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音樂節,細雨飄零的夜晚。熱鬧了一天的舞臺,突然被一架鋼琴和一個頭發蒼白的老人占據。四周靜謐,只剩下老人嫻熟的鋼琴演奏和渾厚踏實的吟唱:“人生啊,就像一條路。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匆匆,匆匆。”
每顆浮躁的心頃刻間都安靜了下來。
隨興所至的音樂頑童
從當年的“臺灣價碼最高的鋼琴酒吧歌手”,到如今的“臺灣民歌之父”,61歲的胡德夫,在30多年經歷了許多改變,不變的,是一直在歌唱。
1975年,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一起開啟了日后堪稱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校園民歌”運動。而今李雙澤去世已近30年,楊弦也已移居美國20多年,當年發動“校園民歌”運動的三君子,僅剩胡德夫還活躍在舞臺上。
問胡德夫,如今只剩下你在堅持,孤獨嗎?老人憨憨一笑,“嘿嘿,有時候有一點,但是還好,現在的年輕人對自己民族的東西抓得很緊,所以我有很多機會和年輕人在一起,唱我們自己的東西。”
胡德夫口中的年輕人是紀曉君、陳建年、昊恩家家等優秀的原住民歌手,他說,“他們都是國際級的,有一天你會看到他們翻騰在這里。”
雖然歌唱了三十余年,可胡德夫直到1995年才有機會出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匆匆》,“我以前寫的歌,或批判或寫實,在那樣的年代里沒有人想出。其實到了95年,我也只是想收錄自己的聲音,作為給朋友們的紀念。可是經紀人覺得有商機,就拿去發行,發行出來又得獎,所以就繼續。”
言語中絲毫沒有“媳婦熬成婆”的怨念,對胡德夫來說,只要能夠歌唱就滿足了。因此,他的專輯不似其他歌手需要在錄音室里精雕細琢,而是像他的歌聲一樣隨興所至,渾然天成。“第一張專輯是在母校的鋼琴室,用幾十年前彈過的舊鋼琴錄的。但其實當年我是掃鋼琴室的。第二張專輯是去了美國,朋友介紹了一些樂手,大家坐在一起,沒有樂譜,也是即興合在一起彈唱,就直接錄好了。”其實自從大學時代開始,胡德夫就接觸并喜歡西洋音樂。因此,即使是如今推廣原住民民歌,也依然能夠看到西洋音樂對他的影響。比如他會把阿美族的古調用藍調來表現,又會將古謠配上了英文詩歌的歌詞,形成了《Standing on My Land》,可謂是個在音樂世界中隨心所欲的音樂頑童。
而生活中又何嘗不是?他會和朋友忘情喝酒歌唱,而記錯了參加為他頒獎的晚會時間;他至今還會常常回到山林里面,“深沉地發呆”;而這次來西湖,最開心的事情,也莫過于將紹興黃酒喝了個痛快。
我會唱到不能動為止
舞臺之下,卑南族出身的胡德夫還一直致力于為原住民爭取權益的民主斗爭。他曾經創立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為原住民尋求權益。說起種種過往的民主運動,胡德夫輕描淡寫:“其實運動也是一首歌。”
何解?
“我們自己的東西我要是唱不出來,那么就要用行動,語言、文字去表達,這難道不是一首歌嗎?”在胡德夫眼中,這是一首更需要用盡全力才能發出聲音的原住民之歌。
但是他也不諱言:“我到這個年紀了,年輕人應該來繼承一些事情。我們那個年代發動一些事,才會將那些福利延續到他們身上來,不然他們現在會很辛苦。但是我年紀大了,要擋千軍萬馬也不好擋了,還是回到歌里來吧。”
可是他也未曾想過停歇,他想建立一個小小的原住民音樂教室,把最好的師資引進來,把上一代的語匯、詩歌、精神傳遞到下一代身上。“一年招收十幾個年輕人,十年就兩三百人,如果他們能發揮作用,那就不得了啦。”民主運動、文化傳承和發揚民謠——這三者在胡德夫的生命中似乎早已無法分割。
自稱“年紀大了”的胡德夫,卻從來沒有想過停止歌唱。“我想我會唱到不能動為止。其實唱歌就是你的氣息。只要有一口氣,都會有詠嘆。即使有一天不能唱了,用眼神也還能傳遞很多東西。”
他在歌里這樣唱道:“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來到以前出發的地方/這是最后一個上坡/引向家園絕對的美麗/你我需穿透每場虛幻的夢/最后走進自己的田自己的門……”
聲音玩具
“12年來,我們的團員每年都在變化,大都是因為音樂理念的不同而離開,很少因為現實困難或者問題而放棄。因為玩音樂的人往往都是最不現實的。”
“我不是詩人,自認沒有詩人的才情。只不過當今沒有詩人,所以我寫了幾句有點像詩的狗屁文字,就被以為是詩人了。”
聲音玩具成立于1999年。從一開始,樂隊就以與眾不同的氣質和姿態專注于音樂的創作。對旋律及歌詞的重視,以及根源音樂營養的汲取,造就了主唱兼詞曲創作者歐珈源開放的音樂觀念及能力,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樂隊成員合作,從早期根源搖滾到藝術搖滾,到人們熱烈談論的POST-ROCK,到各種逐漸變得無法被歸類的屬于聲音玩具自己的音樂品味。與樂隊音樂相得益彰的是充滿人文氣息和詩意的歌詞。
樂隊成員: 歐珈源(主唱) / 李哲(吉他) / 龔鶴齡(吉他) /胡凱(鼓手) /黃錦(鼓)
電子商務
“我們都是有工作有另外身份的人,玩樂團純粹是為了興趣,不為名利。所以還是低調一點好。所以你也不需要知道我們的成員究竟叫什么名字。享受音樂就好。”
電子商務樂隊剛成立兩個月,成員來自廣告創意行業和大學生。參加西湖音樂節對他們來說,是“珍貴的第一次”。但其實不少成員也都玩了不下十年的樂團,其貝斯手曾在英國組過樂隊,為Radiohead的演出擔任過暖場。樂隊風格如同名字一樣,追求在虛無的互聯網時代重新開啟感知的動能,不論內容還是成員,都是擺放在虛擬貨架的商品,從迷幻到現實、從贊美到詛咒、從學生到工人到白領再到老板。
樂隊成員: 保密
周云山
“對我來說,最難過的時候,不是聽眾太少,而是根本沒有演出的機會。所以只要臺下有一個觀眾,我也會盡力歌唱。”
廢墟樂隊主唱。在京組建樂隊之初,即被媒體評為“中國最佳另類搖滾樂隊”。作品中具備迷幻、唯美的氣質和頗佳的藝術想象力。他更被形容為“養神的詩人”“新北京青年”,也是一個做電影配樂及廣告配樂的作曲家,一個練習太極拳的舞者。
煙火先生
“我們玩音樂就是愛好,和高中生愛打籃球沒有什么區別。至于表演,我們要先取悅自己了,再去取悅觀眾。觀眾不是我們的第一考慮。”
煙火先生是音樂節的“本土樂隊”代表,演奏風格融合了車庫、英倫、硬核和重金屬元素。大部分成員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樂隊生涯。一些成員據說是網上發帖募集的,屬于“網友見面”后一拍即合。注意,他們都有一份正職:公務員、記者、國企員工、私企老板、國家二級演員……五花八門。
樂隊成員:蔡天翼(主唱、吉他)/ 朱春杭(主音、吉他)/ 張平(吉他)/ 陳牧也(貝斯)/ 裘貝(貝斯)/ 石磊(鼓)/ 趙晶(鍵盤、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