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珠影新修的電影倉庫里,冷得瑟瑟發(fā)抖,這里的溫度常年只有2-8度,人必須穿上厚大衣才行,可對于幾十年前的老膠片來說卻剛剛好,除了膠片外,跟電影相關(guān)的劇本、海報、照片等也都保存在這里。
倉庫用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標記著歷史,在倉庫的橫梁上標注著“1958年到1982年的故事片”,或者“1958到2005年的紀錄片素材”等,這樣便將300平米的空間分為不同的區(qū)域,建廠以來拍攝的將近一千部電影膠片都清晰地安了家,每個膠片上都貼著有具體的名字和年代。
倉庫保管員黃永強穿著白大褂,像個醫(yī)生一樣照顧著這些記載著故事的古董們,因為廣州這種溫度高又潮濕的地方特別難以保存老膠片,因此他每年必須要將所有的膠片和拷貝倒片兩次,這是初步檢查,看看有沒有積壓灰塵,長出溴化銀(老膠片時間久了會分泌出來的一種物質(zhì)),這是容易解決的問題,只要用酒精和絨布擦去就行了,如果是斷裂,也能用接片機修復。但是膠片磁孔損壞或者需要堅膜(膠片處理步驟之一),就得依靠廠里的沖印中心來治療,更嚴重的話就直接送到國家數(shù)字中心進行徹底修復。珠影的《雅馬哈漁檔》《烈火金剛》《孫中山》等片子的膠片都曾送到北京,修復好之后會在國家檔案館和珠影里各留一套拷貝,這樣的雙保險下,再也不用擔心老電影會消失不見了。
需要修復的影片并不以時間長度為依據(jù),比如廣東觀眾熟悉的《72家房客》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作品,雖然有輕微滑道,但總體情況還不錯,還用不著送去修復。而這里保存的最早的紀錄片——拍攝于1958年的《五一在廣州》和最早的故事片——拍攝于1959年的《接班人》由于狀態(tài)良好也沒有拿去徹底修復。
如果老片子有新的使用,倒會成為修復的關(guān)鍵動力,而且會優(yōu)先轉(zhuǎn)成數(shù)字類型。黃永強說他有兩件事印象很深,一個是廣州電視臺要做一期《橫渡珠江》節(jié)目,需要珠影拍攝的紀錄片《橫渡珠江》來跟現(xiàn)在的“橫渡”畫面做對比,于是他們將老膠片修復好,轉(zhuǎn)成數(shù)字類型以便電視臺使用,沒想到播出后反響特別好,廣東臺也把這資料借去做節(jié)目。還有一次,1959年拍攝的故事片《漁島之子》經(jīng)過修復后重新出碟,那會兒的小演員如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家了,他們聽說這消息都特別高興,紛紛自己掏腰包買影碟,說這是終生的紀念,“可見,老電影的修復太重要了,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回憶。”
但珠影總經(jīng)辦行政主管蔡運新表示目前并沒有成立修復中心的計劃,“一是因為修復設(shè)備的投資巨大,二是國家既然有了專門的修復中心,沒有必要再多花一筆費用”,現(xiàn)在只能加大力度維護舊膠片,倉庫每個月的電費都要上萬,人工和日常支出每年至少還得幾千,這都是不小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