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外對課程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方面的理論研究,大多停留在對改變傳統考核方式構成因素的闡述方面上,很少有涉及應用管理決策和評價中的理論來對課程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方法進行研究的。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對學生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成績進行科學綜合的評價,并進行實證分析。
關鍵詞:課程考核;專家評分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325-03
引言
傳統的課程考核和成績評定方法最根本的缺陷就是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創新精神和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其成績評定決定性依據是學習終結時的一次考試,而忽視了連續性和形成性的評價過程,雖然有些教師進行了一些考試和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進,譬如增加了平時成績的考核,降低了考試成績在期終綜合考核中的權重,但由于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和改革教學方式,更主要的是沒有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缺乏科學的成績評定標準和評價方法那些改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一個班的學生平時成績常常大同小異、不相上下;平時成績成了老師給學生的“感情分”、或給某些考試不及格學生的“補貼分”;出現了許多諸如此類不科學的成績考核方法和形式,不能正確地評價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和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
南京審計學院1999年招收的12名大專生(南京審計學院大學與英國密德薩克斯大學聯合開辦的高職班),在國內學習時,他們被老師認為是基礎較差、自制能力弱,上課不愛提問,有點懶散的學生,可在國外讀了兩年后父母說他們變得非常自信、獨立、動手能力、創新意識都很強,如今他們是英國一些知名高校的碩士生。在談到他們國外求學的經歷時,感覺國內外教育最大的差異是對學生能力的考核方式,由此可見科學地評價學生的課程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成長和潛能激勵作用巨大。
由于課程考核本身是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地用一張考卷很難科學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判,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構筑目標層、主準則層和分準則層三個層次新的指標體系,同時結合專家評分法給出各個層次中各指標間的相對權重,從而得到一個全新的結合定性和定量更科學的課程考核和成績評定方法的體系,從而改變傳統的“講學考”相分離的情況,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效率和積極性,為教學和考核摸索出新的模式和經驗。
一、課程成績考核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
(一)課程成績考核模糊評價的理論依據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模糊現象,模糊現象是指有些事物類屬標準不明確,不能確切地歸類。課程學習質量動態效果的評價也具有模糊性,并不能簡單通過一張試卷和平時成績等給出一個確定分數進行考核評價。因此我們把動態學習效果分為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等五個等級,但各等級的標準并不十分明確,因此分類具有“模糊性”。動態學習的效果影響因素也具有模糊性。對于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的綜合評價,我們常采用總分法或加權平均法,但因動態學習效果評價中一些因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簡單地用分數進行評價,因此我們采用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來對學生的課程成績考核作一定量的評價。
(二)課程成績考核模糊綜合評價數學模型
1.確定評價指標集。本模型中用到的指標結構(如下頁圖1所示),主準則層為學生課程學習獲得幾方面的能力水平,分準則層為課程成績考核的構成因素。其中對某些指標的具體做法給出了一些新的建議和嘗試,如筆試考試主張多次考試,由閉卷走向開卷半開卷;根據經管專業課程的特點,可以將企業的案例、策劃帶進課堂,由學生完成交企業評判(產學結合評判)等。
圖1所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主準則與分準則即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他們相應為X=(X1,X2,X3,X4),其中X1=(X11,X12,X13),X2=(X21,X22,X23),X3=(X31,X32,X33),X4=(X41,X42,X43)。
2.確定各指標層的權重。設主準則層X1,X2,X3,X4對目標層A的權重分別為b1,b2,b3,b4,bi=1權重集B=(b1,b2,b3,b4)。分準則層C中各指標對應其主準則層B的權重集W1=(w11,w12,w13),W2=(w21,w22,w23),W3=(w31,w32,w33),W4=(w41,w42,w43)并滿足wij=1(i=1,2,3,4),上述權重集由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AHP)確定。
3.確定評價學生課程成績考核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備擇集Y。Y={y1,y2,…,ym}這里,m=5,即Y={y1,y2,y3,y4,y5}={優,良,中,及格,不及格}。
4.對主準則層各評價指標Xi建立模糊評價矩陣Ai。若單獨考慮Xi(i=1,2,3,4)下的指標Xij(j=1,2,3),評判其隸屬于第t個評語Yt的程度為rijt,則可得Xi的模糊評價矩陣Ri。
Ri=ri11 ri12 … ri1mri21 ri22 … ri2mri31 ri32 … ri3m
其中,i為各分類因素指標數目,即X1,X2,X3,X4;n為相關分準則層中的評價指標數目,m為備擇集中備擇元數目。
由模糊變換理論可知,因素權重集W與模糊關系R的合成,表示因素權重集通過模糊關系R變換成對備擇集的評價,即:
Ai=Wi·Ri=(wi1,wi2,wi3)·ri11 ri12 … ri1mri21 ri22 … ri2mri31 ri32 … ri3m=(ai1,ai2,…,aim)
其中,ait=(wij×rijt)。
5.計算評價對象的模糊評價矩陣A:
A=(a1,a2,…am)=B·A1A2A3A4,其中,at=(bi×ait)
根據模糊矩陣A的計算,我們就可以得出學生課程的動態學習質量效果分別處在各等級(A,B,C,D,E)的概率,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科學綜合地評價某個學生某門課程學習質量的動態效果,并由此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
二、算例分析
以《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課程成績考核的模糊綜合評價為例,對學生張明在該門學科的成績進行評價,評價過程如下:
1.通過專家評分法,確定主準則層指標的權重。
B=(b1,b2,b3,b4)=(0.50,0.25,0.20,0.05)
2.確定評價的備擇集和各等級評估值。
Y={y1,y2,y3,y4,y5}={優,良,中,及格,不及格}={95,85,75,65,45}
上述各等級評估值均取其算術平均值,其中E為不及格,考慮到絕大多數不及格考生的成績都超過30分,因此取值為30~60的算術平均值。
3.確定分準則層中各指標間的權重。采用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得到分準則層中各指標間的權重,即:
W1=(w11,w12,w13)=(0.63,0.26,0.11)
W2=(w21,w22,w23)=(0.39,0.27,0.34)
W3=(w31,w32,w33)=(0.34,0.51,0.15)
W4=(w41,w42,w43)=(0.31,0.28,0.41)
4.對主準則層各評價指標Xi建立模糊評價矩陣Ai。
A1=W1·0.2 0.8 0 0 00.5 0.3 0.2 0 00.1 0.4 0.4 0.1 0=(a11,a12,a13,a14,a15)=
(0.243,0.496,0.22,0.041,0),同理:
A2=W2· 0 0.8 0.6 0.1 00.5 0.3 0.2 0 00.1 0.5 0.3 0.1 0=(a21,a22,a23,a24,a25)=
(0.169,0.368,0.39,0.073,0)
A3=W3· 0 0.3 0.6 0.1 00.5 0.3 0.2 0 00.1 0.4 0.4 0.1 0=(a31,a32,a33,a34,a35)=
(0.27,0.315,0.366,0.049,0)
A4=W4·0.8 0.2 0 0 00.5 0.4 0.1 0 00.2 0.7 0.1 0 0=(a41,a42,a43,a44,a45)=
(0.47,0.416,0.069,0,0)
5.計算評價對象的模糊評價矩陣A:
A=(a1,a2,…am)=B·A1A2A3A4=(0.50,0.25,0.20,0.05)·
0.243 0.496 0.22 0.041 00.169 0.368 0.39 0.073 00.27 0.315 0.366 0.049 00.47 0.461 0.069 0 0=(0.24125,0.42605,0.28415,0.04855,0)
上式表明:有24.125%的專家認為張明《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這門課的綜合成績考核為優秀、42.605%的專家認為張明《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這門課的綜合成績考核為良好、28.415%的專家認為張明《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這門課的綜合成績考核為中等以及4.855%的專家認為張明《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這門課的綜合成績考核為及格。
6.求出評估值。E=(95,85,75,65,45)·(0.24125,0.42605,
0.28415,0.04855,0)T=83.6
通過上面計算可知,張明《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課程的綜合模糊評價成績為83.6。
結論
本文結合模糊數學的工具,對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學生的考核構成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綜合專家的意見,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較好的結合在一起,將許多難以精確量化的考核構成因素通過模糊數學工具將其量化,改變了傳統考核方法用一張考卷精確的給出每個考生的分數,忽略了課程考核的復雜性和模糊性,而綜合模糊評價法能很好的結合定性和定量給出每個學生的綜合評判,因此具有更好的科學性和全面性。
參考文獻:
[1] 鄧忠蓮,曾東和.大學生課程成績評定方法的科學性的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2] 陳棣沭,韓婧.美國大學課程成績評定方法及其技術支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3).
[3] 楊平.高職院校工科課程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初探[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9,(9).
[4] William H.Schmidt,Pamea M.Jakwerth,Curtis C.McKnight,Curriculum Sensitive Assessment:Content Does Make a Difference[J]. Educational Research,2008,(29).
[5] 諶紅.模糊數學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