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后,世界玉米生產和消費都將進一步增加,其中消費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工業用玉米的增長。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其期貨市場的發展將使中國在世界玉米產業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面對玉米價格不斷上漲的國際形勢,各國勢必采取出口限制、進口優惠等相關措施以穩定國內供給,抑制通貨膨脹。
關鍵詞:世界;玉米;產業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207-02
一、生產情況
近年來,世界玉米收獲面積不斷增加,亞洲國家的玉米收獲面積增長較快。1990—2009年,世界玉米收獲面積從13 132萬公頃增長到15 953.1萬公頃,增長了21.5%,年均增長率為1.03%。其中2007年增長率達到6.87%,為近二十年來的最高增幅。這與美國調整能源戰略,大力促進玉米乙醇生產有著直接關系,當年美國玉米收獲面積增加了22.48%。分地區來看,各主產國中,美國的玉米收獲面積居全球首位,占20%左右,其次是中國、巴西等國。總的來說,亞洲國家的玉米收獲面積增長較快,印度、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玉米收獲面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87%、1.86%和1.46%,都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長速度。
1998年玉米的總產量已經超過稻谷和小麥,居世界首位。1990—2009年,世界玉米產量從48 334.3萬噸增長到81 711.1萬噸,增長了69.1%,年均增長率為2.8%。根據美農部海外農業局的預測,2011—2012年世界玉米產量將進一步增長到8.68億噸。分地區來看,各主產國中,美國、中國、歐盟和巴西在全球玉米生產中占有較大份額,其中美國玉米總產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占世界玉米總產量的40%左右,中國占20%左右。從增長速度來看,世界玉米生產在波動中不斷增長。世紀之交的前后十余年,世界遭遇了兩次糧食危機。但在這兩次世界糧食危機中玉米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世界糧食危機中,玉米生產也大幅波動。而在始于2006年底的這次世界糧食危機中,玉米卻迅速增長,2007年增長率甚至達到了11.71%。這與此時由于國際油價上漲引發玉米乙醇產業的迅速發展不無關系。
從單產來看,1990—2009年,世界玉米單產從3.68噸/公頃增長到5.12噸/公頃,增長了39.2%,年均增長率為1.75%。各主產國中,目前美國玉米單產水平最高,達到10.34噸/公頃,其次歐盟為6.92噸/公頃,中國為5.35噸/公頃。從增長速度來看,南非、印度尼西亞和巴西的增長速度較快,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36%、3.68%和3.67%,都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消費情況
近年來,世界玉米消費增長迅速,主要消費國為玉米主產國。全球每年玉米總消費量自從1999年開始就保持在6億噸以上,并且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需求的不斷提高,呈不斷增長趨勢。2006年油價上漲導致生物質能源需求增加,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工業在美洲和亞洲的迅猛興起,極大促進玉米消費。2000—2006年期間世界玉米總消費年均增長率為2.5%。自2007年起玉米消費量迅速增加,2006—2010年期間世界玉米總消費年均增長率為4.73%。2011—2012年世界玉米總消費量預計為8.71億噸,比2010年增長2 500萬噸。在世界玉米消費總量中,美國玉米消費量最高,其次為中國、歐盟、巴西、墨西哥、印度、日本等。
就消費結構來看,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增長迅速,而新興國家飼用消費快速增加。玉米消費主要有包括飼用、食用、工業加工及種用四個方面。隨著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消費量在不斷提高,世界玉米消費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飼用和工業用玉米量大幅增加,食用玉米量明顯減少,種用玉米穩中趨降。玉米資源的產業鏈越來越延長,玉米已不只具有飼料用途,而且也是生產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玉米消費狀況總體而言,發達國家中用作飼料與工業加工的比例大,發展中國家用作口糧的比例大。
三、貿易情況
從出口方面看,美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0—2011貿易年世界玉米貿易量9 287萬噸,同比下降0.3%。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玉米出口大國,出口量達到4 850萬噸,占世界的52.2%,其次阿根廷、巴西兩國分別出口1 400萬噸、1 100萬噸,分別占15.1%和11.8%。此外,烏克蘭、南非、塞爾維亞也增加了玉米出口,躋身于世界玉米主要出口國之列。
從進口方面看,世界玉米進口需求不斷增長。主要進口國表現穩定,但是歐盟和韓國進口量減少。日本玉米進口量最大,2010—2011貿易年進口1 610萬噸,占世界17.3%,其次是韓國和墨西哥,進口800萬噸,均占8.6%。據美農部最新預測,2011—2012貿易年,世界玉米貿易量預計為9 248萬噸,同比持平,比2011年5月份估算值增加了0.8%。
從進出口國家結構來看,由于能源消費增加,發達國家出口趨向減少,而發展中國家由于結構性消費的增長,其進口則趨向增加。美國仍為玉米出口大國,但出口份額逐年減少。美國占世界出口量比重已由2007—2008貿易年的61.7%降至2010—2011貿易年的52.2%。美國出口的減少主要由于2007年生物能源戰略的調整,國內生物乙醇玉米用量大增。而中國玉米需求不斷增加,2010 年,中國十五年來首次大規模進口玉米。糧農組織食物展望報告指出,旺盛的飼料需求和國內玉米價格上漲刺激了中國在國際市場的采購量。
此外,從期市交易來看,目前世界范圍內共有10個國家的16家交易所上市玉米期貨合約及相關衍生品。玉米是CBOT最大的農產品期貨品種,目前玉米期貨合約成交量約占CBOT七種農產品期貨成交總量的35%。同時,CBOT是全球最大的玉米期貨交易市場。目前,在國際玉米市場上,玉米貿易價格的形成和交易活動是以CBOT 的玉米期貨價格為中心展開的,該價格是國際玉米貿易中簽約雙方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借此,美國可以說是通過芝加哥玉米期貨市場取得了國際玉米貿易的定價權。這使得美國政府操控著國際市場主動權,有利于維護其在國際玉米市場中的大國地位,進而增強了其國際競爭力。
四、世界玉米政策發展情況
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玉米價格不斷上漲,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出口限制、進口優惠、國家庫存調劑、生產支持等措施穩定國內市場,抑制通貨膨脹。出口限制方面,阿根廷和烏克蘭對玉米出口實行了配額限制。阿根廷2010年11月10日宣布2011年首批玉米出口配額為500萬噸,之后到2011年2月再增加700萬噸。俄羅斯則將2010年12月到期的玉米出口禁令延期至2011年6月。坦桑尼亞2010年豐收后,解除了自2009年1月開始實施的玉米和玉米粉出口禁令,但2011年5月1日再次禁止出口糧食至少3個月以限制價格上漲。
秘魯、韓國、肯尼亞等國實行進口優惠政策。秘魯、韓國在2月11日發布政策,免除了玉米等糧食產品的進口關稅以保障供給、穩定糧食價格、控制通脹。肯尼亞政府則于5月11日開始免除了玉米進口關稅及煤油柴油稅以減緩食品通脹。此外,運用國家儲備進行調劑也是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墨西哥2010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戰略儲備計劃,批準在期貨市場購買玉米以減輕玉米價格升高對玉米餅的影響。韓國則在2月份將玉米納入國家儲備體系,并建立國際糧食采購公司以確保穩定供給。
除上述措施外,對生產進行支持無疑是穩定供給的一項基本政策。肯尼亞政府2011年3月投資18億肯尼亞先令實行了肥料補貼項目,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委內瑞拉則在2011年5月將玉米的生產者支持價格提高了30%。
五、世界玉米產業發展趨勢
就目前狀況來看,世界玉米產量將不斷增長。一是來自于美國的能源政策。據瑞士日內瓦的全球補貼行動組織在200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06年美國政府對生物燃料的資助額在63億美元~77億美元之間,預計2014年將近160億美元。美國在過去的三至五年的玉米需求增長主要是來自于乙醇的需求,美國每年生產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用量將逐年增加。二是中國等新興國家食品結構升級以及糧食安全的要求使這些國家都不斷增加玉米種植。而且近幾年來,隨著糧價的不斷上漲,農民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種糧積極性上漲。而由于玉米漲價更快,大批農民放棄種植大豆而改種玉米。因此,今后,玉米收獲面積仍將繼續增長,且鑒于世界單產增加潛力巨大,玉米的產量也將不斷增加。
世界玉米消費也將不斷增加。一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世界各國對生物能源的市場需求漸漸增大,而油價的高漲又使以生物燃料需求激增。作為清潔能源的生物燃料,特別是由玉米加工出來的生物乙醇需求不斷增長。乙醇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全球玉米需求的增長。二是新興國家人口消費結構的升級帶來玉米飼料需求的增長。因此,預計全球玉米消費量將呈增長趨勢,其增長的動力將主要來自于工業用玉米。
世界玉米貿易則將在總體平衡的狀況下發生結構性變化。美國“可再生燃料規定”中要求,美國可再生燃料產量在2012年之前要達到75億加侖,約2 430萬噸,其中大部分來自酒精。在三四年左右的時間內,美國用于酒精生產的玉米消費量將達到7 000萬~8 000萬噸。相對而言,其出口量及份額將縮減。而新興國家由于技術水平限制,單產水平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而鑒于玉米飼料及工業需求旺盛,因而進口增加成為必然。但由于玉米實行配額管理,因而玉米的進口增長將較為平穩。
就期貨市場來看,玉米是國際市場上最早和最活躍的商品期貨品種之一,是大宗農產品的代表性品種,具有良好的市場基礎。中國自2004年恢復玉米期貨交易以來,發展迅速,已經穩居全球第二大玉米期貨市場。但相對于世界發達玉米期貨市場以及中國玉米現貨市場規模,玉米期貨市場的發展空間還十分巨大。在中國更加注重發展期貨市場情況下,中國的玉米期貨將得到穩步發展,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將日益重要。
近年來,玉米價格屢創新高、國內外玉米市場聯系日益緊密,各國政府為保障本國玉米供應,抑制通貨膨脹,必將采取進一步措施以促進玉米生產、穩定玉米市場、保障人民生活。在此形勢下,中國應制定國家玉米發展規劃,滿足消費結構的趨勢變化需要,要依據國情,優先滿足國內飼料消費的需要,合理引導玉米深加工業,同時要積極發展玉米期貨,保護農民收入,降低風險,穩定玉米生產。[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