效應最大的產業。
4.中心—外圍理論。中心—外圍理論是美國區域規劃學家弗里德曼以中心地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思想為基礎,1966年在其專著《區域發展政策——委內瑞拉案例研究》中提出的 [7]。該理論將一個國家的區域系統看做是由中心和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而落后地區則是與中心保持著殖民關系、依賴的且缺乏經濟自主權的外圍區。這導致空間二元結構出現,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二元結構越來越明顯。但是,隨著市場的擴展、基礎設施的改善、區域貿易的加強和城市增長規模的壯大,將會出現空間經濟的一體化,從而中心與外圍將變得模糊,區域間差異將最終縮小。
5.梯度轉移理論。梯度轉移理論源于弗農提出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階段理論,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形成了梯度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 [6],區域經濟發展的快慢主要取決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及轉移,由科技進步引致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思想及新的生產管理與組織方法等,大都發源于高梯度地區,因此產業結構的更新趨向于高梯度地區發展和集中。隨著時間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多層次轉移,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該理論相類似的還有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雁行模式。
6.點軸開發理論。這一理論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松巴特提出的“生長軸”理論。理論核心是[8]: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選擇若干資源較好的具有開發潛力的重要交通干線經過的地帶作為發展軸予以重點開發,同時在各發展軸上確定重點發展的中心城鎮作為增長極,并確定增長極和發展軸的等級體系,首先集中力量重點開發較高級的中心城市和發展軸,隨著區域經濟實力的增強,開發重點逐步轉移擴散到級別較低的發展軸和中心城鎮。點軸理論可以看做是由增長極與生長軸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新的區域不平衡發展理論。
7.倒“U”型理論。倒“U”型理論是1965年威廉姆遜在《區域不平衡與國家發展過程》一文中提出的。在該理論提出之前,盡管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不平衡發展理論動搖了市場機制能自動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傳統觀念,并引發了關于經濟發展趨同或趨異的論戰,但論戰缺乏實證基礎,威廉姆遜的研究使討論向實證化方向邁出了有力的一步。他通過實證分析指出 [9],無論是截面分析還是時間序列分析,結果都表明發展階段與區域差異之間存在著倒“U”型關系,也就是說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式極化是國家經濟發展初期不可逾越的階段,但由此產生的區域經濟差異會隨著經濟發展的成熟而最終消失。
上述區域經濟非平衡增長理論,主要對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發展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論證,從不同的側面對區域經濟差異存在客觀性和長期性進行了解釋,大都傾向于認為無論經濟發展程度處在何種水平,進一步的增長總是要打破原有的平衡,但不能因此而斷定區際差異必然會不可逆轉地不斷擴大。它們片面地強調了累積性優勢的作用,忽視了空間距離、社會行為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意義。而且,這幾種不均衡發展理論都沒有論述非均衡發展的合理界限問題,也就是說,對一個社會而言,是否存在一個最優的非均衡發展“度”。顯然,這些理論均忽略了區域成長過程中,區域差異擴大可能會付出因社會矛盾激化所導致的經濟停滯的高昂代價。在區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是否非均衡發展都具有比均衡發展更高的效率,這是一個仍然在爭論的問題。
三、結束語
本文總結了傳統的區域經濟差異理論并進行了簡要述評,盡管這些理論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局限性,但各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或多或少受了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的指導與影響。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區域經濟差異的理論和方法,如現代企業區位選擇理論、區域收斂和發散理論、地區差異的構成與分解方法等 [10],使得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工具更加豐富和完善,有利于進一步把握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差異,深化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3.
[2] Paul N.Rosenstein-Roda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Economic Journal,1943:6-9.
[3] 郭熙保.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225-237.
[4] 安虎森.區域經濟學通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250-264.
[5] 葉依廣.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65-66.
[6] 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12-125.
[7] 魏后凱.西方區域經濟發展理論[J].開發研究,1990,(5):54-59.
[8] 陸大道.論區域的最佳結構與最佳發展——提出“點—軸系統”和“T”型結構以來的回顧與再分析[J].地理學報,2001,(2):127-135.
[9] 杰拉爾德·邁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展經濟學前沿未來展望[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9-29.
[10] 何雄浪.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23-28.
Study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crepancy Theory
LIU Chang-ping,LI Qian-b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On basis of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regional economy discrepancy,this paper summaries some important regional economy discrepancy theory and makes brief comments on them from the 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y,then it gives the reference for research.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discrepancy;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