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現代教育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知識體系構成的實用化傾向、價值觀念的功利和自我傾向、心理素質存在缺陷等現象。在對當代大學生精神家園缺失的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當代大學生精神家園舉措:一要加強大學生的信仰教育;二要營造具有濃郁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環境;三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充實精神家園。
關鍵詞:大學生;精神家園;舉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313-02
大學生,作為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特殊群體,他們的人文精神被賦予時代的主題。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自我意識開始分化,這個時期是大學生人格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但是當代大學生一方面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范圍內的文化沖突、觀念碰撞和思想滲透,另一方面還要面臨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就業壓力,使他們價值取向發生扭曲、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質欠佳,出現了精神家園的荒蕪。因此,我們應該教育大學生科學發展,加強對他們的思想引導,構筑大學生的精神家園不僅對在校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對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工作、學習、生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一、精神家園的內涵
精神家園,是一個漫長而又古老的命題,人類誕生的那一天,就在尋找,而現代人的這種渴望似乎更強烈了。然而,精神家園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柏拉圖,現代人似乎更注重物質家園的建設,其實誰也不能沒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否則就會精神空虛。精神家園是人體的動力,對大學生而言,擁有一個燦爛而充實的精神家園是超越有限生命本能自我的需要,更是人的現代化全面發展的需要。人的精神家園,是人的精神、心靈獲得安寧、得以安頓的地方。有了精神家園,人就有了安全感、溫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就有了意義。一個民族也必須有一個精神家園,精神家園反映了一個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所傳承下來的特有的傳統、習慣、精神、心理、情感等。精神家園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四個方面。其中信仰是精神家園的重要內容。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思想、主義極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為規則。
二、大學生精神家園缺失的表現
當更加全面深入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開始與世界接軌時,“無精神價值感的世紀病”在中國大學生身上也泛濫起來。教育產業化改革的實行,對大學生觀念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育成了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支出與產出的比例關系,金錢成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修課,而且比什么理論來得更加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大學的校園里,我們看見,一些大學生選擇了錢財作為追求的理想,一些大學生以熱衷于談戀愛作為自己的生活享受,一些大學生認為進入高等院校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得過且過,放棄更高的追求;一些大學生空有理想信念,但缺乏實現理想信念的恒心,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經受不起挫折;一些大學生對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心不足,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產生懷疑,政治信仰發生了動搖等等,使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出現了荒蕪的景象。特別是表現出的信仰危機,在信仰上出現了追求個性自由的傾向;此外,信仰還表現出現了非理性化,懷著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的極端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懷疑與動搖;只注重個人物質生活利益的追求,他們不談理想信念,不要信仰,更不愿為偉大理想獻身等等。這些信仰危機已經損害到很多大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削弱了部分青年人道德價值信仰的堅定性。
三、大學生精神家園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學生精神家園缺失是多方面的,既有復雜的社會原因,又有高校教育不夠的原因,還有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既有認識上的誤區,也有實踐上的不合理。
1.社會原因。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產業化程加快原有單一模式的校園文化被打破,市場經濟規律務實特性導致原有“象牙塔式”的大學生精神家園隨之發生變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路線的推行,在高校中,科學和技術教育等能夠帶來實際功利的知識教育被推到了首位,而精神需求則實質上降到了次席。雖然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前進引領大學生精神家園變革前景是美好的,但伴隨變革所帶來的“陣痛”同樣要給予積極關注并加以及時解決的,具體表現在師生關系貨幣化、組織機構官僚化、知識學習工具化以及功利主義價值傾向等方面。
2.學校原因。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描繪大學生精神家園的藍本,在當前高校專業介紹時往往是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型人才”,殊不知正是這種以短期“社會需要”的就業取向取代了大學生精神家園全面發展。另外大多數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宣傳的形式、方式和方法過于僵化、呆板,教學和宣傳中出現大量的“大”和“空”的現象,往往使青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風不夠端正,形式主義比較嚴重,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不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在教學中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等,難以使大學生將得到的教育信條化為內心堅定的信仰。
3.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很多學生放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學理論的學習,加上高校內部改革步伐加快,超過了部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導致價值觀上的混亂。另外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養成一種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時又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張揚個性解放,不愿受到外來因素的束縛;喜歡標新立異,在追求生活、享受生活中創造生活。另外,由于變革中的社會節奏加快,出現了許多人們無法把握的不確定因素,如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核威脅等,一些悲觀厭世的人用消極的態度對待這些問題,缺乏生活閱歷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影響而發生混亂。
四、大學生精神家園重建的路徑探討
1.加強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這里所說的信仰從心理結構上講,信仰是以“信”和“仰”為特色,表示了情意的非理性因素,具備更多的人格動力色彩。人有了某種信仰,不管是宗教的、政治的、抑或是關于人自身的,“都會對屬于他們的所有行為產生創造性的壓力”,能激活完成這種動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促成個體理想人格的發育。
在西方,宗教信仰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代中國,共產黨人則靠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科學信仰,前赴后繼,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在全社會培育、塑造和堅持一種科學的主導信仰,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的。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將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應該堅持我們黨在歷史上所確立的馬克思主義主導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信仰這個核心對學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廣大學生中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引導學生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牢固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2.營造具有濃郁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環境。健康和諧的高校人文環境是培育大學生精神家園的外在推動力,因為人文素質教育能夠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們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大大豐富大學生的內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可以扭轉專業人才的“單向度”傾向。人文精神的培養要靠自身的學習、實踐、感悟、內化和升華,更重要的方面是環境的影響和熏陶。建設校園的人文環境,利用環境育人,是達到人文精神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具有濃郁的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對學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華和禮儀修養的養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益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內化。南開大學校長母國光說過,辦高校就是辦一種氛圍。校園文化環境實質上就是一種“無形的課堂”,它無時不刻不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果歷久積淀的雖不見諸文字卻彌漫于校園的輿論氛圍和為多數人所認同的行為原則是和諧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這一文化共同體中的個體,將受益無窮。校園環境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因此,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實體或活動載體來營造和形成特定的人文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對改善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狀況大有裨益。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他們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思想品格就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大多是人文教育的內容,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學術氣氛是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3.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充實精神家園。充實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外因只能發揮輔助功能,而關鍵因素,則是大學生們自身要認識到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性,參與到其中來所以我們在強調發揮教育者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重視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來理解他們,多途徑地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受教育者在參與實踐中得到切身感受,用這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循序進行教育。另外要發揮榜樣作用,優秀的精神品格常常能使后輩學人產生“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崇高情感。因此,建設高校精神家園,要充分發揮那些大學者和優秀學子的榜樣作用,要宣傳和學習他們的事跡,增強師生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學術境界的向往之情,使大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取則行遠”,“止于至善”,形成濃厚的精神家園的氛圍。同時引導大學生保持開朗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和諧的人際關系,最終實現生理和心理素質都健康協調地發展,主動去充實自己的精神家園。
大學生只有擁有了充實健康的精神家園,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堅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場、政治觀點且專業知識面又比較寬廣深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然而,構建大學生精神家園任重而道遠,還需要大學生、高等學校及整個社會的共同重視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賀新芳.構建大學生精神家園的路徑探析[J].黨史文苑,2009,(9):78-80.
[2] 吳桂花.人的精神生活全面發展的個體價值[J].學術交流,2004,(8):27-30.
[3] 陳世國.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營造大學生精神家園[J].思想教育研究,2005,(1).
[4] 郭建鋒.建設高校精神家園 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J].中國高教研究,2005,(5).[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