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強,出國留學已成必然趨勢,而以國內高校為主體的國際合作教育形式也必然出現和發展,主要分析中外高校國際合作教育的產生原因,合作教育帶來的好處以及反思。
關鍵詞:國際合作教育;出國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277-02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國際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一方面,對以上相關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另一方面,也相應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在過去的十年中,大學教育也處于同樣的形勢和局面,國內一大批高校采取了一系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加強了與國外高校、尤其是綜合實力比較強的高校進行合作,特別是在本科生,研究生培養方面。究其原因,一般認為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國內高校發展與國際大學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中國高校由于普遍發展歷史比較短,而且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下自我繁衍、生息,知識陳舊,老化比較嚴重,在科研、教育等方面相對處于弱勢;第二,中國大學的教育模式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中國教育普遍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書本知識,但忽視學生的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容易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往往這樣體制下的學生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缺乏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第三,是社會、市場發展的必然要求,從中國的臺灣、香港以及韓國等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人均GDP達到2 000美元后學生出國留學需求就會顯著增長,而中國在2009年,該指標已經超過3 500美元,加上中國人口基數大,因此,每年出現10多萬的出國留學生也就不足為怪了;第四,是中國大學教育資源相對稀缺形成的結果,從最近幾年的數據看,每年大學錄取的新生達到500萬左右的規模,但實際每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遠不止這么多,這也就意味著,每年會有一定數量的高考學生,實際無學可上,或者說沒有滿足學生或家庭意愿的相應高校可以選擇,這樣的結果,其中就一定會有一部分學生只能選擇出國留學。第五,也是國外高校教育輸出的結果,由于很多高等教育水平高的國家,人口停止增長,大學在本國的招生數量與其教育資源能夠容納的數量出現較大缺口,加之一些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英國等,本身把大學教育服務作為重要的出口工具,招收國際學生成為其服務貿易增長的重要手段。
從目前中國高校的情況看,幾乎絕大多數高校有與國外大學的國際合作教育項目,基本以互認學分等形式來運作,從專業情況看,基本集中在商科,從合作的國外院校水平來看,有處于國際相對先進水平的綜合排名較高的院校,也有相對比較普通的一般性院校。從合作院校分布地區來看,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以及歐洲的其他國家。
江南大學商學院從2001年開始,嘗試與國外大學合作進行商科國際學生的培養,從最初與新西蘭基督城理工學院開始,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不同的合作項目和固定的國外合作伙伴,2+2合作項目與澳大利亞的蒙納士大學從2004年開始合作,1+3項目與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大學、南澳大學等從2006年開始合作,3+1合作項目與英國的中蘭開夏郡大學從2006年開始合作。截至2010年底,2+2項目已經向蒙納士大學輸送了約215名學生(其中計劃內學生約50名),1+3項目向阿德萊德大學、南澳大學等輸送了約200人,3+1合作項目向英國的中蘭開夏郡大學輸送了約90名學生。累計向國外合作大學輸送了約500多名學生。從這些學生在國外的發展來看,絕大部分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并且有一大批學生目前在澳洲的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蒙納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格利菲斯大學等進一步深造。目前已經有一批同學學成回國,就職于跨國公司,國企,民營企業等,其職業競爭能力已經初步得到體現。
從江南大學商科國際合作實踐接近十年的經驗來看,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收獲。
第一,提升了整體辦學水平,有機會與國際一流大學進行合作、交流。在江南大學商科國際合作的學校中,如澳洲的蒙納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是享有較高聲譽的國際化大學,在2010年英國TIMES的國際大學排名中,蒙納士大學排名第四十七位,阿德萊德大學排名第一百零六位,同期中國排名最靠前的大學是北京大學,第五十位,而江南大學在武書連版最新中國大學排名第六十八位。通過與國外大學的合作,獲得了相關商科主干課程的教學資料,如教學大綱、最新的國外教材、參考資料等。每年在固定的時間,國外大學會派高水平的專業課程老師來江南大學商學院指導、示范、監控教學質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院專業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學院也獲得了每年可以派出數名專業課程老師前往相關合作學校短期進修的機會,有機會與國外同行交流、探討、學習、觀摩,親身體驗國外大學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學習其參與式,情景化等課堂教學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雙語教學水平的專業課程老師。
第二,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懂國際、國內文化差異,掌握國際先進商科知識與技能的中國急需要的經濟管理人才。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國際經濟的融合程度將會越來越高,客觀上看,將對熟練掌握國際游戲規則的經濟管理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目前光靠中國大學自己培養,是不夠的,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培養出符合這樣要求的經濟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合作的過程也是自身提高的過程。同時也實現了在新的形勢下,學生和家庭的多樣化目標要求,一方面為計劃內考取江南大學商學院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也為高考失利的學生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
第三,順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的發展要求,就如前文所述,隨著整體中國經濟的發展,老百姓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國留學的需要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味壓制是不可能的,但由于長期以來,中國跟國外的交流并不多,加上國內學生整個到高中的學習過程比較單一,對社會接觸不多,客觀上導致很多對小孩直接高中畢業就送到國外獨立生活、學習,普遍憂慮,所以理論上講,國內眾多高校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開辦中外高校合作、對接是有深厚的社會基礎的。通過這種模式,解決了家長的擔心,通過在國內高校一至三年的過渡,培養了學生獨立生活,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為進一步到國外高校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幫助家長節省了一部分費用,目前,尤其是澳大利亞等國家,由于學費本身的上漲,加上匯率等因素,總體學費水平偏高,通過國內與國外的合作,縮短了學生直接在海外學習的時間,也就起到了節省留學總成本的作用。另外,由于國內與國外高校的官方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通常又伴以老師護送、定期互訪等手段,也便于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海外學習、生活的具體情況。
國際合作教育的反思:
第一,國內高校合作辦學項目過多、過濫,質量控制、監督缺位,據筆者了解,以江蘇省為例,幾乎各層次的高校(包括高職院校)都有中外合作項目,有些明顯硬件,軟件設施跟不上,或僅追求形式,對國外合作學校的資質、層次等疏于必要的監督,控制,對教學過程、管理等沒有必要的指導。很多學校往往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訴求。
第二,國家相關主管部門行政監督、管理滯后,比如在過去的若干年中,實際國家主管部門已經連續多年沒有對此類項目的審批放行過,對目前國內已經在辦的很多中外高校合作教育項目沒有明確表態,但實際學生留學回國后,又實行所謂的國外文憑的認證制度,很多以這種形式學成回國的學生,文憑得不到應該給予的認證,嚴重影響了學生家庭的切身利益。一味追求以“4+0”為代表的理想主義模式,企圖以這樣的模式引進國外優秀大學的優質資源,不言而喻,這樣的想法近乎幼稚。
第三,較為切實可行的做法是,國家主管部門應不拘泥于合作形式,比如,不片面強求必須“4+0”或“3+1”,但追求合作高校的質量,在國際領域的聲譽、口碑,追求強強合作,規范過程管理和教學質量,不定期對此類項目進行督導、檢查,設立紅牌制度,抽檢不合格,責令整改,兩次不合格,則處以紅牌,取消合作辦學資格,不追求指標,而重視質量。
相信在不斷規范、提高中的中外合作教育將得到健康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開先.加入WTO后中國國際合作教育的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02,(5).
[2]哈爾濱工業大學繼續(成人、遠程)教育學院國際合作教育學院[J].繼續教育,2006,(7).
[3]王艷.建設具有國際合作教育特色的英語課程與教學體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8,(15).
[責任編輯 陳鶴]