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規劃提出重點打造環首都經濟圈,為首都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對經濟圈形成的必然趨勢以及環首都經濟圈發展的重大意義的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增強城市互動、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和加強生態環境、旅游業發展建議,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環首都經濟圈;增長極;區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133-02
大多數國家都形成了首都經濟圈。從倫敦、巴黎、東京、首爾等城市的發展歷程看,都不是孤零零的城市,而是在其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城市圈和產業圈。目前,許多國家的首都經濟圈創造的生產總值都占國家的1/3以上,首都經濟圈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十二五”規劃將環首都經濟圈上升到國家戰略,更是體現了環首都經濟圈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經濟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經濟已快速增長三十余年,未來能否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發展的新空間、新動力在哪里,是全國上下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過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長主要是靠沿海地區的三大增長極帶動的。目前,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約束的增強,沿海三大增長極面臨著較大的結構調整壓力,增長動力已不如前些年強勁。從推動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需要出發,必須加快培育新的能夠起巨大帶動作用的經濟圈。環首都周邊還有不少資源富集、生態環境較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如果能為這些地區構筑更好的發展環境,那么,這些地區的發展潛力就能被挖掘出來,就能夠成為新的重要增長極,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
各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區域空間格局演變歷程表明,集聚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當今世界的發展展示了一個“集聚支配著經濟發展”的世界地圖。從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效率提高通常伴隨著經濟的集聚,經濟集聚是提高效率的途徑和手段。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生產要素、經濟活動和人口一般都向部分地區集聚。例如從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會的出現到歐洲以及亞洲產業經濟帶的形成,都體現了集聚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的顯著共性特征。經濟空間的集聚過程就是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就是增長極發展壯大的過程,也就是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形成的過程。換句話說,要素聚集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就是經濟圈形成的過程。
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經濟活動的聚集程度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強,且經濟在空間上的聚集程度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在發展初期,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聚呈現為加速的過程;當人均收入超過10 000美元之后,空間集聚步伐明顯減緩。
發達國家的經驗還揭示,只要人口聚集和經濟活動聚集相適應、相匹配,經濟聚集就不會有悖于區際公平的目標。
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正是須順應上述規律,發揮市場力量的主導作用和政府規劃的引導作用,促使經濟和人類活動聚集到適宜的空間上。
二、環首都經濟圈發展的重要意義
從宏觀角度來看,經濟圈是一個國家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并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發展大都市圈、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抓緊進行大都市圈的統一規劃和統籌發展,實現生產要素在更大空間內的優化配置,對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環首都經濟圈戰略的提出,將會更加全面、深度地整合北京周邊地區的經濟、產業、環境等資源,拉動周邊地域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圈的重要腹地,環首都經濟圈的打造對河北省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與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微觀角度來看,由于城市功能過度集中,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北京像許多國家的首都一樣,出現了人口膨脹、交通擁擠、資源緊張、房價高漲、發展空間受限、改善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等突出問題。通過打造環首都經濟圈,在首都周邊建設一些能夠承接首都部分功能的衛星城、產業園區和基地,可以拓展首都發展的空間。
作為直接受到北京影響和輻射的地區,面對北京的飛速發展,河北省應順應區域合作發展大潮流,樹立強烈的爭搶意識,順勢而動,率先出擊,利用好北京發展需要資源支持和腹地支撐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接軌北京,積極依托北京、服務北京,堅持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的思路,深化和加強與北京的合作特別是產業分工協作,著力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占領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制高點。通過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使河北省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目標。
三、加快首都經濟圈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協調機制,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一要建立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機制。區域之間項目建設,牽涉到規劃、土地、融資、環境等諸多方面,必須從國家、省級層面出發,緊緊圍繞宏觀目標、政策導向,建立和不斷完善重大項目的協商推進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區域合作,通過多地區互動、多部門協作的共同建設模式,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二要探索建立跨區域重點領域互通的規范機制。在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要積極突破傳統的行政區劃,著力探索一體化發展模式。如路橋收費站(點)撤并、公交互連互通、有線電視相互落地、醫保(社保)互認互用等,都需要建立跨區域經濟與社保等互通的規范機制,以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三要不斷建立完善跨區域協調聯動機制。針對產業、人才、技術、資金、物流和產權等關鍵問題,成立更有效的區域聯合委員會或專門委員會等聯合辦公機構,打破行政框架制約,協調相關主體進行溝通,發現問題并督促解決。
(二)增強城市互動,構建合理分工協作的城市發展體系
應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和優勢,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的前提下,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北京憑借其政策、人才、科技等優勢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和科學技術研發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以提升城市的輻射能力。河北應借助資源豐富、勞動力眾多以及內含京津的區位優勢,在大力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應積極承接京津兩市的轉移產業,并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與京津兩市形成積極的良性的互動。
目前,河北省的一些地市都在全力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如涿州市開發建設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主導產業的新興產業示范區,締造“新城”承接大北京功能外溢和產業轉移。這樣以來即緩解了北京土地供給的壓力,又為河北省等周邊地區帶來了經濟發展機遇。
(三)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實現交通網絡一體化
加快北京與周邊各市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必然使得京津冀地區產生“縮地”效應,從而加快人流、物流的發展。這對于這一地區經濟社會一體化,城市群和同城化是具有促進意義的。目前北京與周邊各地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已經有了良好起步:例如京津高速鐵路、9字頭公交進入廊坊,但依然存在許多“瓶頸”,例如機場的共用問題,北京和天津、唐山港口的快速通道等問題。
環首都經濟圈應優先安排重要跨區域干道建設,著重加快建設京沈、京張、京包、京唐等城際高速鐵路,實現與津冀晉蒙等省市的快速交通聯絡,形成京津冀綜合交通大通道,完善區域一體化、網絡化的公路干道網,構建一小時、半小時交通圈;航運要深化北京與天津港、唐山港的合作,以天津港為港口樞紐,以唐山港、秦皇島港、黃驊港功能分工為基礎,促進貿易便利化;加強區域機場間的分工協作、聯合調度,逐步形成合理布局、運行高效的航線網絡和機場群。重點加強港口后方鐵路、公路、空運建設,形成綜合性、多功能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以加強沿海產業帶交通聯系為目標,加快建設環渤海鐵路和公路,形成縱貫南北的綜合交通體系。
(四)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生態環境、旅游業發展
在環首都經濟圈建設的過程中,應堅持以可持續發展觀為理論指導,借鑒國外經濟圈在城市中心周邊一定區域內設置大面積的綠化帶的做法,對核心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并采取類似措施,如建綠化帶或者城市規劃隔離帶等,實現對城市中心區域的無序膨脹的遏制。創造綠色生態環境,拒絕有污染、高耗能企業,引進新興產業。
在搞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旅游業。北京是國內旅游熱點城市之一,僅2010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就接待入境過夜旅游者366.5萬人次。延伸旅游、構筑環首都圈旅游的大市場,是環首都圈區域合作的重要項目。天津、承德、秦皇島和遷安、涿州、易縣等地,原來就是旅游勝地,抓住環首都經濟圈戰略的實施,本著“開放大市場,發展大旅游,構建大產業”的原則,整合旅游資源,打造一條“天津—北京—承德—秦皇島”旅游環線,形成新的旅游亮點路線,拉動周邊旅游產業,使首都圈能夠擴大旅游經濟的受惠面。
參考文獻:
[1] 陳政.考察重慶經濟戰略圈的啟示[J].理論與當代,2010,(12).
[2] 余靜文,王春超.城市驅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分析[J].經濟評論,2011,(1).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