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際國內交往日益增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創立、發展、保護馳名商標為主要內容的戰略工程已成為提高中國企業商品競爭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了中國馳名商標保護的現狀、不足,提出了中國馳名商標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商標;馳名商標;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081-02
一、馳名商標的內涵及認定標準
馳名商標是經過長期使用,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并為公眾所熟知的商標。馳名商標的英文表述為“well—known trademark”,它是一個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法律概念。它最早出現于1883年簽訂《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6條中。“公眾熟知的商標”是中國《商標法實施細則》第25條所規定的法律概念。馳名商標具有以下兩個特征:(1)馳名商標是享有較高聲譽的商標。由于良好的信譽,馳名商標作為無形資產可以為所有人帶來很高的經濟利益。(2)馳名商標是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商標。良好的知名度,使商品為公眾所熟知,從而其產品在市場上占有較高的份額。
中國《商標法》第14條和《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第3條規定了認定馳名商標應考慮以下因素:
1.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曉程度。這是構成馳名商標的最基本條件。根據《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的要求,具體有:(1)相關公眾包括與使用商標所標示的某類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消費者,生產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其他的經營者以及經銷渠道中所涉及的銷售者和相關人員等。(2)本規定中的馳名商標是是指在中國為相關公眾廣為知曉并享有較高的聲譽的商標。在外國馳名的商標如果不為中國的相關公眾知曉,不能認定為馳名商標。(3)馳名商標要有較高的聲譽。一個商標的知名度越高,其信譽越高,該商標會對消費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市場占有率也就越高。
2.該商標使用的持續時間。商標的使用時間越長,證明該商標所標示的商品或服務質量優異,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中國的貴州茅臺,青島啤酒,英雄鋼筆,紅星二鍋頭等都有較長的歷史。在法國也有同樣的認定標準,如1984年巴黎上訴法院判例中法院認定“Liberty”商標為馳名商標。主要根據之一就是,該商標自1893年就獲得了注冊,并且從未中斷過續展[1]。
3.該商標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宣傳是提高商品或服務知名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日本的三菱汽車,美國的耐克服裝,中國的聯想電腦,其宣傳工作所做的程度和覆蓋的地理范圍可以說做到了“無孔不入,無時不入”的程度。
4.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在中國,如果一件商標曾被國家工商局或人民法院認定為馳名商標的,那么這也是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認定時應考慮的因素。
5.該馳名商標認定的其他因素。它包括使用該商標的主要商品近三年的產量、銷售量、銷售收入、利稅、銷售區域等。
二、保護馳名商標的重大意義
1.保護馳名商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公平競爭是其健康發展的基礎。由于馳名商標在市場上具有良好的聲譽,較高的知名度,所以更容易為不正當競爭所侵犯。這種競爭行為不但損害了馳名商標所有人的利益,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侵害馳名商標的競爭行為,也破壞了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導致了市場競爭的無序與混亂,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2.保護馳名商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開始重視消費的品牌。從某種意義上講,馳名商標就是重要的生產力,就是市場,就是效益;保護馳名商標,就是保護保護生產力,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于維護企業賴以生存和壯大的市場,保護企業乃至國家財產不受損害[2]。
3.保護馳名商標是適應中國加入WTO的需要。中國加入WTO后,必須履行加入后的承諾,進一步與國際規則與國際慣例接軌。世界經濟的開放性,使得國際經濟利成為一體,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就要遵循一定的國際慣例,履行國際公約的義務。要使中國名優產品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相應的份額,擴大銷售,就要解決銷售地的法律保護,特別是工業產權中的商標法律保護問題。
三、中國對馳名商標保護的現狀及不足
1.對未注冊馳名商標的保護滯后。中國商標保護實行注冊取得的情況下,在一定范圍內吸收了商標使用取得的合理成分,賦予未注冊馳名商標人以權利,但該規定仍顯得不足,在未注冊馳名商標與普通注冊商標發生沖突之時,法律應優先保護未注冊馳名商標。首先,根據《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的規定,實施違反商標法第13條第2款的規定的行為,行為人只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并不存在適用其他民事責任,未注冊馳名商標所有人無權要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危險、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其次,對未注冊馳名商標,不實行跨類保護。如果他人將復制,模仿,翻譯的未注冊馳名商標在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未注冊商標所有人無權禁止他人注冊和使用。
2.搶注中國馳名商標的現象愈演愈烈。由于馳名商標能給使用人帶來巨額經濟價值,中國的“同仁堂”在日本被搶注,“阿詩瑪”在菲律賓被搶注,“竹葉青”在韓國被搶注,海信在德國被搶注等等。這些搶注行為,嚴重侵害了中國馳名商標所有人的合法權益。
3.馳名商標與中國名牌的沖突問題。在中國市場上既有馳名商標的稱謂,又有中國名牌的說法,使人眼花繚亂。其實,馳名商標是由國家工商管理局和人民法院認定的,中國名牌產品是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授權監督下的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依據產品的質量,市場占有率,知名度,用戶滿意度,市場競爭力等方面進行確定的。然而,我們從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的判定標準來看,二者的區別并不大,這樣人為的進行分割,不利于馳名商標的保護。
4.打擊力度乏力。馳名商標由于良好的聲譽,所以侵害馳名商標的后果比侵害普通商標的危害嚴重的多,侵權人獲得的非法利潤也較多。但現行商標法第56條只是將賠償額規定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所獲得的利益或被侵權人期間所受到的損失,使得違法分子人有機可乘。此外,違法分子手段不斷更新,而行政,司法機關的保護仍以被動為主,所以假的阿迪達斯、耐克、李寧等知名商標被侵犯的現象仍很猖獗。
四、保護馳名商標的對策
1.增強公民的商標法律意識。隨著中國依法治國戰略的推進,公民的法律意識有所增強。廣大消費者對商標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于企業管理人員來說,要增強商標法律意識,在積極運用品牌策略的同時密切關注市場情況,對假冒馳名商標的惡性行為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005年1月,中國云南某上市公司因生產銷售“紅河紅”啤酒侵犯山東某民營小廠“紅河”商標被判決賠償1 000萬元,創下了中國侵犯商標權的最高賠償額。另外,欲走向國際市場的產品,要在相關國家提前注冊,防止被搶注。對于消費者來說,要勇敢抵制、舉報、假冒馳名商標的行為,馳名商標所有人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保持馳名商標聲譽,主動積極地保護馳名商標,馳名商標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2.增加無過錯責任原則為馳名商標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在中國,根據商標法、商標法實施條例、司法解釋等規定,商標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只能是有過錯(故意或過失)才能構成。然而,由于商標權利的無形性,地域性和時間性等特點,被他人非故意或無過失侵害的可能性較大,實際機會也較多,權利人要去證明加害人有過錯難度很大,而侵害人要證明自己無過錯則相對容易。《TRIPs協議》第45條第2款規定,“在適當場合,即使侵權人不知,無充分理由應知自己從事之活動侵權,成員(國)仍可以授權司法當局令其返還所得利潤或令其支付法定賠償額或二者并處。”要求成員國劃定一定范圍,在該范圍內,不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且還要無過錯侵權人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因而把無過錯責任原則規定為馳名商標的規則原則是有一定法律依據的。
3.引入聯想理論。目前,判定一件商標是否侵權要看是否經過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易造成誤認。其基本依據是建立在避免混淆的理論之上,但聯想理論的創立,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馳名商標。聯想包括以下三種情況,(1)公眾混淆了標記與商標,(2)公眾認為標記多惡所有人與商標所有人之間有聯系,并發生了混淆,(3)公眾在看到標記時喚起了對商標的記憶,記為兩者比較接近,但還不到混淆的地步。
4.建立馳名商標反淡化制度。所謂淡化是指未經權利人許可,將與馳名商標所有人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圖形及其組合在其他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從而削弱,減少該馳名商標的識別性和顯著性,損害玷污其商譽的行為[3]。在商標領域,商標淡化已成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上海市著名商標認定與保護暫行規定》的第22條第3款中,已明確使用了“商標淡化”的概念。引入反淡化制度,可以保護中國知名度較高的商標,也是順應世界潮流的體現。
5.加大行政,司法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商標侵權行為。針對中國目前嚴峻的侵犯馳名商標的現實,建議建立行政司法聯合辦公制度。從嚴從重打擊侵犯馳名商標的行為。此外,由于案件查處時間,處理周期長,從舉報到查處到處理結果下來,花費了很長時間,從而使馳名商標所有人尋求其他方式解決問題,這就不利于馳名商標的保護。因此,在眾多的侵權案件中,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應主動優先及時在法定期限內優先處理并確保執行設計馳名商標的案件,從而使侵犯馳名商標的行為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鄭成思.知識產權法: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85.
[2] 王蓮峰.商標法通論:第1版[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88.
[3] 許海峰.企業商標權保護法律事務:第1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184.[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