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英國鞋匠,何解會用“香港”稱呼自己的新作?絕無殖民主義成分。事實是,Rupert Sanderson喜愛用水仙花的品種,為鞋履命名,“Hong Kong”單純就是其中一個品種。作為一個熱愛香港的人,請容我叨光,穿鑿附會一下,反正就這數百字。
這位漸入佳境的鞋匠,自1997年就放棄了在廣告界的高薪厚職,只身到出產高跟鞋名師的倫敦科威勒斯學院(Cordwainers College)深造,其間騎著電單車,環游意國不同規模的鞋廠、皮革廠及鞋楦廠,又曾于Sergio Rossi效力。2008年更獲得英國時尚大獎(British Fashion Awards)與“年度配飾設計師”(Accessory Designer of the Year) 兩項榮耀。為夢想棄錢途,仍未聯想到和功利的香港關系何在。
看過上圖,這對絲毫花巧裝飾也抹去的高跟鞋,正是香港發展路向的一本啟示錄。設計專為腳掌扁平的中國人而設,增加腳拱的承托力,鞋頭位置加闊卻不損鞋形,令穿著四寸高跟依然如履平地,有十多種皮革和色彩選擇,多元配合各種衣裝。要賺中國人的錢,今時今日不提供這樣體貼而實用的服務,如何成事?Jimmy Choo的24:7系列,一樣“百無”,但好萊塢依然舉腳支持行奧斯卡紅地毯,何解呀?不僅舒適,更重要是,不搶主角的鏡,不功高蓋主。
香港,現在也落得一個純實用型的城市,只為廣大同胞提供消費八五折優惠,一站式服裝手袋名表化妝品消費。那個象征國際都會的光環,早就隨尖沙咀名店的廣告燈箱打烊時,一并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