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財務管理作為一種價值管理在整個管理活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明確。財務管理專業隨之而成為市場迫切需要的熱門專業。隨著企業財務管理內、外環境的變化,財務管理理論和方法在不斷創新,而中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卻相對滯后,嚴重影響了該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如何對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合理的構建,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285-02
一、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由于財務管理專業在中國高校中設立的時間不長,其課程體系還處于不斷發展完善階段。目前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的整體結構不盡合理,專業課過多過細,基礎課相對薄弱,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財務管理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許多情況下,專業以外的其他知識與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對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歷史背景、自然狀況、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品德與修養,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等等。而目前,涉及上述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在課程設置上明顯不足。
2.課程體系混亂,課程內容界定不清,重復現象嚴重。目前,專業課程之間的重復是不爭的事實。應當說,由于各門課程有其自身的完整體系,重復現象在所難免。但是,在整體的統籌規劃上應對這一問題給予考慮,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特別是簡單的重復。
3.課程門數多、每門課課時少、各門課之間的系統性差等問題,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沒有形成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缺少專業特色。
4.課程體系設計中對學生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大多數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目標主要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力求使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盡可能多的財務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中國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強調財務知識的講授,其目的是讓學生畢業后在短期內通過各種資格考試,真正讓學生多思考、多分析從而領會原理的課程安排較少。
二、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考慮的因素
為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能夠在財務管理領域勝任專業工作的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注意:
1.全面貫徹“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在講授知識過程中,一定要聯系實際,語言通俗易懂,要講的生動,讓學生易于接受,否則就達不到預期效果。如許多學生花了很長時間學習如何計算凈現值、內部收益率,但卻不知道如何找到凈現值大于零的項目。教師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知識素質和管理實踐,才能深入淺出地傳授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才有可能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2.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潛在創新能力。在財務管理實踐教學中,可以根據專業培養模式和課程特點,采用實驗、實訓、實習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此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檢驗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里的“實驗”一般是在虛擬環境下,模擬企業財務決策過程。如利用Excel工具進行財務建模、財務分析和財務決策等,它是一種探究式的操作,讓學生自己在動手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創新和實踐能力。“實訓”就是在真實的環境下,利用模擬數據進行實驗,如采用各種軟件系統,如采購、銷售、制造、庫存等功能模塊,生成基本財務數據,自動生成財務報告數據,運用財務管理各種模型對公司財務活動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實現財務 —業務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實習”則是根據教學需要,就某一特定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到實際工作部門進行實地考察,撰寫實習報告。
3.教師要真正成為“專業課程的設計師”。課程體系實施的關鍵是師資水平的提高。好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必須通過教師恰到好處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只有勤奮學習,廣泛涉獵,不斷汲取和擴大知識容量,才能成為“授人以漁”的“課程設計師”。
4.擴展專業課程的內容。專業課程包括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其內容不能只限于涉及本專業的課程。對于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都應體現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較全面地掌握財務管理專業應具備的知識。并對其內容進行優化調整,以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擴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
三、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根據其目標定位,應建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財務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應以課程設置目標為起點,課程價值取向影響并制約著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又影響并制約著課程體系結構的構建。
1.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決定如何培養學生,培養什么樣學生的關鍵,也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所在。在課程體系構成上,按財務管理教育目標從總體上考慮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各門課程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整體效應,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以達到最佳課程組合。
2.在各門課程的設置上,要符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合理安排各門課程的順序和課時,找出各科課程之間的結合點,合理分工,防止不必要的內容重復。以有限的課程門類來滿足日益擴展的知識領域,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滿足新時期對理財人員的需求,有利于引導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專業知識結構的合理優化。
3.在制定專業課程體系時,首先要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明確學生畢業后在本行業領域中能做什么,還能做什么,通過自學或短期培訓能做什么;從職業崗位分析入手,對職業崗位進行能力分解,確定專業的通用能力是什么,職業主要能力是什么,職業輔助能力是什么,明確與職業崗位相匹配的工作任務有哪些,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以通用能力為平臺,按完成工作任務的要求來設置課程和實訓項目,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滿足企業和學生的不同需求。
4.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四大模塊構成。設置基礎課程,著重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設置專業課,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為目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之間的關系應是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判斷分析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增強表達能力;專業基礎課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為學習專業主干課打下一定的基礎;專業主干課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具備財務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專業選修課的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更好的適應今后工作所面臨的環境。
5.財務管理具有較強的應變性和寬厚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它不僅僅需要堅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非常需要專業以外的其他綜合知識,如對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歷史背景等的了解,較強的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藝術修養等。同時,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應積極創造條件,適當增加校內實習課程與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如設立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財務基本技能實訓;納稅籌劃模擬實訓;金融模擬實訓;理財綜合能力實訓;ERP綜合實訓等。
參考文獻:
[1] 李連軍.財務管理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框架構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5).
[2] 宋孟寧.淺析財務管理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2).
[3] 張英明,費會娟,王永,劉昌煒.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調查與思考[J].財會通訊,2006,(7).
[4] 黃億紅.論財務管理課程在教學改革活動中的創新性[J].財會通訊,2006,(3).
[5] 姜平.論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4).
[6] 劉淑蓮.關于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構建與實施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5,(8) .
[7] 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及課程開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
[8] 陳宇,陳李翔,趙志群.技能振興:戰略與技術[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2.[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