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準則適應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資本市場發展和完善的客觀需求。資本市場作為中國整個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是決定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給會計信息帶來許多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消極影響,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完善和發展,也為會計準則的修訂與完善創造了條件,如何妥善的處理這種狀況是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積極影響;消極影響;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059-02
中國經濟已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競爭體系中,但因為中國會計核算制度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與此同時,中國的會計從業人員沒有國際公認的會計理念,造成中國企業在國際經濟貿易中被提出傾銷起訴,并往往敗訴。同時,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和境外融資,這就必須要求國內企業執行的會計準則與國際通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和規則趨同。
一、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積極影響
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關鍵質量特征。其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真實的反映經濟業務的本質,并被驗證且是中立性。而相關性,是指會計信息要與財務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相關。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要能夠對決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這種信息與該決策相關,不相關的信息是談不上對決策有用的。
1.新準則特別突出可靠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著統馭作用,屬于準則的準則,它明確規定了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特征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它還明確規定了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在這些條件中突出強調了資產負債表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資本化范圍的擴大與真實性。新準則對于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和可以資本化的借款費用方面的內容做出了重大修訂,可予以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不再限定于由專門借款產生,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的,也應當予以資本化。這為客觀真實的計量和確認資產與費用等會計要素創造了條件,而且也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具體運用,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3.財務報表信息的充分披露,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在一定的經濟約束條件下,會計信息披露越充分,信息的使用者獲得的相關信息就越多,所作出的決策就更符合其需要或利益。新準則在信息披露的范圍等方面都做出了新規定。如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類增加了應單獨列報的項目:交易性金融資產、權益法核算的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遞延所得稅資產等;資產負債表中負債類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負債、遞延所得稅負債;在合并報表中,少數股東權益作為權益項目列示。這些新增的資產和負債項目的列示,讓信息使用者更易于理解、掌握和預測企業的經營活動成果、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的現金流量等信息,更符合自身需要與利益的決策。
二、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消極影響
1.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難度較大。在吸取中國會計改革歷史經驗和借鑒國外先進會計理念以后,我們此次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雖然在與國際接軌方面有巨大進步,填補了不少會計規范的空白,如企業合并、股份支付、政府補助、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石油天然氣、金融工具、保險合同等。但是新準則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一個重大挑戰就是新準則的技術難度系數加大,從而導致實施難度加大。
2.“公允價值”難以公允。新會計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準則體系在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價值。但現有的資本市場和證券市場環境下還存在人為的操縱股票價格的行為,“公允價值”極有可能成為調節利潤的工具,股份的市值是否具備公允性,還是值得懷疑。
3.會計監管不力。要使會計準則體現其本意的效果,應提高監管手段。信息的失真無非是造假或惡意操縱數據,但實際上,造假和惡意操縱很難界定。例如,通常將隱性不公允的關聯交易價格粉飾利潤歸于惡意操縱利潤,但從掩蓋經濟業務的真實面目看,實際上也是造假。虛假信息提供者主要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預計提供虛假信息的收益高于呈報,所以鋌而走險,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一些監管手段,比如設置會計信息質量風險預警手段和異常會計信息的重要監管手段。
三、新準則環境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應對策略
1.不斷完善和健全會計準則提升會計準則在會計法規體系中的地位。新會計準則的發布和實施,在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逐步接軌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健全。制定完善健全的會計準則是提高會計準則執行效果的前提條件,會計準則的制定機制雖然不是會計準則的構成內容,但其直接影響會計準則的科學性、權威性、適用性和有效性,是建設健全有效會計準則的重要保證。而保證一個好的會計準則的制定機制,要在構建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基礎上,不僅要改進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還要完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唯有如此,中國會計準則在未來改善和發展。
2.加強執行單位內部控制制度?,F代企業制度中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可靠性、經營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遵守的保障。《會計法》規定了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制度,如強調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原則。重大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執行程序應當明確,相關人員應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嚴密的內部控制制度能有效防范經濟業務混亂現象的發生,從制度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
3.建立健全外部監督體系。政府應該對上市公司加強管制,但是要盡量避免以單一的財務指標作為控制參數,應該建立一個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綜合經濟指標體系,對上市公司業績進行全面考核。同時應增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袁園等認為應該由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加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一是強化注冊會計師民事法律責任的制度約束。二是應逐漸取消有限責任的事務所組織形式。由于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風險低,責任“有限”不利于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維護,不利于審計質量的提高。
4.加強對違反會計準則的懲處力度。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很多違法企業會計準則,危害投資人利益的舞弊案。對相關責任人的懲罰分為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到目前為止,中國對違規的會計規則執行主體的懲罰力度與國外相比是遠遠不夠的。對違規者的罰款金額一般僅限在受害人損失的若干倍,懲罰金額過低,對訴訟主體而言,收益過低,缺乏對違規行為提起訴訟的積極性,導致違規事件被發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對會計準則執行主體而言,違規成本低,缺乏威懾力。相對于民事處罰而言,刑事處罰的處罰力度更為微弱。
四、結束語
在中國有一種怪現象,即在出現會計違規事件時,我們更多的是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而不是對違反會計準則的會計主體進行處罰,即便如此,對注冊會計師也是缺乏威懾力的。因此,中國會計準則執行機制對違規的會計準則執行主體的刑事處罰無論在范圍上還是在力度上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 岳華會計師事務所《企業會計準則》研究組.新企業會計準則精讀[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3]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喬宏,林志宏.基于新會計準則的會計信息舞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7).
[5] 劉殿慶.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內控和外部監管的影響[J].山東商業會計,2008,(1).
[6] 唐莉.新會計準則與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改進[J].山西財經,2009,(1).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