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父親》是張大春回憶父親的散文。由于年邁的父親意外摔倒使生命進入末期,張大春開始給還未出世的孩子說故事,說的正是自己的父親,以及從父輩那里聽來的家族歷史。從祖上五代開始,說到父輩,說到自己所處的時代。
這是一本“送死迎生”之書。人死如燈滅,但通常我們并沒有刻意去思考父輩心中的燈,曾于何時何地亮起,照耀過這靜止和懸浮著的世間。病榻前的張大春以一種敬畏沉默的態度凝視著這幽明兩徑,忽然就看到了天上那個冷冽的月亮倏然碾來。巨大無常的命運叫人變得卑微。于是,自我的童年記憶和日常經驗謙退于整個家族舊事之后,成為眾多詮釋法的一條支流。它與父親的記憶、六大爺的記憶、族譜的記錄、實地訪查的記錄等等,一起成為他構筑往事的材料。
“隱遁、逃亡、藏匿、流離”,這些構成了《聆聽父親》里的關鍵詞,那些生命軌跡中的光亮,最終被濃縮成一瞬,記錄進了書本。
且不說聆聽父親,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在認真地聽父母說話?一如我當年跟父親同處一室也多默默不語。如今他離去快3年,我想聽他一聲咳嗽也無處可尋了。大概是他在沒有父愛的環境里長大,所以他竭盡所能地給我能給的一切,來體現他的愛。勞碌的父親足跡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從濰坊到淄博再到青島北京寧夏然后死于異鄉福建……他為我走出了一條成長的路,卻給自己走出了一座墳墓。
好朋友曾說一句話:“父親的去世,是兒子長大的代價。”我不知道,我是否已經長大,縱然是,這代價也未免太大。張大春寫到:“他這時已不復能完整地回憶生命中的任何經歷,也忘記了他祖父張潤泉的名字,甚至當我問起老家懋德堂的幾副楹聯,他也只能怔忡以對。可是他卻問起了你。他指指門外,又指指肚子,勉強說了你母親的姓名里的一個字——他僅僅記得那一個字了。我知道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是問我:‘你老婆肚子里的孩子怎么樣了?’我說好得很,胎兒心臟強而有力,舊歷年底就要生了。老人隨即連說三句‘太好了’之后就哭起來。他哭得非常專心,仿佛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其他的事、其他的人、其他的情感。”
看到這里怎不教人動容!他的父親和我的父親這倆差了幾十歲的山東人,在此時卻如此的相似——父親之前經常說的一句話,“等你有孩子了,我也該退休了。”他盼著的是香火的延續,而這才是他對“孩子”長成“大人”的評價。
父親的去世逼迫我檢點生命反省過往,甚至憂思過甚地尋問自己究竟是誰來自何方去向何處。我從世間塵囂中安靜下來,開始諦聽來自上一世代的聲音。聆聽父親曾經說過的話,一如整理父親的遺物,都是一個悲傷的過程。睹物思人,每個與我經歷相似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看著父親的所有東西都掉眼淚,衣服,還有證件和照片。我不知道該丟掉哪些東西,該保存哪些東西。以前我曾刪掉了父親發給我的短信,我現在知道我犯了多大的錯誤。現在丟掉父親的一些遺物,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為將來犯下的錯誤。
與這樣的遺憾追憶重疊的,則是一位位父輩的傳奇,緣他們的話語軼事而被重新記起。聆聽父親,就是聆聽那個孕育我的人和時代,這樣你才知道你究竟是誰。
《聆聽父親》
作者*張大春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