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沒有親自品嘗過用來釀酒的葡萄的人,都聽說釀酒用的葡萄不好吃,非常酸。但這是一個誤區,釀酒葡萄實際上都很甜。根據葡萄酒的發酵原理——糖經過酵母的催化作用,產生酒精、二氧化碳以及化合物。所以沒有足夠的糖分的葡萄,難以釀制出足夠酒精度的葡萄酒。
這也是釀酒師要不斷測試葡萄的糖分含量來決定采收葡萄的日期的原因,也導致了每年的采收日期都不一樣。釀酒師還會在已經發酵的葡萄酒汁里添加同一批采收的葡萄原汁,目的都是希望通過控制糖分來控制葡萄酒的發酵過程。
參加葡萄采收工作,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葡萄酒的過程,因為可以看到葡萄從采收、壓榨到發酵的制作環節。這也是法國的釀酒工程學校和農學院學生的必修課程。
另一方面,參加葡萄采收被認為是最理想的工作——可以做法國人最喜歡的三件事情:日光浴、野餐、喝免費的好酒,走的時候還可以拿錢。所以每年的8到9月份,都有大量的城里人前往葡萄酒產區,參加為期一周到三周的葡萄采收工作。也有大量的歐盟申根國家,比如說波蘭等東歐地區的人們,乘坐大巴過來打工。這是一支國際采收隊伍,你會遇到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了解到葡萄酒之外的世界。
我所居住的里昂靠近布根地產區,所以我選擇坐火車北上,到達馬貢(Macon),然后坐車到達布伊富賽(pouilly-fuissé)——布根地著名的AOC白葡萄酒產區。這里的法定葡萄品種是霞多麗,氣候趨向大陸性氣候,氣候多變,容易因地形形成小氣候,土壤以黏土和石灰石為主。
我打工的酒莊是法國第四大酒莊Louis Jadot的莊園,許多酒莊分布在村莊的街道兩邊,一家連著一家,村莊的中心是教堂和市政廳,村莊被葡萄園包圍。這里風光秀麗,即使不在采收季節,也有大量的自行車愛好者沿著鄉村小道騎車觀光。
采收從教堂旁邊的一塊葡萄地開始,每個人發了一把剪刀和一個桶,就開始工作了。兩人一組,分別在種植成墻狀的葡萄兩邊同步剪。對于零經驗的我來說,開始的第一步有些不知所措,和我搭擋的是來自布列塔尼的BOBO,我這才剪了兩串,他就已經剪到兩米外了,看我這菜鳥實在太菜,他就停下來教我使用剪刀的省力技巧,告訴我如何把葡萄葉子拔開快速剪下葡萄,在葡萄筐子滿了之后要遞給搬運葡萄的背工。
名師出高徒,我們這一組很快就超前于其他組。但貓著腰剪葡萄真是體力活,半天下來,已經暈得滿眼是葡萄。更可怕的是晚上躺在農莊的床上的時候,其他的人都在交流,甚至出門尋歡作樂,我卻渾身上下只有兩個字——酸疼,一點交流的欲望都沒有了。心想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怎么度過,同時埋怨監工太嚴格,我一顆葡萄都沒有吃到呢,就跟吃不到葡萄的狐貍一樣,心想這葡萄一定是酸的。
熬過最艱難的第一天,接下來的日子光陰似箭。每天7點到莊園集合吃早飯,大家要趕在露水還沒有干的時候就采收,一直到中午12點。采收期間的工作量是繁重而密集的,因為葡萄成熟期集中,如果不盡快采收,不同時間采收的葡萄成熟度會不同,不容易控制品質。另外如果采收期間出現降雨,也會影響葡萄品質。而中午太陽太大,葡萄被曬得溫度過高,也會影響發酵。所以,大家都是埋頭苦干,搶收葡萄。
漸漸地跟莊園的工作人員和采收葡萄的人們混熟了,學會了如何一邊工作,一邊在監工的眼皮底下吃葡萄。向陽面的葡萄因為陽光充分,成熟度好,不僅果串大,果粒飽滿,而且呈現一種金黃色,這樣的葡萄咬下去,不僅果汁豐富,皮薄無核,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有時還可以吃到一種特殊的芬芳。讓你感慨所謂風土——Terroir的神奇,因為是同樣土地,同樣的品種,同樣一行的葡萄,但是就是有一兩棵葡萄藤會產生這種有莫名的芳香的葡萄。而我們往往是一路剪一路吃過去,回頭想再找到這芳香的霞多麗,往往不知所蹤,就像一個神秘的麗人消失在葡萄園深處。
而關于葡萄園的國際笑話也是一籮筐。眾所周知,AOC有法定的葡萄品種,布伊富賽的法定品種是霞多麗,而開車往南幾個山頭就進入薄若萊的地界,這里有99%的葡萄是佳美(Gamay)。話說有一年某莊園請了很多黑人來采收葡萄,第一天在布伊富賽采收,這些工人干得非常歡,莊園主很高興;第二天,他們去到薄若萊采收,全歇菜了。原來,佳美和他們的膚色非常接近,眼神不好的工人們都因公掛彩。
在國際采收隊里學習到不同國家的葡萄文化表達方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這句順口溜也在法國遇到了真實版本,讓人感慨,葡萄采收季節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