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基礎,交際是流動著的文化。涉外導游工作是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從文化的視角看旅游的本質,從旅游者的需求探討了涉外導游員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橋梁作用,指出了導游實踐中應遵循跨文化交際的原則,分析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完成導游工作的保障。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167-03
旅游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深層次結合的產物,它兼具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的特點,旅游活動是社會環境中多種現象的綜合反映。旅游的暫時性、異地性和體驗性使旅游者作為文化交流的主體,感受著旅游經歷和體驗帶來的愉悅。旅游者異質文化的獲得使旅游文化成為流動著的文化,其實質就是旅游者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1]。旅游文化就是以跨文化交際為基礎的文化交流和對話的一種方式,涉外導游在跨文化交流中起著溝通和理解的作用。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研究涉外導游工作的本質,對提高國際旅游的接待質量和完成文化傳播任務的外語導游員意義重大。
一、旅游的本質與旅游者的需求
1.從文化角度探討旅游的本質。由于旅游現象的豐富和難以把握,學者們對旅游本質的認識是見仁見智。王子華、李大金(1995)認為,旅游的本質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活動,是一種以審美為突出特征的消閑活動,是綜合性的審美實踐,是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在物質需求之后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2];沈祖祥(1996)認為,旅游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一個系統,是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旅游者這一旅游主體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條件,通過對旅游客體的能動的活動,為實現自身某種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個動態過程的復合體 [3];馮乃康(1995)認為,旅游在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活動,這種精神生活是通過美感享受而獲得的[4];謝貴安,華國梁(1999)認為,旅游的本質就是旅游主體的“人文化成”過程,即主體自然本能的人文改造和人格異化的矯正 [5];李光堅(2001)認為,旅游在本質是以獲得人身的自由感、精神上的解放感和特定需要的滿足感身心愉悅感受為目的的一種特殊生活經歷 [6];謝彥君(2004)認為,旅游的本質是一種主要以獲得心理快感為目的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它是一種消費行為、休閑行為和社會行為 [7];申葆嘉(2004)認為,對旅游現象的研究應從經濟中進去,從文化上出來,并建議廣泛地使用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旅游 [7]。
2.旅游文化消費與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本身就是一種行為過程,是旅游主體作用于旅游客體的消費過程。旅游文化消費與一般文化消費一樣,參與動機就是從文化的精神需求出發獲取文化服務產品,消費者是在參與行動過程中消費文化產品,行動的結果是使消費者獲得精神的享受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國際旅游的主要動機就是置身于其他文化中,在異質文化的體驗中旅游者以追求愉悅為目的,以獲得愉悅為滿足,旅游者帶著自己國家的文化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這種追求異質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是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的重要因素。文化差異構成了旅游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文化條件,旅游的內在本質特征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其核心是跨文化交際。
3.跨文化交際的層次性。跨文化交際分為宏觀跨文化交際和微觀跨文化交際。宏觀跨文化交際包含了世界上幾個不同的大文化圈,如東亞、東南亞—佛教文化;中東、北非—伊斯蘭文化;歐美—基督教文化,以及非洲文化。狹義地講,不同的大文化圈中還有各自不同的亞文化圈。微觀跨文化交際是和宏觀跨文化交際相對而言,微觀跨文化交際一般在一個國家內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之間的跨文化交際。中國的文化區域主要劃分是: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七個區域,另外東北地區文化、西南地區文化和周邊少數民族文化 [8]。由于每個人受教育的背景、成長經歷、性格、年齡、愛好、興趣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在交際時,說話人和受話人對信息的理解都不可能完全認同。因此任何人際之間的交際都是跨文化交際。文化距離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同一主流文化內的不同地區群體之間的交際。跨文化性是國際旅游中導游工作的特點,導游員是在各種文化的差異、碰撞沖突中工作,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工作是在國與國之間的主流文化的探討,即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重點是東西方跨文化交際。所謂東方和西方,既有區域的觀念,又含有一定意識形態與政治的色彩。
二、涉外導游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
1.涉外導游是跨文化的傳播者。對于中國涉外導游來說,旅游資源的廣泛和豐富,國際旅游者需求的多樣化,使涉外導游的工作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歷史、建筑、中醫、道教、戲曲、書法、烹飪、武術、茶文化等,這些旅游的文化內涵是涉外導游工作的主要內容,他們也構成了旅游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在旅游活動中,涉外導游是聯系旅游主體——外國旅游者和旅游的客體——旅游資源的橋梁。旅游者在旅途中對目的地國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導游的交流,涉外導游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9]。涉外導游翻譯難在兩種文化的不同。有些東西在一種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種文化里卻是很難理解的。導游翻譯不能只著眼于兩種語言的轉換,應該透過語言表層,了解文化內涵。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達到溝通,只有真正的溝通,才能達到文化上的理解。
2.涉外導游是文化的整合者。文化傳播也叫文化擴散。一種文化隨同社會交往而廣泛地散播開來,為其他社會采擇與吸收。旅游跨文化交流和文化擴散的趨勢,必然伴隨著文化的整合或沖突使兩者對立與統一。作為兩種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橋梁——涉外導游影響著整個文化體系的整合過程,也影響著旅游主體與目的地居民的交流活動。這種影響從本質上說,是兩種地域文化的碰撞即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文化相遇的結果。對外文化傳播不同于在同一民族文化模式內的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傳播。在同一民族文化模式內,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使融合的因素大于碰撞沖突的因素。而對外文化傳播,由于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使兩種文化的碰撞大大增強。在對外文化傳播這一文化涵化過程,導游充當著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縮短了由兩種文化特質所造成的文化心理距離,使旅游者以開闊的視野,以寬容的方式接受不同文化并與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和諧相處,從而達到兩種文化的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
三、導游實踐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原則
在導游實踐中,來自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們同處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旅游情景中,交流更顯復雜,不同文化交流所引起的問題,層出不窮。因此需要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方法,縮短旅游者的文化心理差距,使旅游者經歷了對異質文化的不解— 一知半解—了解—理解的過程,最終達到兩種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1.尊重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雙方應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進行交際。尊重其他文化群體的價值觀。文化是沒有優劣之分的,要克服文化優越感或文化自卑感。能識別并理解文化差異,從跨文化的理解達到跨文化的認知,并能在這一過程中求同存異。不同中尋求共同點,有利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交流和在同一問題上達到共識,產生共鳴。這種跨文化意識的養成,有助于我們以一種豁達、從容的方式接受不同文化。
2.差異原則。求新求異是旅游活動的一大特點,體驗異域文化,了解并學習差異所帶來的享受,沒有必要使一方完全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屈從于更強勢的一方,只要在交流過程中,大家能相互理解,不要過分追究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沖突。要想達到兩種文化的溝通和理解,就必須理解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
3.移情原則。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幫助我們克服文化偏見和認知偏見 [10]。在交際中首先要認真傾聽,準確體察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理解他人的感受。真正學會移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建立在對他國文化了解的基礎上,如果以本土文化的語境規則去理解他人就不能真正做到移情。
4.學習原則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一方面,學習前人的知識與經驗。另一方面,向游客現場學習。導游員的工作對象游客,是導游員學習跨文化知識最好的老師。旅游活動是一種雙向交流,游客經常非常樂意與導游分享自己的知識與文化。通過學習外來文化中和本民族文化比較貼近的慣用表達方法,比較兩種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四、導游實踐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是跨文化交際的實質所在,而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則是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有力保證。涉外導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完成導游工作的基礎。
1.知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要素。Gudykunst and Kim認為,影響跨文化交際最明顯的知識因素是掌握外語以及他國文化知識的能力。知識指對一個特定文化中的人們的得體準則等認知信息的把握,既要了解文化特定信息又要了解文化總體信息[11]。文化總體信息使我們能夠洞悉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如果我們知道文化的差異性,就能在交際中敏感地意識到文化的不同之處。文化特定信息為我們提供一種文化所特有的文化模式、習俗、行為規則等。同時對本文化體系的了解有助于對他文化的理解。了解和掌握本國和他國的文化知識是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備因素。
2.語境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備因素。交際是具體情景中的人際間的互動,特定的關系語境以及特殊的情景語境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密切相關。如果涉外導游有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好具體情景中的互動,就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反之,語境因素會在交際中產生消極作用。
3.跨文化交際中的認知過程。在跨文化交際中,涉外導游應學會區別三種認知過程,即描述、解釋和評價。
這一能力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他國文化。描述指對觀察到的行為做真實的、未附加社會意義的敘述。解釋指對觀察到的行為所產生的看法。評價指對所觀察到的行為賦予社會意義后所作出的肯定和否定的判斷。如果涉外導游員不能區別這三種認知過程,就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忽略對不同行為模式的描述過程,而直接對其作出解釋和評價,并由于錯誤的歸因和判斷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無效。而描述過程為解釋和評價提供感官信息,是解釋和評價過程的基礎。人們通過描述過程可以對他人行為作出多種解釋和推測,從而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提高交際的有效性。
4.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層次。第一層次,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意識不到不得體的交際行為和交際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第二層次,交際者意識到交際過程中有障礙,卻不知道原因和解決方式。在這兩個層次上的跨文化交際常常是無效的交際,這是我們在交際中應該避免的。第三層次,交際者具備文化差異的意識,但是過于專注文化差異,使交際不能順暢進行。達到這個層次是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必然過程。第四層次,人們可以自如地在無意識的過程中進行跨文化交際。這個層次不是通過有意識的嘗試就能獲得的,而是在分析和全面認知一起作用時發生的。從第三層次進入第四層次,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過程。
五、結語
涉外導游工作的核心就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好交流和溝通工作。僅僅掌握兩種語言是不夠的,只有透徹了解各自文化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習俗和交際模式,才能使語言成為真正的交際工具,把語言的深層含義與文化的真正含義傳達出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真正提高,有待于涉外導游員在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只有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就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跨文化溝通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 王子華,李大金.旅游學概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 沈祖祥.旅游與中國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4] 馮乃康.中國旅游文學論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 謝貴安,華國梁.旅游文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李光堅.旅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
[8]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9] 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Press,1993.
[10] 王娟.論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和策略原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5).
[11] Lusting,MyronW.,Koester,JoleneInterculturalCompe- tenceAddisonWesley Longman,Inc.,1999.
The Nature of Foreign Tour Guid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UYANG Li
(Sanya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Sanya 572000,China)
Abstract:The basic of tourism is culture,the communication is floating culture.The work of English tour guide is communication activity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The paper probes the nature of tourism from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It discusses the bridge role of foreign tour guide in the activity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dicates the principle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our guide and effective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achiev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
Key words: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culture difference;the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