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老年住房的需求增大,政府以及房地產行業應適度超前開發老年住房。一方面,老年住房是解決廣大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另一方面,也能拉動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緩解社會壓力,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居家養老;老年住房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146-01
一、中國人口現狀以及研究老年住房的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許多國家都要面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約為1.2億,占總人口的10%;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中國已進入“老年型”社會。預計2014年老齡人口將達到2億,2026年達到3億。
二、老年住房的需求特點
在學術界,對老年住房的定義,概括起來為:在確保老年人基本需求外,針對其特有的生理、心理以及行為特征,建造的專供老年人或老年家庭居住的特種住房。老年住房具有以下特點:
1.對安全性和健康性有明顯的要求。老年住房要減少室內高差(如衛生間、廚房等),排除門檻,墻面采用防火材料,地面進行防滑處理(尤其浴室、臥室),在需要用力的地方設置扶手,在電源等危險處使用鮮艷顏色以示提醒。
2.室內設施要具有舒適性和專用性。老人體質虛弱,起居不便,對室內設施的細節部位有著特殊的要求。包括扶手、腳燈的設置,家具器具和設備的尺寸等。
3.選址傾向于周圍環境幽雅清靜、交通便利、生活服務設施齊全。住宅區和活動區分開,住宅樓盡量遠離街道,減少噪聲。
三、中國老年住房現狀所存在的問題
1.城鄉之間的老年住房條件差別顯著。由于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城鄉收入水平差異明顯,這直接導致居住環境的巨大差異,主要反映在住宅設施方面。據統計,市、鎮家庭洗浴設施的擁有率分別為49.1%和31.8%,農村地區僅為13.7%。市、鎮和縣老年家庭戶沒有廚房的比重分別為8.5%、12.2%和17.2%。
2.老年住房的質量和配套設施較差。老年人家庭戶磚石結構的住宅建筑占到66.4%,木、竹、草結構及其他結構住房高于全國平均數。同時城鎮老年人住所有一些是改裝的簡易樓。大部分樓房里沒有安裝安全報警系統,樓道狹窄,甚至沒有照明設施。
3.公共養老機構設施不健全。中國公立養老院的設施和條件簡陋,服務落后。雖然私立養老院在服務和醫療設施上都有很大改善,但由于資金不足,規模小,社會化程度低,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大量需求。
四、政策建議
根據國外經驗和啟示,結合中國國情,對中國的老年住房問題可以給出以下建議:
1.在規劃和建設上要加強政府的主導和扶持。老年住宅建設應被納入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整體規劃之中。建立適宜的養老模式,對老年住宅的布局、規模、結構以及住房產權、體制等進行分析研究,制訂老年住房的發展目標和計劃,有計劃的新建、改建和擴建,以滿足老年住房的需要。
2.采取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方式。采取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充分發揮金融和保險的作用。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制定國家所能承擔的比例和金額,并且根據其性質、功能、類型等在土地使用和稅費如免收土地出讓金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
3.發展老年公寓和養老院。目前,中國空巢老人的數目逐漸增加,無子女及獨居老人群體也在增加,社會養老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發展社會養老設施也是必然趨勢,使老人得到好的照顧,又能降低家庭養老的經濟壓力。在老年公寓和養老院等建設上要采取嚴格的標準,符合老年住房特點。
參考文獻:
[1] 林樂飛.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市養老模式選擇[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2] 姚雯.國外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模式[J].中國建設信息,2001,(9).
[3] 陶立群.中國老年人住房與環境狀況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4,(2).[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