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事關大學生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事關高校及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持續、健康發展。高校畢業生能否順利、充分、穩定就業,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設和完善程度有重要的聯系。創新工作思路,奮力開拓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將有形就業市場和無形就業市場的建設和完善結合起來,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301-02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現狀分析
1.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概述。近年來,學術界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界定和論述方面的研究文獻數量呈上升趨勢,不論是從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理論研究的人員,還是就業實踐工作者,都越來越關注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對促進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性。我認為,簡言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指的是為方便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相互了解和雙向選擇而提供或設立的場所和平臺,就業市場的構成包括時間、地點、組織者、參與者和參與方式。通化師范學院張曉娟在《大學生就業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對比分析》一文中,按照是否使用互聯網作為雙向選擇的主要途徑,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分為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并作了深入的對比分析。本文采用這種分類方法,從有形就業市場和無形就業市場兩個方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論述。
2.有形就業市場。有形就業市場是指政府、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高校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專門就業場所組織舉辦的不同規模的人才洽談會、交流會和專場招聘會。有形就業市場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向選擇提供了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平臺,供求雙方得到的信息準確性程度較高,深受廣大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歡迎。但有形就業市場耗時較長,成本較高。目前,有形就業市場在就業雙向選擇中占主要地位。
3.無形就業市場。無形就業市場是以互聯網招聘作為就業雙向選擇的參與方式而形成的就業市場。無形就業市場以其方便、快捷和低成本的特點,為招聘雙方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費用,極大地提高了招聘工作的效率。但在網絡招聘中,因供需雙方不是直接接觸,信息的真實性及信用度的保障尚存在一些問題。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相關保障措施的不斷完善,網絡無形就業市場開始受到許多行業用人單位的青睞,其作用及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體作用分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體主要由政府部門、高校、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四部分構成,每一個組成部分在建設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政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過程,從本質上講,是國家人力資源的配置過程。開拓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對促進人力資源的科學、合理和優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資源的配置需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基礎性調節,但市場的調節不是萬能的,譬如供求失衡、就業歧視、創業扶持等問題,都需要政府部門進行規范、調控和管理。政府應該通過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建設和完善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社會環境,提供優質的就業指導和服務。
2.高校。高校的就業工作是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招聘的“中間環節”和“服務環節”,高校需要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建設和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工作過程中,高校一方面要認真、周到、細致地做好各類校園大型就業洽談會和專場招聘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政府部門和人才組織舉辦的各類人才交流會,加大走訪用人單位工作力度,切實提高工作效度,積極開拓有形就業市場,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計算機等網絡設備和技術的投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深入挖掘和發布招聘信息,積極組織和協助用人單位組織畢業生參加各種網絡招聘會,積極開拓無形就業市場。此外,高校應該將就業市場建設與深化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起來,依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增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3.大學生。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參與者的大學畢業生,從“營銷理論”的角度講,就是高校生產的“產品”?!爱a品”要進入市場,要順利地銷售出去,而且還要“賣”到合理的價錢,這個“產品”必須具備四個重要的標準:一是“產品”為市場所需,二是“產品”質量合格,三是“產品”標價合理,四是“產品”具有比較優勢,這四個標準即畢業生及其所學專業應該是社會需要的,畢業生的知識、素質和能力應被社會用人單位所認可,畢業生的定位和期望值客觀合理,畢業生具有競爭優勢。畢業生能否達到這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將會影響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能否持續和健康發展。
4.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是畢業生就業的“入口”,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用人單位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用人單位能否積極參與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來,將直接決定著就業市場的興衰。用人單位層次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到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高低。
三、開拓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思路和對策
1.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開拓就業市場。政府部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從制度安排上為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保障,并加大就業市場的調控、規范和管理力度,徹底消除就業市場運行中的不良現象。高校就業工作職能部門應該加大走訪和開拓有形就業市場的工作力度,增加對網絡無形市場建設工作的投入,不斷深化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扎實做好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合理定位自己的目標和期望值,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就業市場中去。用人單位要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積極響應國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吸納畢業生就業,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平臺,建立相關的職業指導計劃,給大學生提供必要的職業培養和訓練,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2.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并舉。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主體在建設和完善有形就業市場的同時,應該積極開拓無形就業市場,有形和無形并舉。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無形網絡就業市場不僅可以極大地降低招聘和應聘的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雙向選擇的工作效率。政府部門應構建起相應的監控體系,加大對網絡招聘信用度的監督和管理,積極引導和建設真實、文明、科學、高效的網絡招聘環境新潮流,杜絕虛假、欺騙、低俗的網絡招聘現象的發生。高校及畢業生要提高警惕,辨別真偽,防止上當受騙。
3.引入“營銷理念”。從企業產品“營銷理論”的角度講,大學生即可視為高校的“產品”。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要想實現順利就業和充分、穩定就業,第一,要確保培養的大學生能夠為就業市場所需要;第二,要確保培養的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養合格,能夠在崗位上發揮作用;第三,培養的大學生能夠給自己準確定位,設立客觀合理的就業期望值;第四,所培養的大學生就業優勢明顯。因此,高校一要建立招生、教學和就業工作協調聯動機制;二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三要加強就業思想教育,積極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適度調整就業期望值;四要切實增強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4.實施“品牌戰略”。要開拓廣泛、穩定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高校應該實施畢業生“品牌戰略”。高校能否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就業市場合作關系,最終取決于所培養的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實際表現。當前,各高校爭奪就業市場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牢牢占領廣泛的就業市場,必須用戰略的眼光看問題,下大氣力做好畢業生這個潛在的品牌,要在大學生的培養上下工夫,力爭使所培養的畢業生能夠經得起工作崗位和時間的檢驗,經得起用人單位的檢驗,唯有如此,才能通過畢業生體現出學校的素質和水平,吸引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5.創新工作方式方法。(1)變傳統的由高校就業工作職能部門單獨走訪用人單位為政府主管部門牽頭,高校就業、招生、教學、科研、校友、宣傳工作等職能部門及各二級學院為成員的團隊走訪,既便于與目標地域人事人才部門的溝通和交流,又有利于形成多方位、多領域的合作關系,以點帶面,相互帶動,共同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跨越式發展。(2)變過去的單一走訪企事業用人單位為走訪行業類、協會類等用人單位建立的正式或非正式組織,有利于吸引大型招聘團隊來校招聘。(3)走訪用人單位,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工作應該形成一定的體制和機制,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方案,將其從臨時性工作任務轉變為經常性的專項工作業務,安排專人長期負責。(4)制定出臺切實可行的就業市場建設目標工作考核責任制,并落實相應的獎懲辦法,引導和樹立“全員參與”的“大就業”觀念,不斷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努力擴大畢業生就業市場資源。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7.htm,2007-10-
15/2007-10-24.
[2]張曉娟.大學生就業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對比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4,(6):99-100.
[3]陳國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現實及策略[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0,(4):26-28.[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