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姚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曾為解決縣內貧困地區的溫飽和食物安全作出重要貢獻,發展馬鈴薯產業不僅能解決縣域糧食安全問題更能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在分析制約大姚馬鈴薯產業發展因素的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為大姚縣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大姚馬鈴薯產業;問題;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180-02
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能有效的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發展本地馬鈴薯加工業,可帶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種植一季馬鈴薯,畝收入可增加300元以上,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
一、大姚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大姚馬鈴薯種植產業,一是種植規模不大,產業小、弱、散。全縣12個鄉鎮現有種植面積僅兩萬畝,主要以一家一戶零星種植為主;二是種植水平低,管理粗放。大姚馬鈴薯的主產區集中在山區和半山區鄉鎮,交通不便,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加之多年來馬鈴薯生產技術推廣投入經費較少,所以出現品種老化、種植粗放、密度偏低和病蟲害防治不力等不良現象;三是產業發展能力弱,產業鏈不長。目前大姚縣還沒有一戶馬鈴薯加工企業,多數馬鈴薯運往外縣銷售、加工,導致產業化程度較低。
盡管如此,大姚馬鈴薯產業發展還是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增收潛力。一是市場前景廣闊。馬鈴薯是一種重要的糧菜兼用食品,也是食品工業的原料,市場需求量大,產業前景普遍看好;二是適宜種植范圍廣,增產潛力高。馬鈴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適應性廣等特點,全縣大部分地區土壤及氣候條件都可滿足其生產條件;同時,增產潛力也高。2006年,縣農業局在石羊鎮清河試種冬早馬鈴薯,畝產高達2 700公斤。三是推進速度快,促農增收效果明顯。從喜德縣和冕寧縣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用二至三年的時間,其可快速發展為促農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制約大姚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總體種植規模偏小且種植分散,不利于形成馬鈴薯產業的規模化經營
一方面,由于這些年來投入減少,其他相關農業產業發展占用了有限的耕地、資金等資源,所以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許多耕地未被開發利用。整個大姚縣2009年底耕地總資源45.5萬畝,而常用耕地面積為31.5萬畝,尚有14萬畝耕地未被開發利用,致使總體規模偏小。另外,由于大姚地處山區,大部分馬鈴薯種植在山坡上,造成種植空間上的分散;同時中國一家一戶的種植方式造成種植在家庭上的分散。
(二)缺少種薯的繁育體系
大姚縣對脫毒種薯的引進和推廣投入力度不足,多年沒有引進良種,農民使用良種困難。現在大姚縣的馬鈴薯主要以合作88為主,占馬鈴薯生產面積的90%。由于品種單一,多代種植,現在種質嚴重退化,病蟲害嚴重,單產逐年下降,引入優良種薯勢在必行。但從外部購買優質種薯,成本高昂,每畝預計投入要達375元,農民難以接受,所以若要做大做強大姚縣馬鈴薯產業,種薯繁育體系必須健全。
(三)脫毒種薯的標準體系不健全
目前種薯生產單位普遍對開放條件下的種薯擴繁和合格種薯生產的重視程度和技術研究不足,特別是在種薯商品質量控制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像發達國家荷蘭、德國、英國、加拿大都是國家指定半官方的種薯檢驗中心,定期田間取樣,每一袋種薯都有質量指標檔案。種薯標準體系不健全,種薯質量難控制,直接影響單產水平的提高。
(四)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大姚縣對馬鈴薯的加工多為家庭作坊,如此一來只有農民自己面對市場,各家各戶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下、采用不同的種薯、按照不同的種植方式生產的馬鈴薯很難適合作為企業需要的加工薯的原料。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接國內外市場。它根據市場多樣化需求確定農產品的加工與營銷,龍頭企業根據加工的要求組織農產品原料生產,把市場信息及時傳送給農戶據統計,缺少龍頭企業就缺少了馬鈴薯最為重要的一條銷售渠道。
三、大姚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一)制定產業規劃,加大產業投入
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一個產業發展本身所需條件之一。可喜的是,2010年云南政府出臺的《關于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已將馬鈴薯列入優勢特色產業進行了專門布局規劃。在已有規劃的基礎上,大姚縣現在最需要的是把馬鈴薯產業開發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進行深入研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與具體扶持政策和舉措;應當認真落實中、省關于西部大開發的有關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對馬鈴薯產業的推介力度,積極招商引資,吸引優勢資本介入馬鈴薯產業開發。
(二)建立馬鈴薯種薯生產繁育、質量檢測體系
建立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充分發揮其技術、資源和設備優勢,進一步提高繁育能力,積極探索高效、低成本的脫毒種薯繁育技術;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引進、篩選及遺傳改良(利用高新技術如轉基因工程、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等),選育和創造適于食品加工、淀粉加工和鮮食出口的特用優良品種,開發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栽培技術、植保和貯藏加工等產前、產中、產后技術,為大姚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加強種薯質量監測,建立馬鈴薯質量檢測體系和制度。種薯質量檢測、監測和管理是完善大姚馬鈴薯脫毒種薯推廣體系和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積極逐步推行符合大姚縣特點的種薯質量管理制度,使種薯質量標準化、生產規范化;建立健全脫毒種薯質量檢測、監測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依法規范種薯市場。
(三)選擇“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模式推動產業發展
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為主,在政府部門的調控下,組建由龍頭企業牽頭、技術部門和農戶構成的產業開發集團,按照股份合作的運作模式,橫向促使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縱向促使研究、開發、生產、營銷一體化,形成產業鏈各環節利潤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支撐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
一是依托云南農業大學和大姚縣農業局兩個優質專用脫毒種薯生產體系承載技術單位,在國家財力和加工企業科技開發基金的支持下,建立種薯基地,并運作優質專用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生產體系,進行超前開發研究,協同加工企業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農戶組織標準化、規模化原薯生產,把好質量關。
二是馬鈴薯加工企業根據生產制訂生產計劃,提供脫毒種薯需求訂單,簽訂原料生產合同,組織好基地的生產、收購、加工和產品的銷售,培育并開發市場。
三是農戶嚴格按照優質專用馬鈴薯生產技術標準和技術人員的具體指導規范種植,向企業或公司交足量的優質脫毒種薯。
四是龍頭企業必須處理好產業鏈內各環節利益關系和利潤分配,特別是處理好公司和農戶利益關系。只有形成公司與農戶之間“利益均享,風險公擔”的關系,公司才有可靠的原料,農戶才能分享到加工、銷售的利潤,才有積極性參與基地建設。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農業產業化風險基金,提供風險保障服務,執行價格保護政策,實施“訂單農業”。另一方面企業在收購農戶馬鈴薯是應體現優質有價,以此鼓勵農戶進行優良專用品種的種植。
參考文獻:
[1]楊云.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農業發展——理論透視·發展分析·模式構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祥.大姚縣年鑒[K].楚雄:楚雄州新聞出版局,2009.
[3]和毅純.對云南省發展馬鈴薯產業的思考[J].中國農機化,2004,(3).
[4]李泉.西部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特殊性研究[J].甘肅農業,2005,(3).
[5]馬汝俊.發展馬鈴薯產業增加農民收入[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7,(7).
[6]陳其偉.淺談馬鈴薯產業的現狀與發展[J].甘肅農業,2010,(6).
[7]張新公.發展馬鈴薯產業大有作為[J].農業信息探索,2000,(1).
[8]唐延林,鄒先定.試論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及其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02,(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