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由于歷史的特殊原因,在經歷過十年文革、改革開放等一系列變遷,老電影特別是解放前的影片修復保護工作一直未受重視。據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內部人士透露,迄今許多地方都沒有電影資料館,而由于經費不足,許多地方的電影資料館也無力承擔老影片的修復保護工作。中國電影資料館作為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電影資料館,在保護和傳承中國電影文化顯然責任重大。
中國電影資料館從1980年代開始進行影片物理修復工作,1999年開始從事影片數字修復工作,2006年起開始大規模進行影片數字化修復工作至今。在環球影壇以挖掘、保護舊電影為風尚,修復技術也不斷進步的背景下,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孫向輝女士也坦言,資料館的弱項主要在于影片調色經驗和聲音修復,而資料館的技術強項集中在影片物理修補技術、影片數字化修復技術、影片特效合成技術和對檔案影片的歷史了解上。“目前,我們資料館要做的是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電影修復時間表,保證重要電影檔案及時得到搶救性修復。”孫女士說。
此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的10部中國老電影修復項目也將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操作修復,孫向輝副館長接受了我們的訪問。
《風尚周報》:資料館現存拷貝有多少呢?各年代拷貝比例如何?
孫向輝:中國電影資料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收集華語電影影像的公共文化機構,現共藏有各國電影3萬余部,其中國產片約2萬部左右。由于歷史原因,1949年之前的各類影片只占華語影片現存總量的10%左右。
《風尚周報》:老電影的拷貝,全部都會修復嗎?
孫向輝:首先的工作是將所有的老影片做數字化轉換、保存,其次按照影片的年代、歷史價值、藝術成就等,在資金允許的范圍內,對老影片進行逐步逐批修復。
《風尚周報》:修復一部影片的成本如何?
孫向輝:修復的成本主要取決于影片修復者希望影片修復的程度。像美國修復重映的《白雪公主》花費達300萬美金之巨,而我國修復的《西安事變》費用70萬人民幣。影片修復的成本主要在于修復設備和高素質制作人員。全套最高效的影片修復設備達數千萬人民幣之多,高素質的影片制作人員費用同樣不菲。我館在政府支持下,建有數字精致修復工作室,以成本價承擔公益修復任務。
《風尚周報》:有了解過國外同行的修復水平嗎?
孫向輝:世界上從事電影修復的公司和組織很多,其中比較有名的包括美國的Technicolor公司、杜比公司和好萊塢的眾多影片制作公司,機構包括荷蘭電影博物館、法國電影中心(INA)、美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影音保存中心等。今年來從事具體修復工作的機構逐漸轉移至亞洲,分別在印度、泰國等地成立了相應的分支修復機構。博洛尼亞的修復工作室屬于規模較小的修復工作機構,但由于長期聘請好萊塢的意大利籍修復工作人員指導,且參與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的影片修復夏季學校計劃,近年來聲名比較顯著。
《風尚周報》:中國國內的拷貝挖掘狀況是如何的?有專門的搜集部門嗎?
孫向輝:電影資料館專門設有收集整理部,除了收集每年上繳的新片,也正在竭力地從海內外各社會機構和個人手中收集各類國產影片和文圖檔案。
《風尚周報》:中國國內拷貝的修復和保護狀況如何?
孫向輝:我國國內影片膠片的修復和保存技術在世界上具有較高水平,明顯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在世界性難題醋酸綜合癥方面,我國技術人員取得了有效進展,在劃痕修復液和影片膠片收縮、抖動去除工作上也取得了相應的技術成果。在影片膠片保存方面,我館建設了上萬平方米的地下庫體,并安裝了恒溫恒濕的低溫控制設備。在存儲環境上選擇了北京、西安兩地進行異地存儲,并配備武警保衛,以確保影片膠片的安全性。
《風尚周報》:這次中國電影資料館跟上海國際電影節聯手修復10部中國舊電影,中國電影資料館承擔了修復的責任,首部確定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按計劃,何時會開始修復?又因為這次有資金贊助,修復方面會考慮采取更多新的技術嗎?誰負責驗收最終的修復成果呢?
孫向輝:上海國際電影節和鐘表品牌積家聯手修復10部中國老電影,我館將全面配合。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上下兩集,相當于兩部影片的修復量,我館現在已經開始了影片上集的手動修復工作。盡管有相應贊助資金,但對于精致修復來說還遠遠不足。我館承擔著國家檔案影片的保存及修復任務,大部分資金為國撥資金,其中已研發了很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修復技術。此次贊助資金將主要用于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資料查詢工作及尋找當年拍攝影片的部分參與者對當年的拍攝場景、拍攝流程等問題進行討論及研究,結合現有修復技術真正意義上的還原影片。修復完成后,我館將組織影片膠轉數、修復、調色、合成、技術等領域專家、審片專家及項目參與者對修復后影片進行鑒定工作。
《風尚周報》: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目前修復了多少部影片?
孫向輝:我館已開展了66部國產經典影片的精致修復工作。包括《神女》《馬路天使》《漁光曲》《小城之春》等,大量早期經典電影急需修復。
《風尚周報》:中國電影資料館有和戛納、威尼斯這樣的電影節合作過嗎?聽說威尼斯電影節之前做過中國電影修復的環節,具體情況和具體片目是如何的呢?
孫向輝:我國收到過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影展中對中國影片進行修復展映的間接要求,但并未正式與其進行過直接合作。2005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基于傳播中國電影文化和開展公益性服務事業的考慮,將《馬路天使》《鐵扇公主》等10部影片送至意大利博洛尼亞修復工作室進行修復,并制作成DVD。這10部影片由當時的威尼斯影展主席馬克·穆勒攜帶參與了一些國外影展活動,并取得了一些宣傳效果。
時尚品牌參與修復10部中國老電影
2011年6月的上海街頭,隨處都可以感受到電影節的氣氛。印著組委會標志的專用轎車在城市大街小巷忙碌穿行接送嘉賓,各大影城都在顯眼處掛上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鼎標志。影迷們拿著票根,在各個放映場館穿梭,疲倦的臉上泛著興奮。
唐麗君職銜是上海文廣集團國際大型活動辦公室主任,2006年起負責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電視節的組織工作,擔任執行副秘書長,這幾天忙著招待各國嘉賓與應付各路媒體。忙碌中被問到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本次電影節上啟動的與鐘表品牌合作的修復老電影項目。
《風尚周報》:這10部具體的片目有了嗎?
唐麗君:目前還在選。今年是鄭君里導演誕辰一百周年,所以我們首先就選了他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本來已經選定,但現在還在考慮當中,因為聽說威尼斯電影節曾經修復過。《馬路天使》我們也非常想修復,但聽說已經修復過,我們盡量避免重復修復。其他的像《漁光曲》《八千里路云和月》《神女》《太太萬歲》我們也很感興趣。《一江春水向東流》確定是今年將要修復的。我們計劃在網上發起一個活動,讓年輕網民投票,根據他們的選擇我們決定下一步修復的片目。
《風尚周報》:這個修復計劃選片的原則是什么?
唐麗君:一個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是觀眾最喜歡的,這兩個標準是并存的。目前計劃修復的10部都是1949年以前的,我們將來會聯合其他的品牌,想把中國1980年代的影片作一些修復,因為1980年代的影片現在保存不是很好,像《黃土地》《城南舊事》等,《城南舊事》的導演吳貽弓老師年事已高,我想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修復一定會很高興的。
《風尚周報》:目前資金運作情況如何?
唐麗君:6月11日我們舉行了一個明星慈善晚會,很多明星都捐出了他們的收藏品,包括蔣雯麗捐出了《我們天上見》的導演手稿,巴瑞·萊文森捐出了《雨人》的手稿,具體籌得資金有多少還沒來得及核算,我估計七八十萬以上應該是沒問題。我們原先計劃是要達到100萬人民幣左右,剛好夠修復兩部電影,因為現在修復一部電影大約要10萬美金左右,平均一幀就要兩三千人民幣,資金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想讓更多的品牌甚至觀眾參與進來,參與的人越多,修復的進度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