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內與國際經濟環境的改變正使“加工貿易”這一中國第一大貿易方式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國家加工貿易產業政策的調整,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以及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等利空因素的擠壓,使得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迫在眉睫。然而重壓“倒逼”下的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必須關注中小企業的承受力,謹防產業的空洞化,才能避免經濟的下滑,順利地推進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關鍵詞:加工貿易;產業升級;企業承受力;產業空洞化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179-02
一、國內環境改變“倒逼”加工貿易產業升級
1.勞動力成本上升“倒逼”加工貿易升級。改革開放之初,為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和擴大就業,加工貿易從一開始發展就主要集中在服裝、紡織、鞋類、玩具、家電和機電零部件等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然而,自2004年出現全國性的民工荒以來,大量使用農民工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如制鞋、服裝、玩具)的工資大幅度上升。以珠三角為例,2006年,深圳、東莞的最低工資比2004年上升了33%~53%,絕對數額增加了200元~240元。這對依靠“廉價勞動力”取勝的加工貿易企業造成了很大沖擊。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更使勞動力使用成本進一步上升。2007年底,在新《勞動合同法》出臺之前,加工貿易企業聚集的珠三角地區迎來了一輪“關門”高峰,一批無法承受高勞動力成本的企業不得不選擇倒閉或搬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勞動力價格的進一步上升將是一個必然與持續的過程,更大的沖擊在隨后的一段日子將會陸續降臨。同時,由于這些加工貿易產品的低附加值特點,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提高產品的價格來轉嫁成本也是不現實的事情。因此,如果要繼續保持中國加工貿易大國的地位,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2.政策的調整“倒逼”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從2006年開始,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加工貿易新政策。包括下調和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對加工貿易商品的種類加以限制。被列入限制類和禁止類商品目錄的多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產品以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國家實施逐步收緊的加工貿易政策一方面是想通過限制加工貿易平抑逐年遞增的貿易順差,更深層次的目的是要促使中國加工貿易走出目前這種勞動密集型的低利潤、低競爭力的“貧困化”增長狀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升級。而這一系列政策的影響從各加工貿易大省的反映就可以看出來。2006年以來,南方諸省的經貿系統官員就開始頻繁往返北京,希望游說中央政府放緩調整步伐。在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額中占據較大比重的港商、臺商也方寸大亂。香港各大商會,民建聯、東莞外商投資企業協會不斷向中聯辦、港府駐粵經貿辦及內地相關部門陳情。盡管新政的沖擊及各方的游說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并表示將考慮所提出的合理建議。但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大方向不會改變,政策反映出的對于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產業的限制正是中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隨著資源、能源與環境危機的加劇,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調整政策還將更加嚴厲,那些不尋求轉型路徑,仍在產業鏈低端徘徊的加工貿易企業終將無法生存。
二、國際環境改變“倒逼”加工貿易產業升級
1.全球經濟下滑“倒逼”加工貿易產業升級。2008年,美國次貸風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滯后負面影響已經顯現。美國經濟從去年2.7%的增長速度下滑到2008年第一季度的0.9%,歐元區第一季度的增長速度同比下滑0.7個百分點;而亞洲板塊,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回落高達1.4個百分點。所有機構對世界經濟和各大經濟板塊的增長速度的預測都大幅度下調。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今年以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增速顯著下滑。與2007年同期相比,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增速下降最為明顯,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增速略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但大幅低于2006年同期水平。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的專家預測:“世界經濟將于2008年告別‘大緩和’的黃金階段,進入本輪世界經濟周期的下行區間,經濟的回落和通貨膨脹的抬頭將使全球滯脹的威脅加劇。中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惡化不是一個短期問題,而是一個中期問題?!币虼耍瑢Υ溯喖庸べQ易面臨的挑戰我們應該有一個充分的認識,那種過分依賴外資,依靠國外市場的貿易方式是無法持續和穩定發展的。及早行動應對危機,抓住機遇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加速升級才是明智之舉。
2.其他國家的競爭“倒逼”加工貿易產業升級。隨著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逐步加入加工貿易行列,中國的傳統加工貿易也遭遇了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工貿易的競爭威脅。由于這些國家處于更低的經濟發展階段,他們所選擇的加工貿易同樣是勞動密集型的,同時他們擁有更低的勞動力成本,隨著他們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其比較優勢越來越凸顯出來,對中國的加工貿易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例如越南和北朝鮮這兩個國家為了解決國內就業和經濟發展的問題,將加工貿易作為一種發展戰略。這兩個國家勞動力素質較高、工資水平低,又有鄰太平洋的地理優勢,并且它們的政府為了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頒布了一系列優惠的政策。這些國家已經成為中國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近來,我們已經看到了陸續有珠三角的加工貿易企業開始向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地區轉移。其他地區的競爭已使我們在加工貿易中的傳統比較優勢逐漸消失,要想保證加工貿易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三、“倒逼型”加工貿易產業升級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1.中小企業的承受力。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資金力量薄弱,自主研發能力差,所從事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它們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最大受害者、新貿易政策的擠壓對象和周邊國家的競爭對象。當多重壓力襲來時,應聲倒下的往往是這些中小企業。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企業倒閉風中,很大部分是中小加工貿易企業。資料顯示,今年1—5月,在廣東注銷的中小企業達35 00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半;東莞9 000多家港商中小企業,今年以來光是鞋廠已關了近千家。盡管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部分劣勢競爭者被淘汰出局是必然的結果,但大規模的、集中的企業倒閉或外遷,對所在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許多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以深圳為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加工貿易一直是深圳工業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近一年以來,短時期內連續的政策調整和企業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使深圳數千家加工貿易企業面臨倒閉或者外遷的命運,深圳貿工局官員在深圳市經濟轉型與企業擴張轉移研討會上透露,由于深圳外貿依存度高達330%,經濟具有高度外向型特征,深圳加工貿易企業下半年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進一步趨緊,深圳將迎來自199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局面。
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說,要他們放棄現有的技術和產品,在短期內迅速地提升技術和進行轉產,對它們來說是不現實的。為了盡可能平穩地實現產業升級,我們應該在充分考慮這些中小企業承受力的情況下,以可調控的政策避免轉型中的經濟衰退。當外部壓力過大時,適當放寬政策以緩解壓力,當外部壓力較小時,加大調控力度,助推企業升級。值得慶幸的是,在當前外部環境加劇惡化,廣大加工貿易企業岌岌可危的情況下,2008年的加工貿易“新政”轉變了思路,凡是屬于中小型、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及無污染的傳統產業,都將被排除在調控名單之外。這將使得很多中小企業將在產業升級的道路上再現活力。
2.產業空洞化。近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大量加工貿易企業的外遷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騰籠換鳥”,并認為這是將相對落后的產業轉移出去,承接更為先進的產業入駐,實現地區產業升級的一個良策。誠然,由于一個地區的生產資源是有限的,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通過轉移一部分落后產業,為更高層次的產業發展騰出空間是明智之舉。并且,在競爭中失利的企業選擇撤出該地區也是一種自救的方式。但是如果這種轉移不是在高級產業對低級產業的競爭和取代中實現的,而是迫于其他原因的結果我們就必須加以注意了。
由于相比產業轉移,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困難得多,因此,當企業迫于壓力,必須在“轉移與轉型”二者間選擇時,可能會“先轉移,后轉型”,甚至只轉移,不轉型。對中國的加工貿易企業來說,其中相當一部分不具備迅速升級的能力,當重壓來臨,他們中的一部分倒閉了,另一部分只有向更低成本的地區轉移。而與此同時,它們所處的地區中許多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發展新的支柱產業,對這些地區來說,原有加工貿易企業的轉移或倒閉將會是致命的打擊。雖然我們尚不能說目前中國東部沿海的企業外遷已造成產業空洞化了,但這種外遷造成的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增速的下滑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在官方網站公開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中國東部地區工業經濟運行、社會消費、進出口貿易、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都低于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出現了“西高東低”的現象,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速下降明顯,而這種增速下降主要是受外貿出口和投資增速下降的影響。
由于產業的轉型和升級絕非一日之事,當很多地區尚不具備引入好鳥的條件時就過快過急地騰籠,終將是鳥去籠空。因此在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中我們切不可操之過急,而應該夯實基礎,在引導產業轉移的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就地轉型,積極改善條件筑巢引鳳,避免產業空洞化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韓可衛.對中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工業技術經濟,2006,(1):35-37.
[2] 裴長洪.正確認識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J].國際貿易,2008,(4):4-7.
[3] 李旭鵬.從內因、外因探討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J].北方經貿,2003,(4):64-65.
[4] 鄭小梅,黃辭航.淺析中國加工貿易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8,(4):140-142.
[5] 郭建宏.中國加工貿易問題研究——發展、挑戰和結構升級[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6] Wu Zhongxin.On Deepening Reform of Processing Trade Regulations.ChinaWorld Economy,Number 1.2003.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