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學說史》是經濟學科的重要課程,由于是交叉學科教學中會面臨一些難題,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和探索,提出從教學內容、評價角度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來入手,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思辨能力,以期充分發揮該課程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經濟學說史》;教學方法;內容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281-02
《經濟學說史》是經濟學專業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主要講述西方經濟學說產生、發展和不斷演變的歷史過程。該課程可加強學生經濟學理論功底,提高思辨和研究能力。但由于主客觀原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筆者對長期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供同行參考共用。
一、教學中面臨的困難
1.內容龐大,理論性強,課時緊張。由于“經濟學說史”是屬于經濟學與歷史學交叉的課程,內容從古希臘一直到現代經濟學誕生,涉及到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派眾多,所以教學內容龐大,不但有經濟學各方面的內容,而且還要有時代背景,與政治、社會、文化、哲學、自然科學等各方面都有關聯,歷史跨度長、信息量大、理論性強。在規定的54個課時中比較完整的講解內容,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整體框架精心篩選,以一個清晰脈絡較完整的展現西方經濟學說發展過程。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和工作量,教師要在備課時搜集整理非常多的歷史背景資料。
2.學生對歷史類課程缺乏興趣,學習主動性不強會影響課堂教學。長期以來由于歷史教學方法問題,使得學生形成一種既定印象,認為歷史類課程必與枯燥、死記硬背、無用等名詞掛鉤。據網絡調查,喜歡歷史課程的學生不到8%,學生在未學之前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認為這種課程對現實和考研都無用,不如學習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同時所學內容復雜且煩瑣,加之大部分財經院校是文理兼收的,學生缺乏歷史基礎知識,而枯燥的講課方式使該課程缺乏吸引力。如何打消負面情緒,改變學生已有的看法,這就對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大挑戰。
3.內容相對枯燥且容易混淆,要求教學方法多樣。每個時期經濟學說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而不同時期經濟學說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所以在內容上就會有相同和不同之處,特別是對一些基本經濟概念的內涵和經濟規律是在不斷探索和糾錯中逐漸完善的,所以在教學中同樣的一個概念會有不同定義和解釋,學生會感覺枯燥且容易混淆,加之課程安排一般都是在下午,連上三節學生容易疲乏,影響教學效果。這就要求老師要想辦法克服這些困難,提高課堂的效率。
二、教學內容的斟酌和評價角度的選擇
1.教學內容的選擇。由于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如何篩選就是一個重要問題。由于該課程主要講經濟學說的演變,所以不同時期零星的和不系統的經濟思想只好略去。但在同一時期都有主流和支流經濟學說之分,理論和結論都有所不同。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主流經濟學說為主線的思路,略去了同時代支流學說以保證主線的清晰。把經濟學說的發展分成四個大階段,由重商主義開始一直講解到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誕生,就此西方現代經濟學的整體框架已構建清晰,之后的學說發展和學派之爭放到專業課“西方經濟學流派”中講解,這樣學生也會感覺到課程的連貫性。
2.關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說的內容如何處理。若干年前,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和一些既定觀念束縛,西方經濟學界一直不承認馬克思是經濟學家,認為他是政治家、哲學家或革命家等,所以他們出版的經濟思想史或學說史教材中沒有敘述馬克思的理論。近些年來特別是隨著全世界幾次大的經濟危機出現,西方一些經濟學家提出要重新審視馬克思理論,經濟學界也逐漸開始撇開政治因素客觀的來看待馬克思,近幾年翻譯出版的國外教材就可以看出端倪。所以在講西方經濟學說史中,如若沒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顯然是一個不完整和客觀的體系。因此在教學安排中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放在西方經濟學說演變的歷史長河中考察,更寬泛的去理解“西方經濟學說”內涵,才能讓學生更好體會經濟學說發展中多變性和復雜性,理解經濟學說的階級性特點,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3.經濟學家的評價角度。中國經濟學說史的教學一直延續前蘇聯體系,在對經濟學家評價時有個特點,凡是馬克思肯定的就多加贊揚,突出其對經濟學發展的貢獻,馬克思否定或不喜歡的評價時就輕描淡寫。這樣事先貼標簽的評價思路勢必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符合唯物的、歷史的、辯證的方法論。因此評價時應該與歷史結合客觀的看其貢獻和不足,而不是教條的引用馬克思的話,并且提出此問題讓學生思考。
三、教學方法的靈活和多樣性
內容的篩選只是教學的前提,如何在課堂上授課,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才是關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對內容進行梳理,增加對比性增強記憶性。如前所述,不同時期經濟學家對同一經濟問題會有不同的定義和理解,學生容易混淆內容。以對比方法講解可以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圍繞李嘉圖對工資、利息、地租的論述,與斯密分配論對比,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點并進行分析,說明原因并與現代經濟學聯系,讓學生認識到正確的理論是在不斷的思考和糾錯中得以發展的。正是歷代經濟學家的不斷努力才有了現代經濟學今天的成就。
2.把時代背景與學說產生緊密結合,增加對內容的理解。在國內出版的教材中,有關學說歷史背景介紹相對少教學中也易忽略。而國外教材對此敘述內容多且面廣。因為經濟學說的產生都是時代縮影和需要,所以把時代背景與經濟學家理論結合講解,有助于對理論體系的深入理解同時體會經濟學說的歷史性、階級性和政治性,理解所謂“純粹經濟學”的欺騙性。教學中我們經常講 “為什么學習西方經濟學”,但學生卻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難以體會到,甚至有很多人會被表面理論所迷惑,認為“全盤西化”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選擇。如果從經濟學說發展的歷史過程分析此問題,就可不辨而勝,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該課程重要性和實用性,改變固有的“歷史無用論”的想法,同時可以激發思考的主動性。
3.重視經濟學家生平介紹,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理論和勵志。每個經濟學家都有傳奇的人生經歷,而國內教材受前蘇聯模式影響,人物介紹大多簡單生硬,缺乏真實感和趣味性,特別是對經濟學家的評價主觀意識強缺乏說服力。而國外教材對此描述則豐富多彩,把經濟學家還原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介紹。所以在教學中我吸取了這點,閱讀經濟學家傳記,搜集相關趣事,以一個平等的視角去向學生介紹他們,讓學生感受到經濟學家的真實和親近,講解他們人生經歷對其經濟學說的影響。同時以小作業形式鼓勵學生課下閱讀喜歡的經濟學家傳記。這樣不但加深學生對經濟學說的理解,同時從其人生經歷中也可以得到啟示,一舉多得,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主動性也加深對理論的思辨。
4.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增加影視資料和圖片吸引學生。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改變歷史課程一本書一支筆的狀態,增加生動性和趣味性。我制作了教學課件添加圖片和一些影視資料,特別是經濟學家照片或畫像,使早已熟悉名字的經濟學家第一次以直觀形象躍然眼前,與之傳奇生平介紹結合,學生很感興趣,驅除了下午的睡意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遙遠時代背景隨著影視資料的播放瞬間就在眼前,陌生人物立刻變得親近和自然,就像講述我們身邊成功人士的言論,分析經濟現象背后的規律,時間和空間界限早已淡化,教學互融,我和學生一起在學習中感受著知識的力量和思考的快樂。
5.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寬教師和學生視野。網絡時代為信息的搜集帶來了最大便利,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學知識普及加快經濟學相關網站增多,我把這些網站和信息傳遞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去查找所需要資料。學生會逐漸形成習慣,上網時瀏覽經濟學相關網站,了解當今社會經濟熱點和最前沿經濟學信息。同時最重要的是改變了“學說史無用論”的認識,體會到不同時代經濟學說對社會現實作用,為專業學習和經濟理論的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6.采用多種方法增加學生參與程度,調動學習主動性。理論性和歷史類課程“一言堂”肯定是效果不好的,所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是關鍵。在講解中我盡量采取多種生動方法吸引學生跟著思考,還設計一些環節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如根據學生情況成立“興趣小組”不定期交流,布置與教學內容相關小課題讓學生查資料準備并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同時針對一些熱點經濟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提高參與性,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表達力,同時樹立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在參與中實踐能力、語言表達力和組織能力都得以提高,意想不到的是還吸引其他同學不斷加入,一些原本對歷史課程不感興趣同學也開始轉變了看法。
綜上所述,在近十年教學中,在任課教師努力和學生配合下,蘭州商學院的“經濟學說史”課程教學逐漸達到了良好教學效果,特別是我院為了加強經濟學基礎學科作用,于2011年成立了“經濟學院”這將成為促進“經濟學說史”課程教學的強大引擎,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歷史的鮮活生命和經濟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林祖華.經濟學說史課程教學改革亟待加強[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11).
[2] 劉沙茸.個性化教學實證分析與研究——以經濟學說史課程教學過程為例[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
[3] 智瑞芝,等.確立教改目標探索改革方向——以高校經濟學說史教學改革為例[J].教育探索,2011,(1).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