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迅猛,農村金融需求日益擴大。同時,農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很大進展,農村金融組織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農村資金依然大量外流,農戶和鄉鎮企業依然面臨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約束。這就為農村非正規金融提供了生存空間。擬從農村金融供給和需求視角,探析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供給;金融需求;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035-03
引言
目前,中國經濟總體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歷史時期,三農問題能否有效解決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關鍵環節。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壯大,農民收入提高都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近幾年,農村金融改革也取得了進展,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也有了改善。目前,農村地區已初步形成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分工協作的金融服務框架;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作用也越發顯著。“截至2007年末,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共有108 173個,覆蓋全國所有縣市;貸款支持農戶數達到8 809萬戶,占農戶總數34.6%”。但是,農村金融需求主體依然面臨信貸約束,農戶和鄉鎮企業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滿足。不足部分恰需要民間非正規金融的有效填補。
一、農村正規金融的信貸供給
農村正規金融的供給主體主要是中國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雖然農村正規金融供給主體不斷增多,支農力度不斷加大,但基于金融機構自身可持續發展等因素考慮,農村正規金融信貸供給依舊薄弱。
1.中國農業銀行重新定位,信貸支農有所縮減。隨著農業銀行加速商業化進程,農業銀行對貸款方向的定位由農村轉向城市,對農村信貸支持也有所縮減。由圖1可知,2000—2007年農業銀行農業類貸款占比逐年縮小,從2000年的54.79%縮小至2007年的4.05%,這使得正規金融信貸供給更加稀缺。
2.政策性金融機構功能單一,單個農戶和農業小企業難獲得貸款。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狹窄,功能單一,主要辦理糧食、棉花、油料收購、儲備、調銷貸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以及糧棉油龍頭企業貸款。資金封閉運行,農戶難以獲得貸款。2010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累計發放各項貸款為5 443.13億元,其中糧油棉花貸款2 782.9億元,占比51%;而種植、養殖、加工、流通等領域內各類農業小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83.78億元,僅占比1.54%。
3.農村信用合作社高度壟斷,經營效率低下。自1996年以來的農村金融改革,農業銀行等商行收縮農村貸款業務(如上頁圖1所示),并關閉了農業合作基金和其他非正規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因此成為農村正規金融信貸的主力軍。尤其是2002年以來,農村信用社全面開展小額信貸業務,為農戶提供小額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相應提高了對農戶的正規金融供給。從表1可以看出,農業類貸款占農村信用社貸款之比由1999年的32.9%上升到51.08%。但是,農村信用社巨額的歷史包袱、利率管制和部分地區經營管理的低效率以及成本問題依舊嚴峻,而且信用社改革依舊缺乏明晰產權關系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行政色彩濃厚,效率低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于2005年對全國百余家農村信用社實地調查結果顯示,信用社存在資本不足,不良貸款率高,上存資金比例過高,盈利能力低等諸多問題。(1)資本不足。2001—2004年信用社資本充足率均值分別為4.58%、9.38%、11.36%和13.83%,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30.33%、6.72%、10.82%和23.09%。60%以上的信用社資本不足,其中40%資本嚴重不足。(2)不良貸款率高。盡管自2001年以來,不良貸款呈下降趨勢,但是仍然處于高位,2004年不良貸款數額平均值為2 014.04萬元,不良貸款率為28.28%。(3)上存資金比例過高。2001—2004年信用社上存聯社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資金占存款余額比重分別為26.92%、27.1%、31.54%和32.68%,備付金占存款余額比率分別為20.12%、29.13%、22.96%和23.78%,大大超過銀監會關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存款備付金比重不低于5%的要求,這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用社的放貸規模和盈利能力。(4)盈利能力低。雖然信用社的貸款利率遠大于存款利率,但貸款收息率低。2001—2004年收息率分別為43.74%、43.48%、44.58%和48%,遠低于銀監會收息率大于90%的標準。
上述各方面都會影響信用社自身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信貸支農效果。尤其很多農村信用社無法改善其虧損的局面,只能在“支農”的名義下,依靠央行不斷地注入資金來維持經營。此種低效率的經營狀態下,農村、農業、農民根本得不到足夠的發展資金。
4.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貸款趨勢良好,但“抽水機”角色一時難以轉變。2008年之前郵政儲蓄銀行功能單一,只存不貸。吸收存款余額從1998年的3 20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3 577億元,50%以上來自縣及以下地區,30%來自鄉鎮及其所轄農村地區。吸收的資金上存央行,再通過支農再貸款返回農村,但支農效果就難以保證。2008年全國推廣小額信貸,至2010年10月,全國累計發放貸款近400萬戶、金額2 300多億元,平均每筆貸款約5.9萬元;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累計發放1 500多億元,占全部小額貸款累計發放金額的70%。這的確解決了400萬戶農戶及小商戶的生產經營資金需求問題,但相對于全國幾億農戶巨大的金融需求缺口,力度依舊不夠,農村資金“抽水機”角色一時難以轉變。
二、農村金融信貸需求
農村金融信貸需求可以從農戶信貸需求和農村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兩個角度分析。
1.農戶信貸需求。近幾年,農民收入有了穩步提高,信貸需求穩步增長。雖然正規金融及時大力推進小額貸款等措施,給予農戶信貸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依舊不能完全滿足農戶金融信貸需求。從下頁表2可以看出,2000—2009年農戶從正規金融得到的貸款雖然有一定增加,但遠遠不足以滿足全部的信貸需求,2009年正規金融的信貸滿足程度也僅僅為35.61%。而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占比一直維持在半成以上。
正規金融機構的惜貸以及農戶正規金融貸款獲得率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第一,正規金融信貸交易成本高。如資金成本高,某些地區信用社利率高于民間貸款利率,而且還要求農戶“先入股再貸款”,增加資金成本;時間成本高,審批時間長,程序復雜,貽誤農時;風險成本高,雖然正規金融機構積極推廣的無抵押小額貸款,仍有20.8%的信用社需要抵押,66.5%的信用社需要擔保。第二,正規金融機構信貸周期與農業生產周期不一致。正規金融貸款期限一般為一年,年初發放,年底還款。但是農產品在年底難以完全售出,農戶逾期還款率高。第三,農戶對正規金融信貸缺乏信心。據國務院2005年的農村金融調查顯示,未申請過正規貸款的農戶中,17%認為自己沒有關系,11.11%不懂貸款程序,5.89%認為自己不能滿足抵押擔保要求。
2.農村中小企業信貸需求。農村中小企業也面臨正規金融的信貸約束。據國務院2005年的農村金融調查顯示,農村中小企業信貸需求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信貸需求規模遠大于授信額度,單筆借款規模很小,企業要進行多次融資。57%的企業獲得最大正規貸款數額小于期望額度,24.41%的企業一年之內借貸次數為兩次以上。第二,從結構上來看,企業借款主要渠道是農村信用社和親友。農村信用社渠道占比37.2%,親友渠道占比38.8%。第三,從總量上來看,正規金融優勢大于非正規金融。鄉鎮企業的正規金融貸款占借款總額88.23%。
結論與建議
1.農村金融正規供給不足,非正規金融有效填補。農村金融需求與正規金融供給之間存在巨大缺口,而且必須由非正規金融來填補。從表2中也可以看出,2000—2009年民間借貸占農戶借入金額60%以上,是農戶最重要的借貸渠道。非正規金融在信息、抵押要求、組織效率方面都有正規金融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一直以來,中國金融監管基于金融穩定和安全考慮,對于非正規金融都是打壓態勢,抑制了農村金融創新。根據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09年6月底,僅有11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合法,仍有大量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處于被取締和“灰色地帶”的邊緣。
2.給予非正規金融合理生存空間,分類監管。對于農村非正規金融,應根據功能采取分類監管原則,對于村民內部微利互助的非正規金融應該鼓勵,予以引導;而對于以牟取暴利為目的的高利貸等高風險非正規金融應予以管制取締。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非正規金融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靈活地滿足農村金融需求,與農村正規金融相互補充,共同為農村、農業、農民提供高效、及時的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 項俊波.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三十年[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1.
[2] 2010年度報告[EB/OL].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官網,http://www.adbc.com.cn/report/2010report/ch/7.htm.
[3] 韓俊,等.中國農村金融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139-277.
[4] 張艷花,楊青坪,莫江,戴碩.一起非法設立金融機構事件引發的思考[J].中國金融,2010,(6):82-86.
[5] 中國金融統計年鑒(1999—2007)[K].
[6]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匯編(2000—2009)[Z].
[7] 韓俊,等.中國農村金融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8] 劉民權,俞建托,徐忠.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02-110.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