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額貸款”蓬勃發展,一般都歸因于其在幫助窮人擺脫貧困方面取得的成就。其實,它還在發展中就轉變增長方式、平衡社會發展,建設公民社會等一系列問題上提出了許多全新的理念、方向和方法。這些正是“小額貸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成功“復制”的精髓所在。所以,認真研究這條道路的深刻經驗以及成功“復制”的啟示,對我們解決發展民間金融的問題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間金融;企業融資;中小企業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064-03
一、“小額貸款”的背景及價值
(一)“小額貸款”發展的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期,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開始把“消除貧困”作為構建包容社會的國家戰略。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探索各種消除貧困的可能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約而同的看到了信貸在這個領域的積極作用,紛紛提出了各種旨在扶助民間經濟和貧困群體的信貸模式,如南亞的印度模式、東協的印尼和菲律賓模式、非洲的南非模式、南美的巴西和秘魯模式等等。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在因極度貧窮而被視為“第五世界”和“國際殘疾兒”的孟加拉,優努斯先生1976年創辦了全球第一家只向窮人發放貸款的民間銀行——格萊美鄉村銀行。在經歷了大量探索,突破了來自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發展機制乃至民間風俗等諸多障礙后,他提出了“小額貸款”模式,開創了一條幫助鄉村貧困群體擺脫貧困的道路。隨著“小額貸款”在孟加拉廣大鄉村的活躍和擴展,到2006年,該國鄉村地區已近1/3的貧困村民受惠于“小額貸款”,其中近1/3的群體走上了脫貧之路。如此輝煌的業績,使“小額貸款”從各種脫貧模式中脫穎而出,得到全球的矚目。對那些正致力于推進本國反貧困運動的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以及民間人士而言,“小額貸款”輝煌業績背后包含的是一系列全新的理念、組織和操作方式,如自助小組和中心會議等。這些新生事物吸引了大量的崇拜者爭相前往探究,以至一個時期出現了在通往孟加拉格萊美銀行總部的道路上拜訪者車水馬龍的景象。
(二)發展“小額貸款”的價值
1.“小額貸款”提出并實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幫助窮人擺脫貧困的方法。“小額貸款”的操作模式是在其長期探索、不斷創新中逐步成型的。這個模式的核心是自助小組(SHG)和會議中心制度。按照這個模式的要求:獲得“小額貸款”的村民的家庭財產必須低于規定標準。這些貧困村民不用提供抵押或擔保、也不用提供以往的資信資料,但是必須加入一個5~6人的自助小組(SHG),每7~8個小組組成一個會議中心。自助小組和會議中心的功能是在銀行職員的主持下,組織全體小組成員對貸款的申請、使用和償還實行自我管理、彼此幫助和相互監督。通過這種機制設計,“小額貸款”模式解決了貸款發放中“信息不對稱”、“抵押擔保”、“道德風險”等一系列難題,從而為向窮人提供持續的貸款幫助,并保證金融機構自身的資金安全排除了障礙。近些年,隨著消除貧困工作向邊遠鄉村和底層群體延伸,消除貧困的邊際成本逐步上升,為此“小額貸款”模式進一步引進“銀行資金、中介組織、窮人智慧”相結合的新模式以豐富其原有內容。這個新模式的核心是金融機構利用民間組織的各種專業知識對鄉村底層群體進行輔導,以喚起這個群體的潛在智慧和能力,使他們能夠自我管理。在此基礎上,銀行通過這些組織或者自己直接向已經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的底層群體發放小額貸款。
2.“小額貸款”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借鑒意義的發展理念及發展方式。按照“trick-down”理論的觀點,當社會資源被注入城市上層群體并導致其收入增加時,其效應會向下波動,帶動下層民眾收入的普遍增加。然而,實際的發展進程似乎并不是這樣的。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與這種發展相伴而生的城鄉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帶來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現象。“小額貸款”實踐的是一種與改善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發展理念和方式。在理論上,他信奉的是一種與“trick-down”截然相反的,被稱之為“trick-up”的發展理論。按照這種理論觀點,當更多的資源被用于社會底層群體并使其收入增加時,其效應會向上傳遞,給中上層群體帶來利益。在實踐上,這種發展方式確實有利于將整個社會帶上一種和諧發展的軌道。比如,當大量底層群體的收入提高后,其消費能力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帶動國家相關產業更有力發展。特別重要的是,村民們由此形成了一種自我管理、相互協調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村民們不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技能,還培育了主人意識、責任意識等。這些都為村民基本素質的普遍提高,公民社會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二、“小額貸款”不斷拓展的啟示
1.“小額貸款”就如何利用信貸在鄉村中開展反貧困活動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念。這些理念確定了他的行動方向和方式。“小額貸款”的反貧困理念產生于對鄉村底層群體的廣泛考察和深刻認識,是構成其操作模式的基礎,其實也是解釋“小額貸款”如何運行,為什么成功的答案所在。
在如何看待信貸方面。“小額貸款”認為,信貸并不存在排斥窮人的天然屬性,只是人為的制度設計,如民間金融組織的“禁入”、信貸的抵押制度等才造成了這種不平等。信貸應該是人的基本權利。但是,“小額貸款”并不認同有些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士把“信貸”當做慈善的工具。它認為以“信貸”的名義做慈善不僅幫不了窮人,反而會毀了他們。只有把窮人當做銀行的客戶,堅持還本付息的商業化運作原則,才可能把消除貧困的事業越做越大。
在如何看待窮人方面。長期以來,有關窮人智慧、貧困原因的話題基本由一些習慣認識主導。決策者和銀行家們看不到窮人的智慧,不相信他們有能力解放自己。因此,決策者們更愿意以“施舍”的方式解決貧困問題,銀行家們則在窮人的“抵押”、“擔保”問題面前一籌莫展,他們都始終沒有找到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的鑰匙。“小額貸款”的創始人以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通過對孟加拉鄉村廣泛而深入考察,看到了鄉村底層群體,特別是窮人婦女與貧困抗爭的大量事例,透過這些事例,進一步看到了潛藏在這個群體身上的智慧和潛能。“小額貸款”從這些考察得出兩個基本結論:首先,信貸是一個幫助窮人擺脫貧困的有效的工具,其次,在這個群體中完全能夠營造一種良性的信貸氛圍。這些理念的核心是“相信和依靠群眾”。在這些理念指導下,如上所述,“小額貸款”將鄉村最貧困的群體視為自己的基本客戶,并在鄉村地區建立了相應的組織體系及運行模式。
2.“小額貸款”就如何發揮民間力量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展示了一條有效的道路。20世紀70年代以后,很多國家政府意識到了單純由行政力量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的局限性,開始了開放民間力量參與到各項社會事業的建設和管理中來的改革嘗試。在這一改革過程中,作為開放產物的“小額貸款”,以自己的成功實踐展示了開放民間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必要條件和可行性,并為此提供了具體的范例和經驗。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孟加拉反貧困活動向更邊遠地區和底層群體的延伸,消除貧困的邊際成本逐步提高。對此,“小額貸款”的對策是在堅持“開放辦金融”的方向上,更廣泛的吸引民間力量,如小型金融組織、非政府組織、培訓機構、公益機構、志愿者組織等參加進來,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為此,它汲取印度的經驗,針對邊遠鄉村底層群體“閉塞”、“落后”的情況,采取了將“窮人的集體智慧、中介的組織能力、銀行的信貸資金”密切結合的操作模式。在實施中,這種模式因地制宜主要形成了三種操作方式:(1)村民自助小組由銀行組織,并由銀行向小組成員提供貸款;(2)村民自助小組由民間機構組織,然后由銀行直接向小組成員提供貸款;(3)村民自助小組由民間機構組織,銀行通過民間機構向小組成員提供貸款。進入新世紀,“小額貸款”為了支持本國及全球反貧困活動的深入發展,開始將吸引民資、民智和民力的眼界擴展至全球。比如,為了幫助各國小型金融組織引入更多的信貸資金,“小額貸款”發起了通過專門設計的擔保機制,將發達國家上層社會的閑置資金引入到發展中國家消除社會貧困的運動中來的活動。
3.“小額貸款”對傳統金融體系的“壟斷”性提出挑戰。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結構基本上是“扁平”狀的,即金融機構都是清一色由政府掌控的大型銀行組成,社會的信貸資源由這些大型銀行掌控。這種單一層次的金融結構適應了高度“集中”體制下的經濟運行。但是隨著市場主體多元化,民間經濟對金融服務需求在規模和質量上都不斷提升。當這些需求無法從“正規”的金融結構那里得到滿足時,他們就只能求助于高利貸組織。在這種矛盾背景下,一批像格萊美銀行這樣的民營金融組織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試水。民營金融組織的進入改善了傳統的金融結構,將其由單主體、單層次的“扁平”狀轉變為多主體、多層次的“圓錐”狀,從而能夠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這些民營金融組織的進入,還將競爭、效率、創新等要素帶入傳統金融結構中,對迂腐、低效的傳統銀行體系產生沖擊。在此背景下,大型銀行不得不開始改革,開始向以往不屑一顧的低端群體拓展市場。多層次金融結構逐步形成。
4.“小額貸款”對傳統銀行業務模式的“封閉”性提出挑戰。傳統銀行開展的是“正規”業務,業務對象以高端大型客戶為主,客戶提供抵押或擔保,銀行提供貸款,雙方的交易關系非常單純。但是,“小額貸款”的客戶來自鄉村底層群體,他們沒有抵押資產,也沒有合格擔保。要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在幫助底層群體擺脫貧困的同時,又保證自身的生存發展,就必須對傳統的信貸模式進行“脫胎換骨”式的革新。“小額貸款”為此在信貸業務的各個環節上進行了全面創新。在業務環節上,“小額貸款”通過自助小組和會議中心等機制設計,將窮人客戶們組織起來,通過彼此的監督和合作,解決了貸款發放的合理性和歸還的及時性問題。為了保證銀行職員及其業務活動與當地村民的密切聯系,“小額貸款”在網點選址、職員選聘、管理制度等環節上采取一系列相應措施,如將網點布局于村莊中,網點內外建筑布局盡力通俗,網點職員從當地村民中選聘,職員要對當地村民的成長歷史建立詳細檔案等等。在日常工作中,網點職員與村民保持著經常性的接觸。如每周的工作安排是:周六到周三上午參加當地村民自助小組周例會,下午走訪村民或處理信貸業務,周四處理網點的財務事物,周五為穆斯林假日。這些年,“小額貸款”還根據鄉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利用自己的網點、人才及信息優勢將信貸業務進一步向市場中介服務領域拓展,如協助鄉村手工業開拓海外市場,協助政府在鄉村地區開展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等。顯然,“小額貸款”的上述業務模式是那些傳統大銀行所不屑也無法開展的,但是,正是這種與當地村民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融為一體的全新的信貸模式,使“小額貸款”解決了這些大銀行難以解決的窮人貸款的“抵押”、“擔保”等一系列難題,為可持續的向鄉村向底層群體提供貸款幫助創造了條件。
三、發展民間金融的幾點啟示
1.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需要全面開放民資、民智和民力。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需要全面開放民資、民智和民力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消除貧困、推進社會進步過程歷經曲折之后得到的普遍認識。20世紀50年代起,發展中國家陸續獨立,紛紛開始把消除貧困、推進社會進步作為國家戰略。最初,決策者期望通過官方力量解決這些問題。在金融領域,政府主要依靠和發動國有銀行去向鄉村民間經濟提供貸款等金融服務、為此投入了大量社會資源,比如貼息、減稅,甚至動用財政資金為銀行提供資金支持等。但是經過一番努力之后,這些政策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將銀行體系拖入呆壞賬的旋渦中。與官方力量舉步維艱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民間力量卻在這一時期沖破重重阻力,活躍于鄉村地區并取得許多佳績。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因素,20世紀7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政府啟動了改革開放運動,開始正視民間力量的作用并積極推動他們進入社會各個領域。這些國家的教訓表明,在解決貧困等各種社會問題中,單純依靠覆蓋面和滲透力均很有限的官方力量是無法奏效的,唯有開放全社會的力量,充分調動民智、民資、民力才可能取得真正進展。
2.民間力量的全面參與,需要政府轉變思路、拆除障礙、完善環境。實踐已經表明,民間力量的廣泛參與是解決貧困等社會問題的必然選擇。但是,民間力量全面參與社會事業,首先要遇到“準入”障礙。在孟加拉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傳統的社會經濟體系處于較高的“集中”、“壟斷”和“管制”狀態。民間力量的進入,只有在政府拆除“準入”障礙的條件下才可能成行。其次要遇到“發展”障礙。民間組織與國有大型經濟組織不同,它們既無法影響外部環境的走向,也難以消化外部環境的損耗,它們的正常運行,特別是發展、壯大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很大。所以,政府在拆除“準入”障礙之后,還必須完善相應的制度環境。但是,拆除障礙、完善環境意味著放棄舊的利益格局,這就需要政府痛下決心、徹底從傳統的體制中走出來。
3.政府拆除障礙、完善環境的能力,來源于政府治理的徹底性。從傳統“管制”政府向現代“服務”政府轉變,政府要摒棄傳統的“管制”理念,樹立與民間力量(私人部門和所謂的“第三部門”)攜手合作的理念。這種理念的基礎是民主思想、法制觀念和合作精神。在治理理念徹底轉變的基礎上,還要完善相應的制度體系,比如責任制度、公示制度、聽政制度、監督制度等等,以不懈的改革精神實現政府治理的基本目標:限制權力、規范行為,擔負起代表、服務和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良好的政府治理與良好的社會治理相輔相成。政府權力的收斂、規范為實現放松社會管制、保障私人權利、規范社會行為的社會治理目標鋪平了道路;而良好的社會治理環境帶來的公民公共關系網絡的集聚,民間力量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又會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特別是廣泛參與的民間力量會搭起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橋梁,由“洪水猛獸”轉變為政府對社會實行有效治理不可或缺的伙伴。
參考文獻:
[1]Small loans,big dreams.how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Muhammad Yunus and Microfinance are changing the world.Hoboken,N.J.:John wiley&sons,2008.
[2]Microfinance and Poverty eradication.Indian and global experiences.New Delhi:New century publications,2008.
[3]Increasing Access to Rural Finance in Bangladesh.The World Bank,2008.
[4]Low-Income Households’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