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區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新形勢下卻存在著體制機制弱化、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在分析浙江開發區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浙江開發區整合提升的路徑進行了解析。從經濟基礎、區位優勢、產業發展、城鄉一體化、科技實力等方面提出了建立杭州灣經濟區的現實基礎,并分析了杭州灣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拉動、集聚輻射、結構轉換以及體制示范等作用。
關鍵詞:開發區;杭州灣經濟區;整合提升;國家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3-0128-03
二十七年來,中國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在擴大對外開放、深化改革中有效地發揮了窗口、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已經成為所在地最主要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實施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平臺載體和打造城市群、經濟圈的重要支撐點,也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區。但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市場化更加開放,交通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開發區在政策和體制方面的優勢已經逐漸弱化,并出現了生產投入要素加大、發展空間受限等一系列問題。
一、浙江開發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浙江開發區的發展現狀。(1)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10年,全省116家開發區(含園區,下同)實現工業總產值26 285.9億元,同比增長30.3%,分別占全省工業和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1%和50.9%;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 629.1億元,增長37%;吸引內、外資雙創新高,實際到位外資67.1億美元,占全省的61%,實際到位內資為1 669.2億元。(2)創利能力不斷增強,利潤增幅高于工業產值增幅。2010年,全省開發區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25 098.1億元,同比增長31.7%;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 629.1億元,增長37%,其中利潤總額1 618.3億元,增長46.7%,快于工業產出增幅,稅收1 010.8億元,增長23.9%,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20.6%。(3)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全省開發區工業企業每百元銷售收入實現利潤為6.45元,比上年同期高出0.65元。(4)外貿水平創歷史新高。2010年,全省開發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 122.2億美元,出口732.9億美元,進口389.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5%、49.2%和7.4%,三者分別占全省的44.3%、40.6%和53.3%。
2.浙江開發區存在的問題。浙江開發區在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規劃起點不高。不少開發區早期對規劃重視不夠,空間布局“小、散、亂”,資源利用率不高;二是發展空間受限。浙江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經國家核準面積平均8.17平方公里,最小開發區只有1平方公里。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多數開發區原批準規劃面積已基本用完;三是產業層次偏低。不少開發區的主導產業仍為傳統產業和一般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四是功能配套不全。開發區原先定位偏重工業化,功能比較單一,吸引高端產業和高級人才的軟硬環境欠佳;五是體制優勢弱化。開發區曾經享有的經濟管理權限和特殊優惠政策取消或受限,辦事難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服務效率降低。
二、浙江開發區整合提升的路徑分析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開發區整合提升的專項行動計劃,計劃要求在三年時間里完成全省省級經濟開發區面上的整合提升工作,將它們培育成為新的區域增長極。開發區通過整合提升,將提高規劃水平、整合要素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管理體制和完善配套功能,最終構筑以開發區為核心、以城鎮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以功能區為節點、以道路為網絡的新的經濟發展大平臺,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園區經濟與區域經濟統籌發展,更好地發揮開發區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開發區的整合提升目的是促使開發區轉型升級,因此必須扎實推進六個方面的轉型,一是加快從注重發展工業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轉型;二是加快從偏重資金輸入向重視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轉型;三是加快從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效益提升轉型;四是加快從依靠政策驅動向提升綜合服務功能轉型;五是加快由粗放型消耗型發展方式向集約型再生型發展方式轉型;六是加快由建設單一工業園區向工業區與新城區聯動轉型。
當前,開發區在整合后要在產業定位、空間布局、資源利用等方面統一規劃,進一步提高開發區綜合發展實力。特別是做好與全省產業集聚大平臺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發展定位,引導開發區加快提升。根據各地開發區的具體情況,加大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擴大開發區社會管理權限,明確社會服務職能,提高社會服務效率與水平。同時,進一步理順開發區現有管理體制和管理職責,加快開發區功能服務平臺建設,探索扶持開發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政策與措施。
三、“杭州灣經濟區”建立的現實基礎
“杭州灣經濟區”分為核心層和擴展層,核心層(環杭州灣)為杭州、寧波、紹興、嘉興、舟山五個市;擴展層(泛杭州灣)為湖州、金華(義烏)、臺州三個市(溫州、衢州、麗水已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
1.經濟基礎雄厚,產業集聚效應顯著。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杭州灣經濟區”核心層五市的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占據了全省的半壁江山,主要經濟指標大部分超過了全省的60%。2010年五市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61.64%、工業增加值占75.82%;一般預算收入占64.59%、進出口總額占77.25%;實際利用外資占84.82%。目前,我們設想的“杭州灣經濟區”內集聚了浙江省70%以上的電子企業,80%以上的信息產品制造業,90%以上的軟件產業和幾乎全部的微電子產業、移動通信產業,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國IT產業基地之一。
2.區位優勢明顯,開放平臺建設成績斐然。“杭州灣經濟區”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翼,長江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線“T”型交匯點上,是連接長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南北兩端各有重要港口與海洋相通,南面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二大港口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周轉量都位居世界十強,北面是嘉興乍浦港,未來發展潛力巨大。2011年3月,國務院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2011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標志著中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面功能區正式成立。
目前,杭州灣經濟區內擁有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58個,占全省開發區(園區)總數的1/2,2011年6月,隨著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紹興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省17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杭州灣經濟區內就占了13個,目前全國各類開放功能區本區域都有,浙江省三個國家級(杭州、寧波、紹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均在杭州灣經濟區內,另外,還有省級開發區(園區)44個。其中以寧波市的國家級開發區類別最多,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寧波市保稅區、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大榭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剛批準的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石化工業開發區。2010年五市開發區(園區)實際利用外資、外貿出口和工業增加值三項指標均占全省開發區總量的80%以上。
3.中心城市輻射效應強,城鄉一體化程度高。杭州灣經濟區所轄五市呈環狀分布,依靠發達的公路鐵路網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寧波舟山跨海大橋、嘉紹大橋緊密相連,兩兩相距都在兩小時車程內。以杭州、寧波為中心的兩大都市經濟圈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地位突出,輻射效應強,2010年兩市總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區域總量的60.75%和65.97%。杭州灣經濟區內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城鄉收入差距較小,2010年杭州灣經濟區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農村居民的2.079倍,收入差低于浙江全省平均水平的2.421倍,也低于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全國平均水平的2.192、2.316、2.555、3.029與3.213倍,與國內其他開發開放區域形成鮮明對比。
4.人文底蘊深厚,科技創新優勢突出。杭州灣經濟區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同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底蘊極為深厚。2010年杭州灣經濟區內擁有高校60所,占全省75.95%,在校本科生78.22萬,研究生4.15萬,分別占全省88.4%和86.47%,科技創新能力突出,2010年申請專利數7.83萬件,授予專利數7.38萬件,分別占全省的64.87%和64.38%。
四、“杭州灣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1.經濟拉動作用。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一般來說,經濟增長速度很快的地區往往集中在某些經濟中心和改革試驗區。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杭州灣經濟區”通過具備特殊的優惠政策,使得一些產業出于保持、提升競爭力的動機而發生產業向周邊區域轉移,從而拉動區域經濟。如可以通過技術溢出效應來實現。
2.集聚輻射作用。中心—外圍理論認為,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空間結構形態。“杭州灣經濟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形態,運用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權,能夠在短期內形成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并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與周邊地區構成了中心—外圍的區域格局。與此同時,“杭州灣經濟區”在集聚各產業、各部門和周邊區域要素資源后,將通過不同的渠道、方式向外擴散,進而對整個區域經濟產生影響。如可通過優良的政策和發展環境,利用經濟勢能的運行規律,逐步使該地區成為資本、信息技術、高級人才和現代經營管理集聚的核心。
3.結構轉換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杭州灣經濟區”的土地、環保、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會以更快的速度攀升,再加上其面臨的市場飽和,投資回報率下降等原因,一些產業或產品的競爭優勢會逐漸喪失,產業結構也面臨著調整的巨大壓力。同時,周邊區域由于基本發展條件已經具備、要素價格低廉、政策性優惠等諸多因素,而成為一些產業新的優勢生產區位。“杭州灣經濟區”可以通過自身的結構調整使其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斷適應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要求,不斷培植出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系列,從而在動態發展中保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覆蓋面以及通過產業關聯和擴散效應帶動和促進周邊區域經濟轉換。
4.體制示范作用。制度比較優勢比其他要素的優勢更重要,建立“杭州灣經濟區”,可以利用“先行先試”創設的有效制度安排,先行探路、超前探索、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這樣可以大大地降低該地區的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流入這個區域,有效的制度安排還可以大大地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如果其中已經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比較成熟的有益經驗,可以逐漸大面積推廣。
五、結論
基于環杭州灣五市的經濟基礎、產業發展、區位優勢、城鄉一體化、科技實力等現實條件,以及在該地區建立經濟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拉動、集聚輻射、結構轉換和體制示范等作用,結合浙江省2008年以來大力推進的開發區整合提升及其所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構建“杭州灣經濟區”,爭取早日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成為推動浙江省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增長帶。
構建“杭州灣經濟區”是浙江省空間布局發展戰略和區域合作發展戰略的體現。“杭州灣經濟區”主要以核心層的杭州、寧波兩大城市群為依托,以各類開發區(園區)為支撐,以杭州灣跨海大橋、寧波舟山跨海大橋、嘉紹大橋(在建)、杭州灣跨海鐵路大橋(計劃)和發達的路網為紐帶,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城鄉建設同步推進為目標,實施跨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其實質是將產業基地化、城市集群化、環境生態化、城鄉一體化、社會均等化等一系新發展戰略加以融合與提升。
“杭州灣經濟區”發展戰略研究與實施,將使浙江省由分散的點狀開放走向集中的整體開放,實現功能疊加、整合提升、再造浙江開放新優勢;“杭州灣經濟區”建設的啟動,可以使浙江省擺脫行政區劃的羈絆,推動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同時,也使浙江省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擁有更多更大的話語權,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 宋東舢.關于加快浙江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思考與對策[EB/OL].http://www.zj.xinhuanet.com website,2010-08-06.
[2] 王家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3] 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浙江省開發區(園區)轉型升級成效顯現 經濟貢獻不斷增大[EB/OL].http://msn.finance.sina.com.cn/gdxw/, 2011-04-22.
[4] 王家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作用與機理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5] 2010年相關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