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產業結構演變與職業教育的互動關系:(1)從職業教育的縱向發展來看,得出產業發展引起職業教育的產生,隨后兩者呈現出互動發展的態勢;(2)從部分國家的橫向比較來看,得出由于不同的國家之間產業結構的特點不同,其職業教育的特色亦存在差異;(3)從兩者與技術變動、就業結構的聯系來考察,得出產業結構演變與職業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產業結構;演變;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204-03
產業結構總是處于不斷的調整變化之中,尤其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的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越來越大,調整的節奏也愈來愈快。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職業教育也處于調整變化之中,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職業教育發展的快慢、教育結構及層次的變化均受到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反之,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發展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產業結構演變規律及其與職業教育的總體對應
經濟學家們很早就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又向第三產業移動。由此,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是:第一產業將減少,第二、三產業將增加。克拉克認為勞動力的這種變化是各產業之間的收入相對差異造成的。
庫茲涅茨通過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實證分析,得出:隨著經濟發展,第一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處于不斷下降的過程中,而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也是如此,說明農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下降。第二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隨經濟的發展略有上升,而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卻是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說明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第三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隨經濟的發展略有上升但卻不是始終如一的上升,而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卻是呈上升趨勢。
以上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總體演變的一般趨勢是:就各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看,由大到小排列的變化情況是由“一、二、三”的格局向“三、二、一”的格局轉變。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狀況也如此。
由于職業教育是為產業發展服務的,因此,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演變存在著緊密的關系。首先,職教層次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演變是相對應的。當產業結構水平還處于比較落后狀況時,職業教育通常是以初級人才培養為主。而隨著產業結構不斷高度化發展,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層次上是不斷上升的,由培養初級人才為主轉向培養中等層次人才為主,進而以培養高等人才為主的變化過程。其次,職教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演變是相對應的。在產業結構演變的不同時期,對應于產業結構特征,就需要有不同的專業結構與之相適應,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在實踐中,由于不同的專業人才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以及人才供求信息的不完全對稱,使得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并非完全對稱,而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但總體而言,專業結構可以大體折射出產業結構的狀況。
二、產業結構演變與職業教育的互動
產業結構演變與職業教育的發展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從職業教育縱向發展來考察
1.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為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在產業革命爆發以前,世界各國主要以農業和個體手工業為主,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學徒制。學徒制是以父子相傳和師徒授受為主要教育方法,以勞動現場為主要教育場所,以手工工藝為主要教育內容。學徒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
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爆發,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產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歐美等國工業的發展,對其職業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產業革命使學徒制度徹底崩潰。由于機器的使用和生產的分工,把原來某一產品的完整生產過程分解為各個片斷式操作,工人不再需要花費七八年時間去掌握全部工序,只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參加局部生產的能力就可以了。其次,產業革命推動近代職業教育普遍興起。產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力對勞動者的智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掌握機器生產的科學原理。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造成的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為職業教育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前提。于是,以傳授科學生產原理和技術為重要內容的近代職業教育應運而生了。由于近代職業教育是以學校為基本教育場所,能在短期內培養大批的各種層次和各種類型的職業技術人才,其耗時短和效率高的特點,使它產生之后很快受到各國產業界的青睞,這促使了近代職業教育普遍興起。
通過對職業教育產生根源的考察可知,職業教育是為了滿足產業革命爆發后工業快速發展對職業技術人才需求擴大而產生的。
2.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的互動。職業教育是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而產生的。而職業教育產生后,其發展變化便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呈現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
首先,職業教育是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的動因之一。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從較低水平狀態向較高水平狀態發展的動態過程,即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化、高知識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其重要標志是各產業的技術層次不斷提高和新興產業不斷成長為主導產業。比如以能源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使電機電器、精細化工、通訊等產業的出現,隨后又產生了汽車、飛機制造等新興產業;以電子技術、遺傳工程等為基礎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又產生了計算機工業、核能工業、航天工業等新產業。這些新興產業的出現都標志著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為產業發展壯大提供大量生產型和技術型人才。當科技創新促使新興產業出現后,要將弱小的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就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基層操作人員等作保證。而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供給恰好與新興產業對大量的技術人才、基層操作人員的需求相一致。
其次,產業結構高度化過程又會拉動職業教育向前發展。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發展,使得工作的復雜性提高,從而要求員工掌握更加復雜的技術才能勝任工作。作為技術人才培養的主基地,職業教育必然要隨著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發展而向更高層次發展。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與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相協調的。
綜上,從職業教育的縱向發展來看,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產生是由于產業革命的爆發。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上的支持和保證,推動產業高度化發展。產業的高度化發展,新興產業不斷產生,又進一步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如此往復,呈現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
(二)從部分國家產業結構現狀與職業教育現狀的橫向比較考察
1.美國。美國在信息、生物等領域科技進步推動下,產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進步。美國的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有絕對的優勢,占GDP總值的近80%,第一產業不超過2%,呈現明顯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形態。
社區學院是美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一大特色。在美國,中等層次的職業教育是在公立中學中實施的,學生通常用一半的時間學習職業課程,另一半時間學習普通課程,畢業后相當部分學生進入社區學院繼續學習。社區學院具有雙重職能,一是根據經濟狀況確立專業和課程,畢業后直接就業;二是畢業后升入對口大學繼續讀三、四年級。這樣,就可將職教與普教很好地結合起來。
美國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屬“寬專多能型”,這與美國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達,這些產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是多技能相適應的。
2.德國。德國自然資源匱乏,主要靠優質的工業產品出口,進口工業原料、農產品和其他資源型產品。德國的經濟支柱是工業,其中機械制造、電氣電子、汽車和化工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
德國的職業教育采取的是“雙元制”。即同時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對學員進行培訓。其實施過程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對學徒的需求,每年在職業學校開學前,先在社會上招收中學畢業生作為本企業的學徒,與公司簽訂合同后,由企業為這些學徒向本地區相關的職業學校報名入學,成為職業學校的正式學生。這樣,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文化、技術理論與在企業接受技能培訓同步進行,保證了技術工人培訓的高質量。“雙元制”的成功實施,既需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深度干預,又需要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學校積極配合。
德國“雙元制”培養的人才為“專深型”,這與其產業結構以中高端制造業為主密切相關。
3.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全盛時期,其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澳大利亞是傳統的農牧業國和礦產資源開采國,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之稱。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的服務業、制造業得到很大發展。
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是澳大利亞進行職業教育培訓的主體機構,主要以行業為主導,政府、行業、社會與學校相結合,實施多層次綜合性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在招生方面,TAFE學院沒有年齡上的限制,鼓勵人們隨時回到學校學習;在培養目標方面,TAFE學院著重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員能較快地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在課程安排方面,TAFE學院提供多種形式的教育與培訓課程,使學員可以針對不同需求自由靈活地選擇相應課程;在教學組織方面,TAFE學院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或培訓的人提供服務。
TAFE學院這種靈活多樣、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與澳大利亞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制造業占主導地位是相適應的。
從這幾個國家的橫向比較來看,職業教育的辦學特點與產業結構的特點是相一致的。
(三)從產業結構、職業教育與技術變動、就業結構的聯系考察
1.與技術變動的聯系。技術變動主要表現在技術進步和技術結構變化兩個方面,人是技術變動的主體,是引起技術變動的最基本的因素。當一項新技術產生或原技術經過改造優化后,就代表著技術的進步,而當多項進步的技術經過推廣普及后,就有可能引起社會技術結構的變化,使得技術結構由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轉變。而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的就是技術性和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在技術創新尤其是技術推廣運用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層次呈上升態勢,在推動技術變動方面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技術變動會對產業結構產生直接的影響。首先,技術結構變化會對產業部門中的生產技術結構、生產工藝過程、生產方式和生產規模等產生影響,從而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產生影響。其次,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誕生新興產業,改造和淘汰落后產業,從而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所以,通過技術變動,我們可以把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聯系起來。一方面,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技術人才,另一方面,這些人才是引起技術變動的主體,當技術發生變化后,會引起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與就業結構的聯系。克拉克、庫茲涅茨等人的研究指出,就業結構反映了產業結構的收益水平。不同產業之間收益水平的綜合差異,會對就業人員具有不同吸引力,從而會形成產業結構的就業導向。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在各產業間的變化狀態是:第一產業逐步減少,第二、三產業逐步增加。
由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主要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與市場的需求相一致。由于就業結構反映了產業結構的收益水平,就業結構本身就是對市場需求的一個反映,從而形成了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就業導向。這樣,就業結構就成為了連接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橋梁,通過這一橋梁,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三、結論
綜上,產業結構的演變與職業教育的層次、專業結構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但這種互動關系并非完全對稱。從職業教育縱向發展看,產業的發展催生了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又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兩者如此反復、相互促進;從各國橫向比較看,由于不同國家產業結構存在差異,因此在不同的結構狀態下,其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上亦存在不同;從產業結構、職業教育與中間環節的聯系看,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同樣存在比較緊密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 李悅,李平.產業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 蔣昭俠.產業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
[3] 謝仁業.從產學研合作到科教經互動——科技、教育、經濟互動理論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3,(4).
[4] 垢寶印.德國職業教育概況[J].教育與職業,2003,(11).
[5] 商圣虎,吳朝國.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演變關系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0,(5).
[6] 徐建.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吻合度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4).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KANG Yuan-hua
(School of Business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 530008,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elucidat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viewing from the vertic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t concludes tha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vocation education and then,a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trend occurs.(2)Viewing from horizontal comparison among some countries,it states that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ecause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s.(3)Viewing from correlation of the two with technology changes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it claims that a close interactive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evolu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