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形容拍電影是一個雕刻時光的過程:“導演工作的本質是什么?我們將其定義為雕刻時光。 經由膠片,我們發現自己能夠掌握剎那的時間,那便是電影媒介的決定性因素?!?/p>
如果說拍電影是雕刻時光,那么保存電影便是保存時光的過程。勞啟明便是一個修復時光的人。
《風尚周報》:你畢業后就一直從事修復師工作嗎?
勞啟明:不是,我大學念化學專業,畢業后在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工作,負責石質文物修復保護工作。2008年,我才調入康文署轄下的電影資料館工作,剛開始我認為這兩個工作都是和舊事舊物打交道,并無本質的區別,雖然理念都是一樣,區別在于技術的不同。后來我做了電影修復師之后才發現,兩個工作還是有不同的。
《風尚周報》:兩者不同在哪里?
勞啟明:修復電影和修復石像不一樣,電影畢竟是講人的故事,是鮮活的,有感情的。在進入電影資料館之前,我自己很少看電影,但自從做了修復師之后,我也找到了當中的樂趣,也增加了看電影的時間,不過都是陪孩子看《玩具總動員》之類的鬧片(笑)。
《風尚周報》:你之前從事文物修復,當上修復師之后,有專門去學習電影修復技巧嗎?
勞啟明:去美國學習過半年,在紐約的喬治·伊士曼影像博物館學習,它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影像修復博物館,在那里學到了很多修復電影的技巧。
《風尚周報》:修復師平常的工作是怎樣的?
勞啟明:我們資料館修復組的工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膠片修復工作,另一類就是膠片修復以外的工作。前一類,就是我們每天都要進行的,主要是對膠片進行檢查,這工作要一寸一寸、一幀一幀膠片檢查,看看能不能正常放映,膠片上有無污垢、劃痕等等。后一類工作就是翻閱影片相關的資料,這樣利于我們正確地處理膠片。
《風尚周報》:資料館要修復一部電影,要經過什么程序?
勞啟明:從選片到確定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階段。當資料館籌夠資金要決定開始影片修復,大致要經歷兩個階段。首先是醞釀階段,這個階段由館長、節目組參與。資料館每個月都會策劃一些專題展映,比如6月做的是“學生王子”鄧光榮的電影專題。定下展映主題后,便要從龐大的片庫中找出相關的影片拷貝。之后是進入修復階段,選中將作展映的膠片如果有播映問題,則會由修復組撰寫技術計劃書,作詳細的技術分析、資金預算,呈交館長審批,獲準后正式進入修復階段。
《風尚周報》:修復生涯中,最難忘的是哪一部?最困難的又是哪一部?
勞啟明:最難忘的當然是《孔夫子》,而最困難的當屬《勛業千秋》了。這片是1941年的紀錄片,由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導演,記錄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的經歷,以及蔣介石誓師北伐的情況。當時黎民偉后人向我館提供了兩個版本,一個是短版,畫質較好;一個是黎民偉兒子黎錫在內地搜集到的長版,畫質較差。修復組要將短版“嵌入”長版,以取代長版中畫質較差的部分。這個工作需要將兩條影片逐格比較,然后要一幀不差地插入,工作量巨大,最后我們差不多過目了一萬尺膠片!
《風尚周報》:通常來說,電影資料館要修復一部電影大概需耗時多長?
勞啟明:修復一部電影需要的時間要視乎該電影的損壞程度而定,小規模的膠片破損修補要兩天至兩星期,大規模修復牽涉新印片或數碼修復(包括跨部門內部研究及討論)一般要四至九個月,如需要向海外資料館尋訪遺失片段需時更久。
《風尚周報》:修復了這么多部電影,你自己最喜歡的是哪部?
勞啟明:那一定是今年修復的《彩色青春》。同樣是由意大利的L'Immagine Ritrovata負責修復。這套1960年代電影是當時兩大巨星陳寶珠、蕭芳芳唯一一套合演的時裝片,也是香港第一套彩色時裝電影?!恫噬啻骸芬驗槟昃檬?,已經變色,我們又找不到更多的拷貝作為參考,我們只能找來當年的彩色電影劇照作為參照。另外,我們還特意參考了多套同時期的彩色電影,參考他們當時的用色習慣。最終出來的效果大家都很滿意。5月底的重映會我也參加了,當年影片的主演陳寶珠、胡楓都有出席,大家看后都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