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界定了人才結構的概念,其次分析2002—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及人才結構變化的相關數據,研究中國人才結構的變化趨勢;并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得出人才結構變化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及影響程度,最后針對性的提出人才結構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人才結構;國內生產總值;灰色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096-02
優先培養人才,是許多國家實現跨越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發達國家長期保持經濟科技優勢的重要原因。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是中國的發展方針,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生活幸福、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一、人才結構
人才結構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人才整體中要素的數量;人才整體中要素的配置;各要素在人才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個方面缺一不可,而且任何一方面發生變動,其人才結構就會發生改變。
人才結構的構成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人才結構的“質”與人才結構的“量”。人才結構的“質”綜合體現在人才個體與人才群體兩方面,其衡量主要從人才個體與群體的健康狀況、知識水平、技能水平、道德品質、個人修養等方面考慮。而人才結構的“量”則通過人才在不同層次、不同職業類別、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地區、不同城鄉之間的分布與構成反映,這種分布與構成直接反映了一定區域或范圍內的人才結構是否配置合理。
二、國內生產總值及人才結構的變化情況
1.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2002—2008年間,隨著中國科技進步及對人才關注程度的提高,中國經濟呈快速發展的態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所提供的資料,整理得到2002—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增長數據(按當年價格計算)(如表1所示):
2002—2008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且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2.03萬億元增至2008年的30.07萬億元,增長18.04萬億元,增長了1.5倍,且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5.55%。
2.人才結構的變化情況。2002—2008年間,隨著中國對人才重視程度的提高,人才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所提供的資料,得到2002—2008年人才結構變化的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2002—2008年間,未上過學及小學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比例呈下降趨勢,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從2002年的43.2%增長到2008年的47.7%,增幅4.5%;大學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從2002年1.6%增長到2008年的2.3%,增幅為0.7%;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從2002年的0.1%增長到2008年的0.21%,增長了1.1倍,說明中國人才結構在2002—2008年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三、灰色關聯度分析
灰色關聯度分析包括兩種方法:直接觀察法和灰色關聯度量化分析法。直接觀察法是通過將因素數列繪制成曲線圖,從曲線圖直觀分析中國人才結構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聯度。灰色關聯度的量化分析法是通過將因素數列進行量化予以分析,意在找出它們之間的數值關系。
假設r1、r2、r3、r4、r5、r6、r7分別代表未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研究生受教育程度就業人員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聯度,則根據2002—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人才結構變化的數據,以及灰色關聯度的量化分析法計算結果如下:
r1=0.5283、 r2=0.6164、 r3=0.6767、 r4=0.6532、r5=0.6357、 r6=0.725、 r7=0.8288,由于r1、r2、r3、r4、r5、r6、r7均大于0,說明個結構的人才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都產生積極作用,但各自作用的程度卻不盡相同。由r7>r6>r3>r4>r5>r2>r1,所以研究生、大學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與國內生產總值關聯度最高,對國內生產總值產生的影響最大。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大學本科、初中受教育程度就業人員比例從2002—2008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并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作出較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反映出中國人才結構面臨的問題,即初、中級人才多,高層次人才少;集成型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這嚴重制約了國家創新能力的提高,削弱了國家綜合競爭力。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優化人才結構的建議:
1.建立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員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排在第三位,這充分肯定了幾年義務教育體制的積極作用。然而中國對教育的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力度不夠,據統計,1999年世界各國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5.5%,發達國家在6%以上,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有4%,而中國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僅為3.4%[5]。為此,中國需要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促進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2.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現代經濟社會對各專業、各領域的人才不僅是數量上的需要,而且也對人才的整體素質有了更有效的評價與考核體系。因此,啟動人才培養計劃,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才能表現出人才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不僅在人才數量上與現代化目標相適應,也要使人才結構與經濟調整結構相適應,人才素質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實現人才市場的帕累托最優,最終達到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
3.建立國際合作交流機制:在經濟全球化日趨深入的條件下,中國人才結構的優化既要充分利用國內的有利條件,又要鼓勵中國人才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更新知識,才能使各層次的人才既要學有專長,又要廣泛涉獵;既要專精,又要博覽,培養國際性人才,與時俱進,建立創新型國家。
參考文獻:
[1] 楊益民.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的指標及應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7,(1):118-123.
[2] 方偉,韓伯棠.科技人力資源分布密度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4):18-20.
[3] 濮雪蓮.灰色關聯度極大化組合預測模區域人才需求預測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08,(4):318.
[4] 蕭鳴政,饒偉國.基于人力資本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思考[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8):10-14.
[5] 董克用.試論政府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9):4-6.
[6] 中國統計年鑒(2002—2008)[K].
[7] 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2—2008)[K].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