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峽庫區是中國連片貧困地區,有近百萬農村移民,由于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人力資源素質低下,依靠傳統的經營模式很難致富。三峽庫區應抓住歷史機遇實現快速發展,趕上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在揭示三峽庫區貧困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設三峽庫區小康社會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三峽庫區;反貧困;小康社會;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115-03
一、三峽庫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1.三峽庫區地理位置。 三峽地區地處長江上游,西迄重慶,東止宜昌,北靠大巴山脈,南臨川鄂山地,在北緯29°~30°,東經106°~112°區間之內,總面積約為5.79萬平方公里,96%以上都是丘陵和山地。全區地域橫跨重慶市的巴南區、渝北區、江津區、長壽區、涪陵區、豐都縣、武隆縣、萬州區 、忠縣、開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和石柱縣,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巴東縣、宜昌市的秭歸縣、宜昌縣、興山縣和西陵區,共涉及20余個區縣。三峽大壩興建后,這些區、縣已不同程度地遭受長江水的淹沒。同時該區域形成一個橫跨重慶、湖北兩省市長達662公里,面積達1 084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庫,因此,該區域通常被稱為“三峽庫區”。
2.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發展基礎。三峽庫區北接陜西、四川,東臨湖北、湖南,南界貴州、西倚重慶,歷來是渝東、陜南、鄂西、湘西、黔東北的物資集散地和水陸交通樞紐。三峽庫區是長江中上游開發潛力巨大的自然資源富集區。據查明,三峽庫區有各類植物資源4 000多種,各種動物800多種,栽培植物近千種,珍稀動物數十種,柑橘、中藥材及草食牲畜資源在全國有明顯優勢。長江干流自西南向東北穿越,分布長江支流40余條,水利、水能資源豐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價值較大,尤以天然氣、巖鹽最為豐富,其中,已探明天然氣儲量3 700億立方米,年產氣40億立方米,是全國四大天然氣田之一。庫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擁有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在內的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多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 300多個景點。三峽庫區成庫后,原有的多數景觀不會淹沒,還新增一些景點,庫區山川更加秀美,高峽平湖的壯觀景色已展示在世人面前。
3.該區域是國家移民資金的重點集中和國家政策關注的熱點地區。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工程的進一步實施以及向長江經濟區縱深地帶的推進,地處中國東西部結合地帶的三峽庫區的區位優勢已十分明顯。該區域也愈來愈受到國家、政府和世人的關注。國家開發性移民方針確定之后,國家通過移民,建設一個文明、富饒、可持續發展的三峽庫區已成既定目標。因此,國家已將整個三峽庫區列為開放地區,全國各地的對口支援項目源源不斷地進入庫區落戶,達萬(達川—萬州)鐵路、萬宜(萬州—宜昌)鐵路、五橋(萬州區)民用機場、萬宜(萬州—宜昌)、渝萬(重慶市—萬州)高速公路已相繼投入建設和使用,一大批國內知名品牌企業在三峽庫區設立分支機構。城市(鎮)遷建規模巨大,已成為一片投資建設的熱土。
4.該區域是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和古代巴楚文化積淀區的重要部分。根據世界各國修建大型水庫的經驗,庫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非常重要,三峽工程久議不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庫區生態及環境保護。三峽工程完工后,庫區的生態及環境保護始終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也是實現庫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問題。同時,該區域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古人類文化遺存,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沿長江三峽庫區段,順水而下,有豐都鬼城、涪陵石魚、忠縣石寶寨、萬州太白巖、云陽張飛廟、奉節白帝城、巫山神女峰、巫溪寧廠古鹽址、懸棺,長江三峽,秭歸屈原祠、昭君故里等勝景;從近年的考古發掘看,該區域內各縣區均有重大考古發現,是古代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和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因而,為這一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二、三峽庫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
1.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散居地。三峽庫區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重慶庫區15個區縣中,有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工作縣10個,市扶貧開發重點縣兩個,絕對貧困人口64萬,占全市總量的 70%,相對貧困人口193萬,占全市總量的70%。2008年,重慶庫區中部和腹心10個區縣(自治縣、市)GDP為795億元,僅占全市總量的15.60%,人均GDP1 1 661元,僅為全市人均水平(18 025元)的64.7%。三峽庫區有少數民族近65萬人,共有除漢族外的55個少數民族,分布在整個三峽庫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和分散地之一。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有土家族、苗族等,如重慶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有少數民族35.02萬人;湖北省巴東縣少數民族21.37萬人。此外,少數民族在1萬人以上的有:萬州區有少數民族2.06萬人;豐都縣有少數民族1.18萬人;忠縣有少數民族1.33萬人;奉節縣有少數民族1.27萬人。 三峽庫區由于深居中國內陸腹地,被稱為“邊、遠、山、窮、庫”地區,農業生產的自給自足狀態比較突出,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生活水平不高。
2.三峽工程的主要淹沒區。三峽庫區應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興建,涉及搬遷,淹沒面積大,動遷人口多,工礦企業、事業單位搬遷任務繁重。三峽成庫后,庫區地域主要在重慶市,將淹沒或基本淹沒縣城5座;部分淹沒城市和縣城4座、集鎮113個;庫區靜態移民71.49萬人,動態移民107萬人;淹沒耕地33.3萬畝、房屋2 276萬平方米,直接受淹人口57.31萬,其中城鎮人口 32.33萬,農村人口 24.98萬;工礦企業1 392個、水電站96座,變電所7處,以及公路597公里,橋梁53座,高壓輸電線1 169桿公里,通訊線3 381桿公里,文物古跡184處。
3.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三峽庫區土地總面積為57 916平方公里,庫區總人口為1 774萬,平均每平方公里308人,其中長江沿岸是人口密集區,每平方公里在600人以上。萬州區、涪陵區及十多個縣市都分布在沿江的狹長地帶上,作為一個山區這樣高密度的人口,早已超過其環境容量的承受能力。 庫區耕地肥力不均,產出率不高,土質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加之水庫淹沒耕地損失,人地矛盾緊張狀況將進一步加劇。僅近幾年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積就達0.66萬公頃,水土流失量達974.12萬噸。更可怕的是,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可能導致更嚴重的水土流失,進而加快水庫淤積,縮短三峽工程的使用壽命。
4.區域經濟發展滯后,產業支撐不足。三峽庫區正處于由溫飽向基本小康的轉型期,多數縣財政困難,自我發展能力較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0美元~550美元左右。庫區產業發展基礎差,結構矛盾突出。三產業結構為23∶39∶38,多數區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三產業發展水平低,在移民遷建過程中,大量工礦企業關停并轉,重慶庫區淹沒工礦企業1 397戶中關破重組減少1 008戶,占72%,僅保留389戶。除主城7區外,庫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及總產值,僅占全市的30%左右;庫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城鎮化水平僅為20%,比全國低20個百分點,比全市低16個百分點。
5.庫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瓶頸制約依然存在。三峽工程在長期的論證決策過程中,國家沒有在三峽庫區布局大中型建設項目。庫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現有公路等級低,對外出境通道、縣際之間、縣城與鄉鎮之間交通不暢,缺乏骨干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34.2%,還有324萬農村人口和部分城鎮人口飲水十分困難。農村電網薄弱,供電質量可靠性差,網損大,電價高,人均用電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 左右。市政、環保設施基礎差,功能不健全。電話普及率低,廣播電視尚未完全覆蓋,信息不靈。三峽庫區受淹沒的基礎設施復建按“三原”標準補償,標準普遍偏低,半淹城鎮的功能恢復問題突出。
6.社會就業矛盾突出,移民安穩致富面臨困難。由于三峽庫區產業“支撐不足”,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更加困難,位失業率增大,庫區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需要拓展;搬遷企業實行關破重組或效益低下造成下崗失業人員增加;城鎮建設占地形成的失地移民,多數缺乏技能,就業和生計問題突出。據了解,三峽庫區區縣城鎮登記失業率一般都在5%左右,有的高達8%以上。目前,已安置移民的住房條件普遍改善,絕大多數移民的生產條件得到落實,能夠安居樂業,庫區移民基本穩定。但是,由于移民安置環境容量不足,安置條件較差,還存在安置不穩的隱患或面臨生計的困難。
三、建設三峽庫區全面小康的對策思考
1.加快發展,消除貧困。抓住和用好三峽移民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促進三峽庫區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加快實施《三峽庫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堅持在移民中發展,在發展中移民,使三峽庫區區域經濟水平跟上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步伐,努力實現移民安穩致富和庫區經濟振興。從三峽庫區區域的特殊性和長遠利益考慮,重慶市已制定“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可采納全國人大代表關于設立三峽庫區經濟特區的建議。
2.轉變庫區經濟增長方式。要實施庫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提高經濟效益。首先,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用現代化企業制度優化庫區經濟所有制結構,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來吸引外來資金和投資者,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其次,重視投資效果。經濟增長主要因素是投資效果,沒有投資效果經濟增長就無從說起,更談不上持續發展。要產生經濟投資效果,就是要有一個規劃,合理使用資金。庫區的投資來源是多渠道的,主要有國家投入和移民資金、項目資金、外來資金、民間資金等。因此要充分組織和使用各類資金,使之持續性。最后,合理配置資源,改變其增長方式,就能產生極大的經濟效果,使該區域人均產量和產值都有所提,重視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就是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思路。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庫區走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確立符合當地特點有前瞻性的產業發展戰略,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牽引,以人才資源為依托,確保經濟發展不斷上新臺階。庫區農業要立足于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結合庫區的地區特點來發展特色農業,突出產業的比較優勢。庫區的工業必須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加大對現有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制藥等優勢行業,進行技術改造,優化資源組合,使庫區工業的地區結構和產品結構在調整中得以優化。庫區發展第三產業所具有的自身優勢,以旅游業為龍頭,充分利用旅游優勢,帶動交通、郵電通訊業、金融、房地產業、教育衛生等,促進庫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加強庫區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一是城市為空氣污染嚴重區域,要完善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法律法規及管理條例,推廣大氣排污許可證制度,試行大氣致酸物質的總量制和單項排污收費制度,加強規劃,逐步將城市內污染嚴企業單位關?;虬徇w,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二是保護水境,防止水污染。庫區是江河水域重要區域,應以城市為心,實施區域河流式河段的綜合整治,減少污染物質的排量,限制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和基礎設建設投入,有效地保護區域水環境。三是加強城市環境化。對城市廢物的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管理,開展固廢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的產業工作,運用經濟和行政手嚴格控制固體廢物的排放,推進城市環衛的科學管理。
5.加快人力資源開發進程,提高貧困人口素質。三峽庫區勞動人口科技文化水平低是落后貧窮的原因之一。因此,農村扶貧開發必須與控制人口、發展科技和發展農村教育相結合。一是要堅持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鼓勵少生優生,禁止癡、呆、傻人生育,徹底改變“貧困—人口增長—環境惡化—貧困加劇”的惡性循環。二是要重視人才、保護人才,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是三峽庫區提高人力資源素質脫貧致富的前提,三峽庫區的經濟開發歸根結底是人的智力開發。因此,反貧困行動實質是對人力的一種投資。其主要途徑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開展專業技術和實用技術的培訓,加強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供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由于三峽庫區本身貧困,依靠自我投資很不現實,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應廣開融資渠道,形成政府投資、吸納外資、民間投資和私人投資的多元化投資主體格局。
6.加強城鎮化建設,促進庫區全面小康。對于像三峽庫區這種農業比重大、人力資源素質低、經濟落后地區,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水平,對于提高庫區人力資源整體素質至關重要,也是促進庫區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根據三峽庫區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我們認為發展地域文化主導型城鎮,是三峽庫區城鎮化的必然選擇。因為三峽庫區具有濃郁、厚重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底蘊以及悠遠、聞名的三國文化、巴楚文化等歷史文化淵源,地域文化十分突出。而這種模式的特征正是以一種得天獨厚、底蘊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為基礎,經過充分發掘,增強城市的歷史文化氛圍,擴大城市的文化內涵,形成不斷升值的、開發回報無限的文化資源產業,由這種產業吸引大批文化人的聚集,形成完整和諧的富有地區或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鎮。通過這種地域文化主導型城鎮的建設,提高庫區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質。通過城鎮化建設,提高庫區勞動者素質,帶動庫區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進而促進庫區達到全面小康。
參考文獻:
[1]陳孝勝.三峽庫區反貧困與人力資源開發對策[J].生態經濟,2010,(10):62-74.
[2]劉秀光.導致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政策性因素[J].生態經濟,2007,(8):126-128.
[3]韓春.中國農村貧困的新特征及反貧困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0,(3):165-167.
[4]花永蘭.中國反貧困制度創新與實現模式[J].經濟研究導刊,2010,(15):220-221.
[5]劉志文.重慶市三峽庫區貧困現狀與反貧困的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07,(11):100-104.
[6]廖富洲.中國特色反貧困的基本特點及完善思路[J].學習論壇,2011,(2):37-41.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Countermeasures Well
CHEN Xiao-she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Wanzhou 404000,China)
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China,there are nearly one million rural migrants,because people will be les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weak economic base,low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relying on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is difficult to get rich.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hould seize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to achieve rapid development,building a well to catch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country.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reveal the basi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poverty propose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nti-poverty;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strategy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